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是一種與腦神經發展有關的疾患。而病如其名,一般認為ADHD患者會有注意力缺失、難以控制自己、容易分心、過動等等症狀。雖然這個疾病以往認為只會發生在學齡兒童身上,但實際上已經有研究指出,ADHD本身與躁鬱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障礙的形成有關連性。且部分ADHD的症狀會延續到成人之後,而並非僅止於孩提時期而已。
成人的ADHD症狀尤其複雜,一般認為成人ADHD是一種幼年期的過動症病徵遺留到成人期的展現,所以部分的症狀依舊與幼年期的核心症狀類似。如:容易分心、不專注、不耐煩、衝動(包括情緒起伏大、衝動購物、一時失控衝動行事)、容易不安、難以容忍挫折而有激烈的反應、採取極端行為等等。
本質上,這種和小孩時期的ADHD病因類似,和「難以控制自己」有極大的關聯性。而神經學的研究也表明了,ADHD其實是一種與自我控制能力欠損有關的疾病,和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有相關。
對成人的ADHD而言,由於我們的腦袋在成長過程中,吸收了許多知識與經驗,部分的症狀會在神經形塑的過程中被掩蓋,導致這些典型的症狀一部分被隱滅、一部分又構成了新的問題。因此成人的ADHD在診斷上比起兒童的ADHD來得更困難。
而對於ADHD的治療,在醫學界與社會上都有所爭議。
但基本醫療介入以心理輔導為主,比起使用藥物早期控制,現在的狀況更傾向於輔助發展。也就是幫助ADHD患者在能夠維持正常社交能力的範圍內,維護住個人的獨特性。
某些情況下,不嚴重的ADHD可以當作是一種人格特質看待,然而也有許多是極度難以控制、很難用溝通和教育的方式改正的類型。
這種類型也被認為是「顯著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此時就必須用藥物治療,免得讓學齡的孩童無法正常融入教育環境,因此衍生出後續更多家庭與社會問題。
對於兒童ADHD的診斷,通常會與兒童的照護者進行溝通,詳細了解家庭生活狀況後才做判別。
ADHD的教育對策
有些家長常常會因為自己無法管教小孩、而認為自己的小孩有問題、需要看醫生。
但有時候,小孩子的行為是因為照護者管教方式不對,才會產生難以控制的狀況。例如監護者明明告知孩童禁止做某些事情,而孩童犯錯時,卻一再容忍其犯錯、視若無睹而不作為。
如此打破規則卻都不會被懲處的事實,會讓孩童認為,監護者的底線可以輕易被突破、導致更多試探和失控行為發生,進而造成小孩有難以控制、不理會監護人規範的行為出現。
這種情況下,多是監護者的照顧方式有問題、沒有建立確切的賞罰機制,讓孩童不斷越界、挑戰監護者的底線。
在這種情況下,孩童的行為失控、無法自我控制多半是監護者的教育策略出了問題,而非孩童患有ADHD。因此在兒童身心門診中,被醫師認為兒童本身正常、反而是監護者要被叫去心理諮商和檢討教育方法的大有人在。
而雖然注意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佳是ADHD的一大特徵,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學齡兒童,本來就沒有什麼專注力。畢竟他們還處在神經系統正慢慢發育、慢慢適應世界的狀況,要這些學齡兒童莫名其妙擁有高專注力、高度自我控制能力,反而不合常理。
一般認為,人類要經過青少年時期(約在高中時期)才會有相對完整、成熟的腦神經系統。
因此希望每個小孩又乖、又聽話、又會讀書、又能專心一意做好所有事情,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也對人類神經發展的理解有太多的誤會。
如果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天才兒童期望」,就表示監護者根本和現代資訊化社會的現實狀況脫節,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誤。
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不論是否是ADHD的患者,都還得是花時間慢慢培養、慢慢教育輔導而成。而不要說是學齡前的兒童,現代的成人因為環境有太多誘因,其實成人的專注力多半也不是很足夠。
我們正處在一個資訊爆炸、隨時都有聳動、獵奇新聞的時代,不要說那些學齡階段就廣受電子產品資訊轟炸的兒童,現在廣受資訊社會影響的成人,多半也沒什麼專注力可言。
而既然監護者對於資訊產品的使用,都沒什麼自我約束的能力了,還要求學齡兒童要專心上課、專心寫作業而不被那些外來誘因吸引,實屬荒謬。
