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

Act 1, Scene 4 - King Lear 


李爾王是莎翁劇中的其中一齣悲劇,國王受女兒們的背叛與羞辱而失去一切的故事,從掌握一切到一無所有,從一國之主變成癲狂老人,心境之轉折,有時如同末日般的暴雨,有時卻像是了無生氣的死水,當中的轉變實在扣人心弦。


色澤過份豔麗的食材往往含有劇毒,過度潤飾的言語往往具有目的,這譬喻充分地體現於大女兒與二女兒身上。在她們的諂媚下,李爾王被話語蒙蔽了雙眼,浸淫於華麗的辭藻間,放逐了直言的忠臣與深愛國王的小女兒。我想這正是一切悲劇的開端。


逐漸地,大女兒與二女兒對李爾王感到厭煩,甚至為其冠上諸多莫須有的罪名。對她們來說,失去權勢的李爾王如同空殼般的無賴,獲得權勢的大女兒與二女兒,卻被權慾扭曲了為人之根本。肉眼可見的慾望貪婪地溢出體外,一發不可收拾,看在李爾王的眼裡,還有什麼能比這事更加心寒。


在暴風雨夜中,李爾王被大女兒與二女兒逐出宮殿,他撕心裂肺的吶喊,千瘡百孔的心早已使他墜入癲狂的邊緣。然而,李爾王自瘋狂中發現的理性,因為神智錯亂而反倒更能看清的事實,同希臘悲劇中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因瞎眼而看清的真相。雷聲呼應著李爾王的憤怒,暴雨卻澆熄他的生氣。受盡屈辱的李爾王前去尋找被他驅逐的小女兒,小女兒見到老父親臉上憔悴慘澹的面容,沒有因父親先前的偏心而流露出戲謔的神情,而僅是單純地感到心疼,如此真實之情感實在難得又可貴。劇末,小女兒遭大女兒與二女兒的陷害而被俘虜,死於囹圄之中,而隨著愛女的逝世,李爾王也結束了備受屈辱的晚年。理所當然地,大女兒與二女兒也因為醜陋地猜忌與算計而死亡,但這早已不是重點。


這齣戲劇同時也探討了子女養育父母的問題,尤在現今高齡化社會更是普遍且迫切需被關注之議題。子女因父母年事已高將他們的話當作是失智前兆的讒言,總是有千百種理由不加以正視,有意地忽視父母真正的需求,恣意地按照自己的詮釋,將扭曲的意念加諸在父母身上。試圖貪婪地掠奪、瓜分父母的錢財,卻展現出道貌岸然之姿,彷彿一切世俗之欲皆與自身無關,如同《神曲》中的格呂翁(Gerione),有著一張正直的面孔,身體卻同蛇蠍一般的怪物。年幼時,父母大多是孩子們的天,長大究竟要如同克洛諾斯(Kronos)對待父親烏拉諾斯(Uranus)一樣,亦或毅然決然撐起他們飽經風霜,早已佝僂的身板,我想這一切選擇都在於自身,也是閱讀《李爾王》時可能激起的共鳴或反思,或許這共鳴正是造就這齣戲劇永垂不朽的原因之一。

6會員
12內容數
過去幾年寫了一些在紙上,將這些內容潤飾後上傳,希望分享一些因為書籍與電影產生的共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紙本與畫面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