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改變想法》x 讀後心得:如何真正影響他人的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曾嘗試說服他人,卻感到自己無論再多事實與證據都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這本書正是探索這一現象的關鍵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跟自己意見、看法不同的人,或多或少會盡可能的找出各種證據來說服對方,這樣的效果如何呢?

或者近期奧運衍生出性別議題的事件,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跟某位作家舉出各種證據、科學看法等,但對方的想法有改變嗎?似乎沒有。

而我自己的經驗是:沒有用,就算拿出再多的證據也沒有用,講到自己生氣,對方仍不會改變想法。

反之,當別人嘗試想要說服我的時候,而那樣的議題可能是我最不想被撼動的、可能是跟自己的自尊有關等。即使對方拿出許多的證據證明,但內心會產生防衛的心情去反駁對方,甚至更加鞏固自己的想法。

當嘗試說服他人失敗以後,就會認為「算了,他怎樣也不會改變」,或者「我想的沒有錯,是你的想法有問題」等,如此的挫敗溝通經驗,讓人感覺到很挫折。

這不禁讓我思考,是否真的有某種技巧能改變人的想法?

而這本書就是在探討人的想法從何而來?想法會如何的改變?而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人改變想法?

本書作者為大衛·麥瑞尼(David McRaney),這本書英文全名為《How Minds Chang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Belief, Opinion, and Persuasion》,我覺得英文書名就是本書的核心,談論關於人的想法如何改變。雖然中文書名好像讓人以為教你具體A、B、C等步驟(當然裡面確實提供一些方法),照著這些步驟就會讓人改變想法,但本書真正的核心在於先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想法會改變,重點主要放在改變的歷程,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的方式。

為什麼說事實沒有用?

作者在引言中提到

人之所以會想改變想法或抗拒改變,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想望、動機、內在的掙扎抗拒。

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改變的動機或欲望,說的再多的「事實」也都不會有所變化。

前面幾章針對「事實」進行了一些討論,尤其每個人大腦所知覺到的東西,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以為的「事實」,在他人看到、聽到等可能是不一樣的「事實」

好比網路一張「藍黑/白金」洋裝照片(如下圖),有的人看到的就是藍黑色的洋裝,但有人看到的是白金配色的洋裝。

raw-image


看到藍黑色洋裝的人很難相信會有人看到白金配色的洋裝,反之亦然。

另外,前陣子Instagram的reels也有一段主人呼喊貓咪的影片,有人聽到的是「咪咪」,但有人聽到的是「咕嚕」,而我聽到的就是「咕嚕」,我是真的聽不到「咪咪」(我重聽,淚)。

同時,我也很難相信同事們有聽到「咪咪」,如果生活中因為這樣而吵架,誰有錯呢?其實都沒錯,因為我們聽到的真的都不一樣。

同樣一個客觀物體,但經過大腦知覺與處理後,可能覺察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如同上面提到的「藍黑/白金洋裝」或「咪咪/咕嚕影片」。

這件事給我的提醒與反思是:我們看到的不見得一定是「事實」

因此,在跟人討論一些事情時,都要思考他們感覺、知覺到的可能真的跟我們不一樣,甚至他們的定義也有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唯有仔細去聆聽對方感受到的、所想的,才能創造出一個溝通的平台。

「說服」技巧?

到底有哪些「說服技巧」可以讓人改變想法?

作者拜訪了不同的人,每個人各自有「說服」的方法與技巧,例如深度遊說街頭知識論(street epistemology)玩轉政治(Smart Politics,改變對話金字塔見下圖)、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raw-image

上述四種方法,有各自的步驟,我覺得他們有共同的核心如下:

  • 建立融洽的關係
  • 聆聽對方的故事,透過一些問題,好奇的引導對方思考
  • 重述與摘要對方的意思
  • 分享自己的故事
  • 不會給對方建議

因為我們大多數的時候,沒有去思考我們自己的思考,這些想法或態度是從何而來,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快速而直接的跳出最後的想法,例如支持OO或不支持OO...喜歡OO或不喜歡OOO。

但我們很少會去思考,為什麼我會支持這件事?過去哪些經驗讓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正向的 ?或者因為誰而讓自己支持?

書中提到深度遊說的重點就是要走進那塊情感空間,「幫助他們卸下一些包袱」,因為是在那裡,才能真正改變人的想法。

觸動到情感的那部分,就是改變的空間。

另外,人的想法會改變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生活在同溫層中,對跟自己不同的族群了解太少,因此會有許多的誤解、誤會,一旦有機會多跟同溫層以外的人事物接觸,想法也會慢慢地改變。

為什麼想改變對方的想法

要建立融洽的關係前,還是要先釐清自己的動機,因此作者希望大家在嘗試「說服」或改變他人想法前,要不斷地去思考「我為什麼會想改變對方的想法?」。

唯有先澄清自己的動機,例如「我是真的想要了解對方嗎?還是我就是想要對方接受我的想法?」,當能夠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時,才能夠真正的建立融洽的關係(因為自己可能已經先放下某種程度的成見),進而好好傾聽對方的想法。

(所以正念覺察自己的內在狀態就是一個很好用的技巧了,不知道什麼是正念?歡迎看這篇《正念(mindfulness)系列1-關於正念這件事》)

結論

「在任何特定的時候,我們都像是在一個盒子裡,這個盒子會定義世界,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這些定義會限制我們的想法,也限制了我們以為自己能想到的事情」