雖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性,但時代變了,現在是一個不到幾年就會有新技術革命、進而改變整個大環境的世代。
做為監護者的成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把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放到下一代身上,這樣只會引起孩童強烈的反彈、引起家庭關係緊張。
根據筆者的經驗,對於照護患有ADHD的孩童,監護者對ADHD本身的理解和教育態度,是決定ADHD患者是否能良好適應生活的一大重點。而監護者對於藥物的知識、判斷是否應該用藥的態度,也大大影響了ADHD患者的預後狀況。
要知道,與ADHD患者相處,是一整個家庭的事情。
嚴重的ADHD孩童帶來的各種家庭問題,可是會令人抓狂。治療ADHD的問題之複雜,往往不能單純依靠藥物或單純依靠教育來改善,而對於患者的神經系統發育是否能自然趕上同齡者,在研究調查中也不大樂觀。
故監護者應該理解,這種神經系統疾病不是可以短期、輕易對付的對象。且ADHD孩童的症狀,通常會持續到國中甚至高中以後,才有機會明顯改善。
監護者必須把眼光放長遠,判斷如何合理的讓患者用藥,適當的用藥物介入的方式、在關鍵情況下控制ADHD孩童的行為,以避免無意義的家庭爭端(甚至暴力事件)發生。
適當的用藥,可以讓孩童能夠控制自己、避免外在危險。
畢竟出意外可能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創傷,而研究證明,低劑量的藥劑除了讓孩子不太會餓以外,就算長期(數年)服用也是相當安全。筆者認為,理性的人都可以權衡,縱使藥物有副作用,但考慮到利弊得失,應該都能理解,與其讓ADHD患者失控,不如好好用藥物保護他。
畢竟這種隨意在路上亂跑、毫無注意力而在路邊亂竄的ADHD孩童,出交通事故的機率可比一般小孩高太多了。
而這些都是監護者應該要負起的責任,不是把問題都丟到學校老師、醫生身上就可以解決。藥物提供的是一種控制的手段,而如何妥善的使用它,就是監護者、甚至整個家庭成員的功課。
筆者的家族就有幾位ADHD患者,從嚴重到輕微、男孩和女孩都有。而從小觀察這些孩子成長,大致上知道有ADHD患者的家庭會出什麼鳥事。真要說起來,各種因為小孩失控而大人也跟著失控的場景,可是屢見不鮮。
輕則小孩與大人對罵、雙方氣呼呼擺爛不做事,一氣之下大搞破壞、打砸家具等等,都算小事,重則發生家暴到送醫、被小學老師發現嚴重傷痕而報警處理、社會局關切等等,都沒有少見過。
筆者在此所言,都是親自了解到的事實,請大家認真對待ADHD的患者和家屬,莫要等閒視之,這是一種對患者和家庭成員的關係破壞力很強的病,絕不是開玩笑的。
(有時候會很納悶,筆者的家族血統到底怎麼了。出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正常人高就算了,連出精神疾病的比率都比一般家庭高,舉凡ADHD、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唐氏症等,比例明顯不是1%的等級,這個家族到底招誰惹誰)
因此,在筆者的認知中,ADHD不僅僅是孩童的神經系統發展問題,更是整個家庭教育觀念和考驗監護者智慧的大問題。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都丟到ADHD的患者身上、或僅是認為靠藥物就可以解決所有事情,因為事情總是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雖然現代的精神科醫生多半傾向於不要開藥,但筆者認為,藥物的維持是基本,還是要拿著備用、且要很敢用。監護者要知道什麼情況該給予孩童藥物,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孩童根本沒有能力判斷是否自己該吃藥。
但更重要的是,監護者必須負起責任、好好對待患有ADHD的孩童,多關心ADHD相關的教育單張。有必要的時候,請去兒童身心門診、甚至預約諮詢服務,與專精兒童精神醫學的醫生交流,告訴醫生自己面對的管教問題。藉此多了解如何應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怪在患有ADHD的孩童身上。
現在,對於6歲以下的孩童,精神科主要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原則上滿6歲以上才會出動藥物。
對於情況嚴重的ADHD患者,藥物治療的手段依舊是主流,而且ADHD的藥物相較其他精神科的藥來說,算是非常之有效。
