「比句點更悲傷」──愛,謝謝,以及對不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比句點更悲傷」封面/自己拍攝
作者:大師兄
出版:寶瓶文化
  之前看過大師兄寫的「你好,我是接體員」(2018/12/12出版)、「火來了,快跑」(2021/7/27出版),已經瞭解他的工作環境以及每天會面對的人事物,這次回頭看他2019年出版的著作「比句點更悲傷」,記錄他在殯儀館負責管理冰庫時發生的事。
  張大春在推薦序寫下:
  我多年以前的兩句歌詞:「寂寞只是一個句點,圍成剩下自己的圓圈。」當時為賦新詞,以為理解了人生的寂寞,殊不知對於寂寞的體會,非有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親切的慈悲與關照不可。大師兄的書,正是出自這樣難能可貴的情懷。
  殯儀館每天看到的都是死亡,的確,只有往生者才會被送過來,接下來可能是家屬、社會局、警察、檢調單位和鑑識小組等(部分人士應該在往生者送入冰庫前已經接觸過,不需要再出現在殯儀館),其中最多種情緒反應及處理方式的非家屬莫屬了。
  本來嘛,家屬就是跟往生者最有關聯的對象了,一個人死後,剩下都是生前對他種種過往情緒和回憶,有人選擇不表達,也有人選擇徹底宣洩,不管好的壞的一次通通說完。
  我不是當事人,所以我沒有權力評斷是非。
  但活到接近4開頭的年紀,殯儀館也去過2、3次,從還小不懂事、沒印象,到後來會幫忙處理一些事情,再到現在不僅可以協助處理事情,還扮演起安撫其他人情緒的角色。看著親戚傷心哭泣,我也會難過;同樣是親戚,看到他憤怒咆嘯,我也會擔心害怕,但當時的我年紀太小,膽子也小,小到我不敢上前跟他說:
  「你常常回來看她不就好了?」
  「你也沒有按時拿錢回來,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意見這麼多,你自己回來顧啊,一起住一個月你就知道了。」
  「你知道她最愛的就是你嗎?我們跟她一起生活的都不重要,像你這樣久久回來一次,哄得她很開心,她還留了一個房間等你回來住!」
  現在我長大了,不知道膽子是不是也跟著長大,但如果再遇到當年的親戚,我很確定自己甚麼也不會跟他說,因為所有的情緒(喜怒哀樂)及結果(後悔、悲哀、早知道......等等)都是自己的選擇。
  大師兄在書中「付出」那篇講到一個姊姊為了父母和弟妹省吃儉用,想盡辦法提供他們生活上的幫助,但是當這個姊姊生病時身體很虛弱,希望弟弟妹妹可以陪她看病,也因為看病很花錢,所以希望借給弟弟妹妹的錢可以拿回來,但他們都沒辦法陪伴和還錢,然後父母即使知道她身體不舒服,但對於她少拿錢回家這件事還是會抱怨。
  姊姊一時之間矇了,她一輩子盡心盡力照顧的家人,到頭來不僅沒有人願意幫忙,甚至反過來抱怨。於是姊姊的情緒也漸漸失控,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最後精神狀況出了問題。
  整件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嚴格來說是這個姊姊的選擇。
  大師兄說:
  我覺得付出就是要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我一直覺得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每個人的功課,要把自己功課做好,才能去幫人寫功課。而每個人拿到的功課是不一樣的。
  有錢人拿到的可能是一加一等於多少,我們拿到的可能是加減乘除又開根號,不必替別人去想答案,要專心做好自己的題目。
  以前出席喪禮是無窮無盡的悲傷,現在喪禮結束後,反而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如釋重負:一家族的人盡心盡力照顧和陪伴,沒有痛苦太久地結束生命、回到佛祖身邊一起修行。明顯感覺到大家雖然不捨,但我們最愛的親人已經離苦得樂,大家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結果。
  記得有一次,剛開始有點不習慣,雖然是在等火葬的時間,但大家從回憶往生者的過往,開始聊到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狀況,後來甚至有人肚子餓或渴了,提議去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東西果腹,出發前還呼朋引伴問有沒有人要同行......
  於是我漸漸懂了,儘管再珍愛重視的人離去,日子還是要過,地球還是在轉,下一秒持續推著上一秒前進。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課,活在當下,該表達愛意的時候絕對不浪費,能擁抱的時候絕對不錯過。
  希望當那一天來臨時,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然後,不後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7會員
42內容數
一隻書蟲的遊歷,盡量不挑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