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放棄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人資職涯的第六年,我曾經陷入非常深的迷惘,覺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與正在過的生活截然不同。

迷惘到除了找人資朋友們聊聊,也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當中的各種思考框架和步驟都拿出來執行一遍。因而得出以下結論:

長遠來說,我希望能成為數位游牧,固定一段時間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蹲點,更深入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去體會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僅僅是旅遊觀光的短暫停留。

在工作上,我仍然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對社會或是他人有益的,不會掠奪自然或社會環境的資源。

然而作為 in-house HR 的我,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數位游牧很難搭上邊,除非轉行,不然我會距離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

於是當時想到轉行做工程師這個選項。


所以,怎麼轉?

當時知道有線上課程,也有 Bootcamp 在培養初階工程師,考量了自己的需求和學習成效,選擇了 Bootcamp,打算用半年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進修,來培養後端工程師的技能。

當時也曾經考慮過當個全職學生,專心進修。

但在和休息一年的獵頭朋友聊過以後,我明確知道按照自己的工作狂個性,很難長時間離開職場,也對於遠離人力市場這件事,會感到焦慮與擔憂。

由於大學曾經修過計算機概論與程式語言、物件導向,用 C++ 寫過基礎的程式,所以初期的學習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換個程式語言來複習邏輯概念。


然後,就轉不動了

在進展到學習中期時,我換了工作,在面對全新的環境與協作模式後,權衡之下,我暫緩了當時的學習進度,預計三個月後再繼續進行下去。

然而,這個暫緩使得我再重新接觸原本的邏輯與技術時,變得難以從三分之一的進度起跑,反而是需要從頭,才有辦法接起課程的難度要求。

同時間,我的工作量來到巔峰。還記得當時每天忙完 8-9 小時後,回家接著 2-3 小時的 coding,週末是整天,每週至少需要 20 小時以上的投入,才有辦法趕上 Bootcamp 的進度。

就這樣過了 10 天,我發現自己受不了,不只是腦袋的負荷量超載,身體也開始呈現吃不消的反應。我明確認知到當時的我不太可能兩者兼顧,需要停下其中一項。於是工作狂的那個我選擇了工作,把期望轉職的念頭先擱在一旁。

然而,過了將近一年,那股轉職的念頭又回來了。

但這次,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雖然喜歡了解邏輯框架,透過邏輯框架來打造功能與介面。但我嘔心瀝血的努力成果,別人可能只需要八成的投入就能做到,甚至做得比我更好。

在後端工程師的領域,我很難有利基點,那也是在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我需要學會放棄。


下個轉機

又過了幾個月,某次得到人資顧問的回饋,表示我對於人的情緒感知敏銳,但情緒穩定度高,有諮商的潛能,覺得可以往這個方向看看。

為此,我去查了心理諮商師的從業門檻,發現台灣的嚴格程度需要另外當全職學生和實習好些年,那不是我在這階段能負荷的。

於是,想到過往同事曾進修職涯諮詢,便著手查詢了職涯諮詢師的培訓資訊,也開啟與職涯諮詢的緣分。

在受訓、演練、受督導的過程中,發現這完全符合我對於工作的追求,能夠助人,需要高度且快速理解個案的需求,也有大量的問題解決,運用的技巧和核心能力是我過往人資工作的延伸。

就這麼轉呀轉的,轉往了職涯諮詢的領域。


總結

經過這一連串的經歷,體驗到了「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這句話深刻的意涵。

其實在意識到需要放棄工程師選項時,有段時間我非常不甘心,覺得是不是自己再拚一點,就能夠做起來,別人都可以,為什麼自己做不到。甚至覺得理想的生活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再也沒有機會實現了。

然而,就這麼神奇地,在剛剛好的時間,出現了職涯諮詢師這個全新選項,甚至結合了自己過往的能力累積。讓我沒有全然放掉人資的一切,反而是轉換成另一種應用型態。

至今,我仍然感謝那個拼過一回,願意放棄的自己。


2會員
21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