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巨大的王,與暈眩──《新.超人力霸王》與《正宗哥吉拉》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陳韋均
⋯⋯綜以上各章之所論,吾已說明人之天性(及因其各種感情之作用而使之服從國家之治權),又論及治國者之大權,而擬之為「利維坦」(leviathan)。「利維坦」之義,吾取之於約伯書第四十一章最末之兩節,上帝述及利維坦之威權,而謂為驕傲之王也。其言曰:「此其偉大,莫與比倫,彼無所畏懼,即至高之物,無不在其下,蓋一切驕傲之王也。」
──《利維坦》(霍布斯著;朱敏章譯;商務出版)

幾年前當《正宗哥吉拉》上映時,以其諷刺意味濃厚的開會場景、充滿想像力但「逼真」程度不如好萊塢的特效,招致不少視漫威美學為電影之唯一正宗者的批評。幾年後,《新.超人力霸王》儘管在中文片名上面採用了不同的架構,但事實上他們不僅出自同一個企劃,更同時宣佈了未來將與我們見面的《新.假面騎士》(暫譯)。而當我們看完當前的這兩部作品,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預言未來的假面騎士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一個擁有至高力量者,終於恢復至與人類等身的大小。
《正宗哥吉拉》是一頭巨獸、荒神,但其毀滅的同時為國家帶來了新生。祂有著三個變態過程,彷彿祂是一種真實的生物,但是無論哪個型態都非常巨大,藉此,我們足以回到畫面上的隱喻:巨大。當我們是孩童時,巨大、充滿力量之物對我們有著完全相反的兩個作用力:我們要不是很愛(這帥呆了!)、要不是很怕(這太可怕了!)。光是一個巨大的個體就足以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純粹衝擊,以及去接近或者逃避祂的衝動,而虛擬的電影世界提供了一個適當的距離去滿足這種刺激,於是「特攝」出現了──它既大又小,那些被哥吉拉一踏步就踩碎的巨大房屋,可不是以等比例微縮的模型嗎?
與此同時,這種大與小之間縮放自如的幻術為寫實感提供了一種暈眩,駕籠真太郎關於特攝的漫畫《歪像冥獸(アナモルフォシスの冥獣)》很巧妙地強調了這點。我們在去年光點台北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影展中,盯著 1954 年最初版本的《哥吉拉》,一隻與這個世代的特效有著截然不同質感的巨獸,祂拖著巨大的身軀在城市中暢行無阻、摧毀電塔,甚至在水中游泳,而我們坐在觀眾席信以為真;又或許帶著一絲不肯定,但是在電影播放的時間之流中,不得不為真。這是不亞於「剪接」的電影魔法。
因此,特攝作品是不是「子供向」這個問題不是太重要,它的魔法只在有童心與想像力的人眼中成立。現在談到想像力,或許特效比起剪接要求更多一點,因為在剪接上,我們是憑藉直覺與習慣對其信以為真,但面對特效,尤其是特攝,我們還需要有想像力。
舉例來說,即使《沙贊》已經是一連串超級英雄電影中相對帶有童趣(有的人或許稱之為「廉價感」)的一部,但是在比利變身為超級英雄的時候,或許我們該對那道閃電遲疑一下:「想當然耳地在一道閃光之後變身」是一種直覺方法,「在旋轉門中轉好幾圈之後變身」則是更富有想像力的方法,比利對超人的崇拜確實其來有自。重點在於特效的調度。無論是《哥吉拉》還是《正宗哥吉拉》,皆在調度著觀眾的想像力,而同樣巨大且舞動著那有些僵硬、刻意帶有戲服感的身軀的超人力霸王也在相同的邏輯下運作,他的自體旋轉與輕盈突破了我們對肉體的認知。
但是,正如同所有怪獸/超人力霸王電影,他們不會是唯一的主角,擔任企劃的庵野秀明帶我們回到辦公室,這個高度沈悶、無趣、與外頭的大怪獸產生完全相反張力的空間。或許,真正的巨獸在這裡,祂不需要任何毫無來由的代稱,祂已經有了名字:利維坦。
首先,在《正宗哥吉拉》當中我們能夠發現一種詭異的情感缺席。就連 1954 年的《哥吉拉》都有著一條微弱、糾結的情感支線,於是我們問,庵野秀明主導的新怪獸宇宙當中,究竟哪裡有更值得讓觀眾共情的標的?是否只是一種指認式的熟悉與懷舊感呢?