書中提到「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每個時代、每種文化,都相信自己掌握了真正的真相,直到後來才會發現其實不然;一旦真相改變,文化也會隨之改變

因此,我們是活在一個不斷地在改變的世界,有些改變很漫長(例如:種族歧視),有些改變可能很快速(例如:同性戀議題),但要相信的是,改變是有可能的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任何的事情,都要懷抱著謙遜的態度,因為現在的「事實」,也許在未來會被推翻

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意見等,也未必一定要逼著自己改變,好像一定要什麼事情都能接受,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有時候可能需要稍微放下自己的防衛,去了解原來這世界還有我不知道、跟我不一樣的人。

最後,你有嘗試想改變誰的想法嗎?你試過哪些方法?效果如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格編⭐桑桑-avatar-img
2024/09/04
月更仔??XD 這次的書也是讚的耶~ 好想請阿力分享怎麼挑書&你的 2024 書單喔!
微力_說-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04
格編⭐桑桑 真的變成月更仔XDD 以後自我介紹我要改成冨樫了😂 這本書談論的內容是真的不錯(雖然中間幾章講了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東西,有點...Z...z...) 之前真有想分享書單,不過閱讀速度比預期慢太多了,努力拼一下 哇~桑桑提供了文章主題方向,我來思考思考,大感謝桑編!
avatar-img
微力_說
26會員
47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微力_說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可以改變別人嗎? 我們應該都有聽過一段話:「不要想改變一個人」。尤其在男女關係上,常常會看到兩性愛情專家會說:「你永遠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人,你越想改變他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越不可能實現,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這句話我以前深信不疑,所以常常遇到想改變別人的想法時,說個幾次對方無動於衷,我
Thumbnail
可以改變別人嗎? 我們應該都有聽過一段話:「不要想改變一個人」。尤其在男女關係上,常常會看到兩性愛情專家會說:「你永遠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人,你越想改變他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越不可能實現,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這句話我以前深信不疑,所以常常遇到想改變別人的想法時,說個幾次對方無動於衷,我
Thumbnail
前言 這本書用科學的方式很深刻探討了想法改變,書中提了很多不同例子,也舉了很多不同研究關於說服,而這些研究都有很驚訝的共通點。這些共通點我在其他不同書中都有看過類似的建議,但那往往是出於經驗談。但這本書用很科學的方式解釋了這些事情,以及為何這些事情有效。以下就簡單介紹我印象深刻以及比較容易介紹的部
Thumbnail
前言 這本書用科學的方式很深刻探討了想法改變,書中提了很多不同例子,也舉了很多不同研究關於說服,而這些研究都有很驚訝的共通點。這些共通點我在其他不同書中都有看過類似的建議,但那往往是出於經驗談。但這本書用很科學的方式解釋了這些事情,以及為何這些事情有效。以下就簡單介紹我印象深刻以及比較容易介紹的部
Thumbnail
當我們試著想要改變事情或他人的時候,我們總是將重點擺在自己身上,只關注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也總是認為,只要邏輯對、有證據,就能順利說服他人,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這本書帶我們認識,到底是什麼事物讓人不肯改變,一旦了解,就會明白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Thumbnail
當我們試著想要改變事情或他人的時候,我們總是將重點擺在自己身上,只關注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我們也總是認為,只要邏輯對、有證據,就能順利說服他人,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這本書帶我們認識,到底是什麼事物讓人不肯改變,一旦了解,就會明白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Thumbnail
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有多難?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揭露了真相就能讓人改變想法,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這本書告訴我們,除非對方自己願意做出改變,否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他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讓一個人自己願意改變想法?不過在這之前,作者建議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有多難?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揭露了真相就能讓人改變想法,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這本書告訴我們,除非對方自己願意做出改變,否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他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讓一個人自己願意改變想法?不過在這之前,作者建議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如何改變一個人》受其書名吸引而閱讀。關於改變別人,說服別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說服小孩子不要偏食,規勸年輕人戒掉壞習慣,勸服老年人去就醫。 我們往往搬出事實的真相,好處,大量的數據,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心意,但是當你越用力去說服,卻越不能說服,為什麼呢?
Thumbnail
《如何改變一個人》受其書名吸引而閱讀。關於改變別人,說服別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說服小孩子不要偏食,規勸年輕人戒掉壞習慣,勸服老年人去就醫。 我們往往搬出事實的真相,好處,大量的數據,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心意,但是當你越用力去說服,卻越不能說服,為什麼呢?
Thumbnail
  將眼光放在對方內在的動力、給與對方安全感、從小的改變循序漸進,及讓對方在自己的團體中獲得共鳴。對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這也是改變自己需要關注的面向。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用文章記錄自己閱讀的書,一個開頭,可能語句不順或者是難以連結,希望之後可以越做越好。
Thumbnail
  將眼光放在對方內在的動力、給與對方安全感、從小的改變循序漸進,及讓對方在自己的團體中獲得共鳴。對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這也是改變自己需要關注的面向。   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用文章記錄自己閱讀的書,一個開頭,可能語句不順或者是難以連結,希望之後可以越做越好。
Thumbnail
與生俱來的抗拒心理,讓「勸退」反而造成勸進效果,人類天性需要自由與自主權,主動製造選擇的機會給對方,將讓結果更順利的抵達你想要的終點。
Thumbnail
與生俱來的抗拒心理,讓「勸退」反而造成勸進效果,人類天性需要自由與自主權,主動製造選擇的機會給對方,將讓結果更順利的抵達你想要的終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