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認為世界如何糟糕時:《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我可能錯了》,講述作者(以下皆指比約恩)在出家森林僧人中獲得的最寶貴智慧,「我可能錯了」,人的一生由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成長環境組成,任何一個我們起心動念的想法,可能都有其難以追溯的數個念頭產生,我們無從分辨,也無法分辨其念頭的產生,如同洛克的心靈白紙說一般,人的心靈從出生是一張白紙,後續成長環境與經歷,造就了這張白紙會變成甚麼顏色,這是十分早期的論述,但仍能提供一些洞見,如果我們的念頭是基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經歷,那麼,我應該十分地確信、並相信他?作者給予了另一個答案,我可能錯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你坐在桌上,躺在床上,在泳池漂浮,在思緒間盪著,諸多的念頭從你的腦袋中產生,從工作、從人際關係、至家庭、至生活間大大小小的大事小事,再至那些你從未有過的瘋狂想法,這些念頭所有都是確信,都是你應該相信的嗎?你有沒有想過詛咒今天插你隊的陌生人,有沒有想過那些做出細小事情,無論對錯,無論正當性,但干擾到你的生活、你的計劃、你的利益的人,都應該受到懲罰?這些念頭,是真的嗎?你真的會全心全意地相信這些念頭?大部分的人不會。   

  我可能錯了便是由這些念頭中產生,最初的佛教理念中很重要的觀念是減少我的存在,以消彌痛苦,三法印告訴我們,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世間沒有我的存在,世間所有行為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此一來,少一分自我,多一份可以分給他人,分給世界的空間,作者用很好的一句話解釋這樣的理念,少一份自我,多了一分寬容,《人慈》中也是如此告訴我們,世界是以寬容與合作再運行的,從小到大的媒體與連續劇都告訴我們世界如何糟糕,但觀察自我與身邊的人,真的有那麼多人是兇惡至極的嗎?真的所有人都是偽善的嗎?人的多樣性告訴我們世界不只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許多模糊地帶,能套用到你身上的,也同樣可以套用到其他人身上,如果你沒有那麼壞,那世界也沒有那麼壞,如果你真的那麼壞,那麼,你可能錯了。   

  讓思緒流過,是冥想中必經的過程之一,冥想是一段練習與自我相處的過程,只有放鬆下來,讓思緒流過時,你可以注意到自身的身體、才可以注意到那些你從未有過也不認為自己會擁有的想法,再夜晚冥想更是如此,夜深了,你靜靜地躺在床上,意識集中地在身體某一個點上,某一個思緒的線頭上,如此一來,更可以體會到,你未曾注意的地方上,身體的感受,思緒的湧現,再快入睡眠的迷離時刻,那些念頭更是珍貴,那時的感受更是無法讓他人言說的,冥想是練習讓思緒流過,感受情緒感受生命的時刻,當你能容忍許多念頭出現,流過,下個念頭浮現,不再執著於某個想法時,就能體會到自由的感受,我不再執著於某件事情上,情緒就只是情緒,無法代表你,代表我,生命中黑暗的時光也是如此,無法代表我,撥雲見日,是難而可貴的經驗,如此區分出我的念頭與我確信的,正能體會到思緒與相信間的區分,也更能體會到,我可能錯了。

小貓貓所見所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