當前最主流的藥物是Methylphenidate(哌醋甲酯),常見的藥品名為Ritalin(利他能),包含長效版和短效版。其原理為控制患者腦中部分神經遞質系統(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功能,以提升ADHD患者的專注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這類藥物最大最明顯的副作用,是會引起噁心感,讓人食不下嚥(而且是會吐的那種,若有顯著的厭食問題,請勿硬灌小孩食物,真的會吐)。
但短效型持續時間很短,大致上只能作用2~4小時。只要好好控制投藥時間,是可以管理好食慾問題的。
※關於藥物的詳細部分,會在後續的藥物篇補上。
ADHD的診斷標準
根據DSM的部分內容,有關於ADHD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部分診斷標準如下:
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表徵的症狀(至少擁有五到六項且不是由於其他病因造成):
(1)容易分心、粗心、忘記事情且經常從一件事情切換至另一件事情。
(2)難以持續對於一件事情保持注意力。
(3)除非是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否則很容易對於一件事情感到無聊。
(4)難以對組織(規劃)事情、完成一個任務或學習新事物保持專注。
(5)難以完成或(如期)繳交家庭作業並且經常丟失一些用以完成任務或活動的必備東西(例如:鉛筆、課本、考卷)。
(6)當他人跟患者說話時,患者似乎沒在聽其說話。
(7)作白日夢、容易困惑、且移動遲緩。
(8)難以和其他非ADHD患者一樣、精確且快速的在腦海中處理接收到的資訊。
(9)不易遵從指示。
(10)對細節不敏感,難以認知細微的細節。
以「過動」為主要表徵的症狀(至少符合五項且不是由於其他病因造成):
(1)坐在椅子上動來動去。
(2)不停地講話。
(3)四處東奔西跑、碰觸或玩弄視野內的任一或每一個物體。
(4)難以在上課時間、吃飯時間、做功課的時間或聽故事時間乖乖坐好。
(5)一直在移動、做動作。
(6)難以從事安靜的任務或活動。
(7)容易不耐煩。
(8)脫口說出不恰當的話語、毫無掩飾地在表情中流露出內心的想法,且不顧後果。
(9)難以忍受延遲的滿足、難耐在遊戲中因輪流所產生的等待時間。
(10)經常打斷他人的對話或活動。
有些報告指出,以過動為主的表現,多出現在男孩身上;而注意力不足的表現,較多出現在女孩身上。但由於每人的神經系統發展進度不一,這樣的特性並非一定,有時候是當代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造成某些舉動容易被視為異常行為。
而最有趣的事情是,傳統會把過動的男孩當成問題人物,往往會受到教育者和監護者比較嚴厲的對待。而主要病情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女孩,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呆傻、容易放空、不知道在想什麼的特質。
部分患有ADHD的女孩,未必會表現出明顯過動的症狀,因此往往不會被當成有問題的。某種程度上,還被當成是一種「空靈系少女」來看待,反而變成一種身為女性的性格優勢,因為這種空靈系少女在男性眼中較受歡迎。
(因為看起來很傻、很好騙。男性作為天生的獵人,會挑好下手的對象動手是自然不過,就算經歷8000年農耕文化的演化,仍有這種挑弱小獵物下手的狩獵天性,果然人類還是太可惡)
而這或許也可以說明,為何ADHD的系譜可以一直在人類的基因中傳遞下去,因為這種基因剛好具有吸引異性的特質。不只是空靈系少女容易吸引男性的目光,表現出衝動、勇於突破、具勇敢特質、叛逆傾向的ADHD男孩,往往也是青少年時期的女性最喜歡的類型。
換句話說,ADHD這種基因特性會在人類群體中廣傳,其實也不奇怪。
畢竟ADHD患者散發出的氣質,本來就會互相吸引彼此。事實上,現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還是基於傳統觀念和原始的性別偏好,而不是醫學和理智。
實務上,要診斷ADHD,通常會請學校的老師協助填寫評估表,讓醫生判斷,個案是否在學校有各種疑似ADHD的問題。
由於過動的男孩特別容易被鑑別,要找出過動症嚴重的男孩不太難。而女孩就很不一定,有時候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為主要症狀的女孩,只會被老師和監護者當成是「還沒開竅」、「學得比較慢」、「她本來就是呆萌型的」等等,當成是一種正常現象看待。
ADHD的特徵
除了診斷標準以外,如同其他常見的精神疾病,ADHD目前也沒有能夠提供確切證據的血液檢查或是腦部掃描存在。
