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兩種鏡頭,兩種人生──《Soy Libre》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席宇菲
記錄僅是一種面向的寫照。
觀看紀錄片《Soy Libre》(臺灣譯:《浪跡自由》),不禁思考紀錄片製作、拍攝和放映的過程,涉及什麼樣的權力問題?這是否為「紀錄片」與其他電影類型有所區隔的原因?這個界線,可以跨越,卻無法泯滅。
《Soy Libre》是導演 Laure Portier 拍攝同母異父的弟弟 Arnaud 的成長過程,她將弟弟生命其中十五年的時光──生事叛逆、出入監獄;埋怨家庭、不滿體制;放逐自我、流浪各處;找到愛人、組成家庭──濃縮成七十九分鐘的紀錄片。關於影片內容的理解與洞察,我分為縱橫雙向進行討論,橫向是作為觀者單就感性認知層面的解讀,我閱讀到角色渴望親情卻與家庭關係極度疏離的複雜狀況,只是《Soy Libre》的剪輯手法過於聚焦在角色的「反社會」,過多的控訴性陳述、報復心理使角色性格中的溫柔被弱化。映後線上座談時,許多觀眾都好奇:姊姊大學畢業又是導演,為什麼弟弟的人生是這樣?姊弟怎麼沒有生活在一起?姊姊有伸出援手幫忙弟弟找回正軌嗎?沒有其他家人能改變弟弟嗎?
什麼才是人生的正軌?我對這些提問感到難過,似乎是一種思想的強暴。然而,如果觀眾的感性認知是從影片邏輯而來,這或許代表主線素材的安排過於單一。導演想強調角色認為社會不公、家庭不好的一面,使得觀眾容易掉入弟弟誤入歧途、自我可憐且迷失的認知上,而忽略弟弟根本上作為影片中另一位導演,呈現自我人生選擇的主體性。另外,觀眾也可能無視這部片得以完成來自弟弟給予姊姊的支持;他想要幫助姊姊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他對姊姊的愛與期望為家人付出的心。
若單純以「角色說了什麼推進整個劇情發展」作為《Soy Libre》的縱向討論,則大致上可分為弟弟主動想被拍攝,弟弟自拍流浪過程,到弟弟不願被拍攝,而這之間的轉變是來自角色本身的心境或姊弟關係?影片開頭,許多鏡頭是弟弟載著姊姊,姊姊過肩拍攝前方的路途,一同感受飛速與風流,他們是親密的,他們朝向同個前方。影片中段,弟弟為了載姊姊卻發不動偷來的機車,姊姊在旁拍攝,鏡頭組成多半變成姊姊跟著弟弟,兩者開始有了距離。影片後段,姊姊安排弟弟在樹林中一根獨木上受訪,弟弟想離開。這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視角」,彷彿見證了關係的改變。
如果說整部影片是跟著歲月成長的時序發展,那麼從一開始聽姊姊的話的那個弟弟,乖乖地坐在某處對著鏡頭回答問題,直到那一顆弟弟站在獨木上方來來回回地行走,他不是太穩、不是太有意思,後來甚至感到厭煩的受訪畫面,我似乎看見關係之中的假性平等。我很喜歡看到弟弟最後表達自己不想在這個地方拍攝,決定走掉的畫面,我認為是這支紀錄片中權力的流動。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Soy Libre》中 Arnaud 的人生,是作為導演的姊姊選擇呈現的版本,就算以和樂結尾、故事待續的方式收場,仍存在一種對角色的凌駕。
「我就算過得不好,也不會跟妳說。」弟弟出發流浪前和姊姊說過這樣一段話,但他仍替姊姊自拍下來露宿街頭、行旅與體會生存的過程,弟弟從自我可憐中走出來,看見世界,他看自己的鏡頭對比姊姊看他的鏡頭,我感覺前者是自由的、後者是受框架的。兩種鏡頭,兩種人生,也是關係從親密到疏遠的證明。我們不難理解,因為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遺憾,疏遠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只是我們往往不能確定是什麼時候讓彼此走失,彷彿家人之間也剩下血緣上的連結,但那份曾經的情緣沒有不見。
我想,《Soy Libre》說明了:再爛的人生,都能做自己的導演。
全文劇照來源:TIDF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導演范赫文最大的企圖就在這裡彰顯:以慾望顛覆了龐大的信仰。這種顛覆並不只是針對教會體制的腐敗,而是直指信仰本身。信徒需要有所感受,便在自己的身上刻下傷痕,這樣的供需究竟是建立在信仰與人之間,還是人的自滿之上?