事實上,作為一個商業系列,操縱觀眾對熟悉事物的喜愛與懷舊是事實,觀眾愛著這個被以「祂」來尊稱的可畏生物,帶著崇敬瞻仰祂,然而對於電影中的人物來說,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當他們看著手機和電腦螢幕上哥吉拉的姿態,他們感到絕望,因為他們所愛的另一尊巨獸將要被消滅,也就是國家。霍布斯以利維坦這隻傳說中的怪獸作為國家的形象,同時也是人民自我放棄部分權利所換取的君王的無上力量,但或許在此我們不該把它視為實際的政治體制,而是專注於形象──君王。這部電影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英雄」,只有人與人之間領導權的不斷轉移,就像那些高速閃過的字卡與場景。無論是逃亡中的百姓或是官員,一旦他們無能為力,甚至是真的被一道光束給擊落喪命,他們知道,唯一能做的便是將國家與自身移交給一位真正的能者,這乍看是一位英雄,但是他所背負的是國家的安全與未來,而不是康德式的內心道德。最終在嚴密、團結與犧牲的計畫中,他成功了,但電影以一個令人極度不安的畫面作收:哥吉拉尾部的人形。
如果說,試著統御一頭能夠擊倒哥吉拉的無機巨獸是《正宗哥吉拉》在模式化的構圖中試圖傳達的,在同樣的風格中,《新.超人力霸王》卻開始導入更多個人的意志。從巨獸變成巨人,超人力霸王(以及其他外星人)在展現了力量以後,人們仍舊爭相簽署放棄及轉讓權利的契約書,試圖給予這些「高階存在」超然的統治地位,一切都是為了最小化鬥爭,一個掌控之下的和平。然而,超人力霸王試圖透過「光」,將人的自主性歸還。
首先,他隨著一道紅光降臨於地球,但同時間接傷害了神永新二。為了維持其生命,他與神永結合。儘管並沒有詳細拍攝融合的過程,在森林裡──目前這兩部電影中最動人的自然場景──當他看著神永的軀體,陽光透過葉縫不均勻地照耀在地面上,唯獨躺在地上的神永已經失去了色彩,而這正是犧牲的色彩,也是他試圖理解的人類行為。誠然,人類有被轉化為數十億巨型兵器的可能──人人都可以是利維坦!但他明白人類意志的奇妙,即使他願意當人類的保鑣就像神永保護小孩,但這背後的意義在於自發,人類必須自己選擇要當君王還是英雄。這裡的英雄並非局限於個人主義,廣義地來說,人人都可以當英雄,但君王只能有一個。而那正是外星人的陷阱、騙術。
是札拉布的光學幻術?不,「真正的幻術」才正要在超人力霸王與人類聯手獲得解決方案的反攻中開始。現在讓我們回到初衷:真正的幻術是在小與大之間,超人力霸王從人類的大小,隨著倒數計時一步一步逐格放大至畫面中的巨大超人型態。在這縮放所引起的空間跳躍中,光變得異常,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後設空間,在這裡觀察變身的過程如何成為真實、如何接納這不同的光的表現形式,而佐非與利琵亞對話的空間則是想像力的流動,帶著完全放飛的童趣情懷,在那裡我們的想像力正在以最大的推進力運作,就像是特攝之於我們。超人力霸王在這裡將意識還給神永,他從一個擁有巨大身軀的至高無上者回歸人形。接下來人類該如何面對這個「全宇宙化」的世界?
我們想起了在《正宗哥吉拉》當中,矢口蘭堂與加代子在鐵軌旁對話的那顆推軌鏡頭,從兩人的中景一直到遠景,我們看到等待重建的空間環境。從巨獸與君王的隱喻回到人,《新.超人力霸王》高呼著人類的自主,儘管我們知道,大與小的切換恰好意味著利維坦與人兩者很可能實際上同為一體,就像這兩部電影難以拆開來獨立分解一樣,他們纏繞在一塊,彼此呼應。因此我們更要期待在未來的作品中,庵野秀明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暈眩。
全文劇照提供:野獸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超人力霸王》以纖細流線的身形來表現「力與美的外星人」,去除掉現代超級英雄膨脹的肌肉和陽剛氣質,散發異樣的、令人屏息的美感。這是原案設計師成田亨的構想,他借用了京都廣隆寺的彌勒佛像面部的神韻、以及日本傳統藝術「能」面具的洗鍊簡約,型塑超人力霸王的基本外型;搭配銀色象徵宇宙、紅色象徵生命與力量⋯⋯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高達說:「女人就是女人。」看完高達的《賴活》,我說:「女人就是小鳥。」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金髮夢露》上線之前可說是萬眾期待,但觀賞後留下的餘味,是一言難盡。我非常佩服女主角安娜.德.哈馬斯的精湛演出,也喜愛攝影、配樂、服裝、妝髮、美術設計等等,但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對瑪麗蓮.夢露近乎充滿惡意的詮釋方式,幾乎要抹煞全劇組的心血。
《新.超人力霸王》以纖細流線的身形來表現「力與美的外星人」,去除掉現代超級英雄膨脹的肌肉和陽剛氣質,散發異樣的、令人屏息的美感。這是原案設計師成田亨的構想,他借用了京都廣隆寺的彌勒佛像面部的神韻、以及日本傳統藝術「能」面具的洗鍊簡約,型塑超人力霸王的基本外型;搭配銀色象徵宇宙、紅色象徵生命與力量⋯⋯