與其他的精神疾病一樣,目前醫學界認為ADHD也有其遺傳特性與神經學上的基礎。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已有許多針對腦部機能的研究,可以支持「ADHD是和腦部執行功能異常有關」的論點(而藥物治療手段--特別是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使用--也支持這樣的理論)。
然而由於目前的檢驗機制受技術限制,ADHD當然也具有誤診的問題存在。除此之外,世俗上對於ADHD的診斷與治療,仍然是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灰色地帶。
在以往,具有這種過度活潑、不容易適應傳統教育環境的孩童,社會通常會給予一種貶抑的目光,認為他們是屬於比較頑劣又難以管教的小孩,未來勢必會變成社會的一大問題。
尤其是在民國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更是會被這種「你不正常、我們教育者要好好矯正你」的想法粗暴對待。
某種程度上,這和歐洲大收容時代時、把各種「不符合社會喜好的人」通通抓去「矯正機構」進行矯正的思維根本沒有差別。
諷刺的是,這種想法早在15世紀的歐洲就有了,且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期,在大收容所時代瓦解之後,這種「硬要矯正那些頑劣份子」的想法,在歐洲普遍已經被當成過時思想、甚至被當成一種迫害人類多樣性的惡劣想法看待。
※(延伸閱讀:《精神文明史(11):大監禁時代》,連結放在最下面)
這種「頑劣份子就該狠狠教育矯正」的想法,直到ADHD的診斷出現以後,具有這種特質的孩童,開始被當作是一種疾病患者來對待。
就好的層面來說,ADHD的診斷與醫療,能夠幫助那些無法適應傳統教育環境的孩童,並壓制他們過度活躍且難以控制的問題行為。然而,就道德層面來說,在讓那些孩童受到治療的同時,是否也扼殺了那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們,發展獨特長才的機會?
而不可否認的,ADHD的診斷機制,確實包含了社會大眾對守序化人格特質的期待。
因為社會大眾,並不想看到任何脫序、破壞秩序之人存在社會之中。而這種大同社會,在短時間之內都不可能實現,只要人類多樣性存在的一天,就一定會有好鬥、衝動而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滋事份子產生,社會不可能全部都是好人。
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所謂的「治療」和「幫助患者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只不過是反應了社會對那些脫序之人的厭惡和「希望醫療與教育能夠對其加以整肅,以免這些傢伙以後變成滋事份子」的慾望投射而已。
而那些ADHD患者的監護者,也多半是帶有「什麼辦法都好,快讓我的孩子好好聽我的話!叫他不要煩!」的想法在。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許多明顯患有ADHD的患者。
這些患者的行為已經大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甚至讓家庭關係變得緊張。這些患有嚴重ADHD的孩童,受到家庭暴力的比率較一般的孩童高多了,在以往教育界還提倡體罰的時代,難以想像這些ADHD患者,會在學校受到什麼樣粗暴而不文明的對待。
要說教育思維,東方社會對人格特質、個人主義的包容、保護和追求,足足落後了西方社會將近一個世紀之久。
以醫學的角度,早期接受藥物治療,成年後能讓多巴胺系統變正常的機率較不服藥來的高。對於那些難控制的ADHD,還是建議以藥物控制為主要手段。
面對這些具有嚴重行為問題與專注能力困擾的個體,只要這樣的個案對自己的問題感到痛苦,進而希望獲得幫助,那麼醫學治療與介入就具有其價值與意義。
而除了治療行為以外,ADHD用藥也是一個道德議題。
對ADHD患者來說,除了如「派醋甲酯」或「阿托莫西汀」那樣的精神刺激劑,對其提升專注力與表現有效之外,這些藥同時也對正常人有其作用。
某種程度上,這些藥物的使用就像是「聰明藥」一般,在正常的個體上也能展現出它們的價值。這種藥物通常能夠短時間內增強人的思維邏輯和腦中運算處理速度,等於是加強了認知能力,是一種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大腦功能的藥物。
這也表示這樣的藥物若普及化,社會將會面臨藥物濫用的問題。
就像體育競賽有所謂的禁藥和禁藥檢驗機制一樣,我們很難保證,以後針對學齡的兒童與青少年,是否在考試之前,也要進行藥物檢驗,以避免有人「用聰明藥考試」呢?