本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在台灣短片競賽入圍當中,將其中三部台灣的短片:《玫瑰色的裙》、《悄悄告訴她》以及《台北過手無暝無日》組成《短酷少「女」》單元,從「女」的角度出發,看見不同的生命故事。
譚盾陸續受邀為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馮小剛導演的《夜宴》作曲,其旋律脈絡和中華文化演繹語彙,皆明顯源自《臥虎藏龍》美學精神,堪稱武俠三部曲。然而,譚盾完成《夜宴》後就不再參與電影製作,形影正如江湖大俠,來無影去無蹤。
紀實少「男」的生活切片裡有迷惘、有眷戀、有義無反顧,有少「男」們用創作、用肉身、用粉紅光波抵抗社會的眼光。《台灣短片競賽單元──紀實少「男」》裡的三部短片乍看沒有關聯,但每部片裡的少「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對話。
也許導演最想要傳達的想法是,所有曾被歧視、被抹除的族群,別再順服地等著被體制淹沒與抹滅,時代已經有所改變,現在就拿起你的攝影機/照相機,拍下你的作品,開始說起你的故事吧!這一次,故事將不會被抹去。
茶道者,不過水與茶,如此而已。利休所言:「這世間能讓我低頭的,只有美的事物。」在待庵茶室中展露無遺,極簡卻具深度的設計,是「侘寂」美學的經典體現。品茶時,飲者進入一種枯淡的心境,卻是讓人心馳神往,這也是利休「空寂茶」的核心價值:不以華美為目標,卻以空的心境獲得一切永恆,茶禪之美正在於此。
導演范赫文最大的企圖就在這裡彰顯:以慾望顛覆了龐大的信仰。這種顛覆並不只是針對教會體制的腐敗,而是直指信仰本身。信徒需要有所感受,便在自己的身上刻下傷痕,這樣的供需究竟是建立在信仰與人之間,還是人的自滿之上?
本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在台灣短片競賽入圍當中,將其中三部台灣的短片:《玫瑰色的裙》、《悄悄告訴她》以及《台北過手無暝無日》組成《短酷少「女」》單元,從「女」的角度出發,看見不同的生命故事。
譚盾陸續受邀為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馮小剛導演的《夜宴》作曲,其旋律脈絡和中華文化演繹語彙,皆明顯源自《臥虎藏龍》美學精神,堪稱武俠三部曲。然而,譚盾完成《夜宴》後就不再參與電影製作,形影正如江湖大俠,來無影去無蹤。
紀實少「男」的生活切片裡有迷惘、有眷戀、有義無反顧,有少「男」們用創作、用肉身、用粉紅光波抵抗社會的眼光。《台灣短片競賽單元──紀實少「男」》裡的三部短片乍看沒有關聯,但每部片裡的少「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對話。
也許導演最想要傳達的想法是,所有曾被歧視、被抹除的族群,別再順服地等著被體制淹沒與抹滅,時代已經有所改變,現在就拿起你的攝影機/照相機,拍下你的作品,開始說起你的故事吧!這一次,故事將不會被抹去。
茶道者,不過水與茶,如此而已。利休所言:「這世間能讓我低頭的,只有美的事物。」在待庵茶室中展露無遺,極簡卻具深度的設計,是「侘寂」美學的經典體現。品茶時,飲者進入一種枯淡的心境,卻是讓人心馳神往,這也是利休「空寂茶」的核心價值:不以華美為目標,卻以空的心境獲得一切永恆,茶禪之美正在於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在宮﨑駿所有作品裡,我最愛的是《魔法公主》,這件事再過一百年也不會變。我愛它在宏大又緊湊的敘事裡,多面向地探討生命之難,在描繪讓人動容的絕美同時,不輕妄地論斷善惡。這是宮﨑駿最兇殘的一部作品,但故事裡沒有反派。這是他理想主義的宣示,又不能說沒有天真。
Thumbnail
難走的崎嶇山路往往通向絕世美景,《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Thumbnail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如果可以,請連看這兩部作品,同樣都是甲子園的紀錄片,卻以截然不同的著眼點,凝視、解構棒球。市川崑的《青春》從北海道到沖繩,從寒冬到酷暑,追蹤野球少年的逐夢身影;山崎艾瑪的《甲子園:夢想競技場》則是從教練的視角,在傳統與革新中近看屬於日本人的棒球道。不管是著眼點還是拍攝手法,剛好是一組鮮明的對照。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明知不可愛,又愛了。但這不是一場單純愛與不愛的情感關係,這裡若形容他與老師的關係,最可怕的是你能看到他們像是線纏著線,裏頭又埋著針,你以為就是一團毛線球,但你伸手一碰立即見血。小光也是這樣的,這多年來他心裡複雜,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無人可討論⋯⋯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在宮﨑駿所有作品裡,我最愛的是《魔法公主》,這件事再過一百年也不會變。我愛它在宏大又緊湊的敘事裡,多面向地探討生命之難,在描繪讓人動容的絕美同時,不輕妄地論斷善惡。這是宮﨑駿最兇殘的一部作品,但故事裡沒有反派。這是他理想主義的宣示,又不能說沒有天真。
Thumbnail
難走的崎嶇山路往往通向絕世美景,《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Thumbnail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如果可以,請連看這兩部作品,同樣都是甲子園的紀錄片,卻以截然不同的著眼點,凝視、解構棒球。市川崑的《青春》從北海道到沖繩,從寒冬到酷暑,追蹤野球少年的逐夢身影;山崎艾瑪的《甲子園:夢想競技場》則是從教練的視角,在傳統與革新中近看屬於日本人的棒球道。不管是著眼點還是拍攝手法,剛好是一組鮮明的對照。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明知不可愛,又愛了。但這不是一場單純愛與不愛的情感關係,這裡若形容他與老師的關係,最可怕的是你能看到他們像是線纏著線,裏頭又埋著針,你以為就是一團毛線球,但你伸手一碰立即見血。小光也是這樣的,這多年來他心裡複雜,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無人可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