當天地為家,就朗誦一首屬於萬物的詩,將太陽化作渴愛的人,將風當作舞伴,就在花紋繁複的方布上跳舞,讓乞討的飯碗成為敲響城市的鑼鼓。即使城市是滂沱的,但仍然做夢,因為,他們真正的自由從來就不是身體上的流離失所,而是在夢裡,在他們少數得以平等地擁有一切時,在睡去以後的迷離夢境。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高達說:「女人就是女人。」看完高達的《賴活》,我說:「女人就是小鳥。」在高達的思想鏡頭前,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鳥兒在獨自舞蹈。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金髮夢露》上線之前可說是萬眾期待,但觀賞後留下的餘味,是一言難盡。我非常佩服女主角安娜.德.哈馬斯的精湛演出,也喜愛攝影、配樂、服裝、妝髮、美術設計等等,但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對瑪麗蓮.夢露近乎充滿惡意的詮釋方式,幾乎要抹煞全劇組的心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編導不僅在題材上大玩時間,使得因果關係無從預料卻又環環相扣,更以其剪輯技法無限度地拉長時間本真的跨度。尤其在最後關頭,關鍵雷擊打在鐘塔前的四分鐘,導演勞勃辛密克斯在馬帝與布朗博士的計畫上不斷製造新的危機,電線脫落、時光機汽車拋錨⋯⋯致使所有的行動皆被壓在最後一刻才完成,將懸念推到最高。
Thumbnail
《夏日之戀》其實是揉合了侯歇的兩部自傳體小說,而楚浮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決定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也改編成電影。彷彿雙生的兩部電影,兩男一女的《夏日之戀》以及兩女一男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兩部電影裡頭,戀人書信往返,信紙張張都是他們的皮膚、墨水滴滴皆是他們的血液。這兩部電影是一對的。
Thumbnail
這是個全新的故事。雖然改編自繪本,但不是續集、也不算依賴什麼既成的 IP,不但提出新觀點與新設定(不只是 AI 看大自然,還讓 AI 當母親!),還能爆發如此活力,更靠著角色情節收服觀眾──2024 年的現在還能出現這樣的電影,真令人欣慰。
Thumbnail
學生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可預測,每部作品充滿了表達自己的慾望,又還沒被業界的製作習慣影響,有時選擇的作法或技巧也許不是我們商業作品製作上會選擇的「最優解法」,這種無畏是學生創作上最難得的,我們難免在作品中會看到犯錯的痕跡,同時也因為這樣能看到無法複製的驚喜閃光。
Thumbnail
《懼裂》在2024年坎城影展放映時引發爭議,最後獲頒劇本獎,這是一部必將引發部分觀眾不快、甚至感到冒犯的作品,但這場伊莉莎白與蘇之間的對立戰爭,其實道盡電影想傳達的訊息。無論是害怕年華老去的伊莉莎白,抑或自滿於青春的蘇,都忘了她們終究是同一人。這場戰爭必定沒有贏家,那麼打一場注定輸的戰鬥又有何意義?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編導不僅在題材上大玩時間,使得因果關係無從預料卻又環環相扣,更以其剪輯技法無限度地拉長時間本真的跨度。尤其在最後關頭,關鍵雷擊打在鐘塔前的四分鐘,導演勞勃辛密克斯在馬帝與布朗博士的計畫上不斷製造新的危機,電線脫落、時光機汽車拋錨⋯⋯致使所有的行動皆被壓在最後一刻才完成,將懸念推到最高。
Thumbnail
《夏日之戀》其實是揉合了侯歇的兩部自傳體小說,而楚浮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決定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也改編成電影。彷彿雙生的兩部電影,兩男一女的《夏日之戀》以及兩女一男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兩部電影裡頭,戀人書信往返,信紙張張都是他們的皮膚、墨水滴滴皆是他們的血液。這兩部電影是一對的。
Thumbnail
這是個全新的故事。雖然改編自繪本,但不是續集、也不算依賴什麼既成的 IP,不但提出新觀點與新設定(不只是 AI 看大自然,還讓 AI 當母親!),還能爆發如此活力,更靠著角色情節收服觀眾──2024 年的現在還能出現這樣的電影,真令人欣慰。
Thumbnail
學生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可預測,每部作品充滿了表達自己的慾望,又還沒被業界的製作習慣影響,有時選擇的作法或技巧也許不是我們商業作品製作上會選擇的「最優解法」,這種無畏是學生創作上最難得的,我們難免在作品中會看到犯錯的痕跡,同時也因為這樣能看到無法複製的驚喜閃光。
Thumbnail
《懼裂》在2024年坎城影展放映時引發爭議,最後獲頒劇本獎,這是一部必將引發部分觀眾不快、甚至感到冒犯的作品,但這場伊莉莎白與蘇之間的對立戰爭,其實道盡電影想傳達的訊息。無論是害怕年華老去的伊莉莎白,抑或自滿於青春的蘇,都忘了她們終究是同一人。這場戰爭必定沒有贏家,那麼打一場注定輸的戰鬥又有何意義?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