ADHD的天賦:高度專注的「心流」狀態
一般來說,ADHD患者通常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但很特別的是,部分的ADHD患者對於某些特別感興趣的事,卻能長時間投入高度的專注力在其中,而不會發生平常那種恍神、漫不經心、不知道現在在幹嘛、東摸西摸然後到處闖禍而不自覺的情況。
也因為有這種特殊狀態,讓很多家長很困惑,覺得:「我的孩子明明在打電動的時候就有高專注力、連打六個小時都好好的,怎麼會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想法產生。
這聽起來和ADHD的診斷有著根本性的矛盾,既然ADHD患者的診斷根本在於無法專注和控制自己,為何卻又有ADHD患者能夠進入這種「保持高度專注」的狀況呢?
其實,這種對特定事物展現高度專注力的能力,在普通人身上也可以發現。
但由於一般人的神經系統通常無法負荷太高強度的持續專注(涉及多巴胺系統的高度激動),而容易在放鬆後馬上感到極度疲乏。
其實不管是不是ADHD患者,人如果在長時間高度專注的狀態結束之後,往往也是會高速消風、很快昏睡過去。
然而,有些研究認為,ADHD患者的「心流」(高專注力模式)能力如果開發得當,會比正常人來的更強大。這和神經學對於ADHD患者的腦部構造和發育理論有關。
一般認為,ADHD的問題,在於大腦多巴胺系統發育遲緩或不正常。
多數對於ADHD的醫學研究認為,ADHD患者的腦神經系統對於多巴胺的生成、拆解等控管能力有缺陷,導致正常情況下的大腦會處於多巴胺不足的狀況,而多巴胺不足就會導致明顯的注意力失調,進而影響許多牽涉到判斷、自我控制、邏輯處理的腦功能。
說到這裡,一定更讓人疑惑,為什麼都腦功能不足了,還能發揮比一般人更強的「心流」模式?這顯然不合乎常理,但就神經學的角度來看,還真有一種假說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對神經學來說,ADHD患者在孩童時期時,由於大腦長期缺乏多巴胺,可能導致神經細胞趨於「適應資源稀少環境」而特化。神經細胞會因為互相爭搶過少的多巴胺,衍生出比一般人更強的多巴胺敏感性,或是自然強化了神經元針對多巴胺的接收能力。
也就是說,這些ADHD患者,在孩童時期因為長期「缺乏多巴胺刺激」,神經系統為了解決問題,就發展出了「對多巴胺敏感」、「能高效率應用多巴胺」的神經系統,等於是一種針對長期資源缺乏的對策。
這導致一旦ADHD患者腦內的多巴胺濃度上升到正常人的水準時,就能爆發出超強大的專注力。
所以,ADHD患者只要服用了中樞神經刺激劑、或著能增加多巴胺濃度的藥物,行為和思緒就能忽然變得很正常,甚至發揮出比正常人還強大的專注力。因為其自然適應出來的神經系統,早就被調整成能高效率應用多巴胺的特化版了。
而藥物的實證,也證明了這個論點很可能是對的,因為許多ADHD患者使用多巴胺激動藥物之後,表現確實比正常人來的更好。
不過呢,這種「心流」模式也不是每個ADHD患者都能發動。
而人類的精神狀況,本來就有良好和不佳之分,這牽扯到飲食和睡眠等等,不是每天都可以腦力全開。尤其年齡增加之後,神經系統老化了,更容易覺得力不從心。
在特定條件下,ADHD患者或許會因為一時的精神激動(受到刺激、看到很有興趣的東西等等、神經系統忽然很激動),而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多巴胺系統的運作效率,但也未必可以撐得了太久。
這種感覺就像是引擎很強大、但是油箱沒剩多少油一樣,雖然短時間可以高爆發輸出大馬力、但燃料快速燒完之後就直接熄火、拋錨在一邊,準備去旁邊顧馬路。
也就是說,這種「心流」模式啟動之後,往往也是要付出代價、花更多時間休息。
由於現代醫學對多巴胺系統的藥物研究的頗有成效,ADHD的專注力問題,只要靠簡單的藥物就可以解決。
此時若能讓患者處於這種高度專注的模式,可說是一大生物優勢,反而逆轉了原本的缺點。且藥物的強大之處,就是吃了之後必定提高你的腦內多巴胺濃度,不需要靠意志力去控制高專注狀態。
俗話說,上帝關了你一扇窗,那祂肯定也會把旁邊那扇敲破、灌水泥進去、再掛上鋼板焊死,確保你只能選擇想破頭殼去破門、因而找到那最大的出路。
ADHD只要控制得當,在現代社會不太能算是劣勢基因。
在藥物醫學的進步下,能穩定獲得多巴胺刺激藥物的ADHD患者,某些時候反而才是這個競爭社會中的優勢個體。只要妥善用藥,ADHD的患者甚至能表現出比常人更高的智商和邏輯能力。
當然,前提是要去看醫生拿藥。而每位個案的狀況不一樣,藥物的效果在每個人身上總是會有些許差異。且不要忘了,就算有「心流」模式,也未必能長時間啟動,且會對個案的神經系統帶來負擔和極強烈的疲勞感,並非全都是好處。
※躁鬱症的躁狂型態與「過多」的多巴胺分泌有關,和ADHD本身多巴胺分泌不足是反過來的狀況。躁症只要控制得當,可以發揮比ADHD還要強大的心流狀態,且持續力很強(可維持數週甚至數月),算是躁症的一種強勢異能。
※詳細情況可以參考之前的躁鬱症篇,會將延伸閱讀連結補充在最下方。
妥瑞症與穢語症
由於這個症狀偶爾與ADHD一起出現,所以歸類在這篇。
某種程度上,妥瑞症是神經發展疾病的衍伸症狀,疑似和ADHD出自類似的基因問題,且都和多巴胺系統的失調有關。
有時候妥瑞症和穢語症會同時分類在一起,叫做「抽動-穢語綜合症」,一般稱作:
(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以反覆出現的抽動(Tics)為主要特徵。妥瑞症通常指身體會不自主抽動的症狀,不一定和穢語症(Coprolalia)一起出現。
該疾病以法國神經學家吉爾·德拉圖雷特(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命名,通稱妥瑞氏病,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
妥瑞氏症的主要症狀
患者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分為動作抽動類型和聲音抽動類型,如打嗝和發出奇怪的聲音等。
1.動作抽動類(Tics)
運動抽動(Motor Tics):
(1)一般運動抽動:如眨眼、面部抽動、頭部晃動。
(2)複雜運動抽動:如不斷小跳躍、小碎步走路、旋轉、模仿他人動作。
2.聲音抽動類(Vocal Tics):
(1)一般聲音抽動:如不停清嗓、咳嗽、吸氣、清鼻子。
(2)複雜聲音抽動:如重複說某些單詞、模仿他人聲音。
另外偶爾會一起發生的,則是「穢語症」(Coprolalia)
穢語症簡單來說,就是患者會不自主的說出不恰當、冒犯性的詞語或短語。但不是因為想故意說髒話,而是一種腦功能抑制衝動的能力不足,進而表現出來的特殊症狀。
妥瑞症患者連同出現穢語症的機率,實際上僅約10%-15%。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強迫症,會固定的執行某些儀式性動作。
妥瑞症的診斷標準
依據DSM,診斷妥瑞氏症需符合以下條件:
(1)存在多重運動抽動和至少一種聲音抽動(不必同時發生)。
(2)抽動持續至少1年,幾乎每天都有症狀。
(3)症狀在18歲之前出現。
(4)症狀非由其他醫學狀況(如癲癇)或藥物引起。
其實嚴格定義的妥瑞氏症滿難達成的,包含觀察到抽動持續1年就很有難度,實際上當然不會真的觀察1年才處理(不然醫生會被罵翻)。DSM的東西一般人看看就好。
妥瑞症的治療與理論
而治療手段,包含了非典型抗精神病劑、α-2腎上腺素激動劑、抗癲癇藥物等。但對兒童主要使用訓練法來控制抽動症狀的發生,和ADHD一樣,有些妥瑞氏症患者長大後自然就好了,但仍殘留部分症狀持續一生。
而對於這種神經不自主的抽動和說粗話等,神經醫學上有一個解釋,認為這些症狀都和多巴胺系統有較大關連性,而ADHD也是多巴胺系統發展障礙的一種,故這兩種病偶爾會一起出現。
根據神經醫學的說法,抽動症狀其實是一種多巴胺不足、進而影響大腦認知的問題。這種問題在衰老的神經系統退化時也會出現。
根據這種論述,抽動可能是源自於大腦自體感知錯誤。
人本身有一種能力,可以在沒有看到自己手腳的情況下,仍能感知到自己的身體各部位在什麼位置,這稱為「自體感知」。這種自體感知,源自於多巴胺系統不斷的向身體各部位進行檢查,在得到周邊神經系統的回報後,進而掌握身體部位現在的位置。
而這種抽動,可能來自於「斷線」,也就是神經訊號的中斷。
想想看,如果你的手機網路突然斷掉,你會做什麼?是不是打開連線頁面、去檢查WIFI是不是斷線了、進而重新連線?
神經理論認為,這種抽動(Tics),就是重新連線的過程。
大腦突然失去某個部位的感知訊號,因此發了一個強勁的訊號過去,看該部位有沒有動作,而收到訊號的地方就會強力的收縮(抽動)一下,發出訊號告知大腦自己的位置。
所以,這種抽動,可能源自於大腦自體感知系統的連線不穩。而造成連線不穩的關鍵,與多巴胺系統發育有關,導致神經常常遺失信號。
而知名的帕金森氏症,就是一種涉及無法穩定控制身體週邊運動系統的疾病,所以患者在控制四肢運動時會不斷發抖。現在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法,就是使用「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動劑」,促進患者的多巴胺系統、增強神經連線能力,以減少各種症狀。
而為何穢語症會忍不住說粗話,有些研究認為,這也和多巴胺系統功能缺失有關。多巴胺系統本身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在於「壓制衝動」。
穢語症患者之所以會一直說粗話,是因為:「他認知到說粗話不對」、接著專注於思考:「不可以說粗話」,而那「不可以」的「壓制衝動」功能卻失效。
所以當患者在專心思考著:「我不可以說粗話」的同時,腦袋忽略了「不可以」的部分,自動就把想到的髒話講出來了。
而這就是一種大腦沒有正確執行「過濾」和「壓制衝動」功能的表徵,基本上和ADHD的問題類似。這種壓抑與控制的功能,多是由多巴胺系統負責,故ADHD併發妥瑞症或穢語症,在神經學上並不奇怪。
以上這些論點,是神經科學的一部份說法,現在對於這些涉及多巴胺系統的症狀,還有很多未明的部分,這些研究還會持續下去。
延伸閱讀:
《精神文明史(11):大監禁時代 》了解中世紀晚期的歐洲人是如何「教育」頑劣份子。
《現代精神醫學:雙極性情感疾患 -「躁鬱症」》躁鬱症科普。
《現代精神醫學:躁鬱症與它的各種奇妙理論 》精神疾病的各種論點,躁鬱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