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代言合約怎麼談?企業與代言人必懂的關鍵條款(上) 分享了幾個代言合約關鍵點,另方面,在代言合作中品牌不僅投入金錢,更將自身形象與代言人綁定,一旦代言人發生負面事件,企業的商譽可能首當其衝。因此,代言合約中必須設計完善的風險控管條款,來保障企業利益,也可以設定適當的KPI,衡量代言成效,同時作為判斷是否達成合約義務的依據。
4.品牌形象維護與道德條款
品牌形象條款是企業在代言合約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企業可要求代言人不得從事任何違法、違反善良風俗、涉及道德爭議或可能對品牌聲譽造成損害的行為。這類條款通常被稱為「道德條款」,一旦代言人捲入刑事案件、醜聞、不符社會期待的行為(如台灣的家寧、韓國的金秀賢等),企業即有權提前終止合約,甚至要求賠償。
(1)違約責任與補救措施
代言人未依約履行宣傳義務、未參加活動、或私下為競爭品牌代言,皆屬違約行為。合約應明確規定違約處理機制,例如:
- 須返還部分或全部代言費
- 支付約定比例的違約金
- 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害賠償
同樣地,企業若未依合約如期支付報酬、延遲提供活動資訊、未能協助代言人完成代言工作,也構成違約,代言人有權主張解除合約並請求損害賠償。因此,雙方的違約責任應對等、明確,以利日後執行。
(2)合約終止條款
終止條款是合約中的「退場機制」,雙方可設定「特定條件」下的提前解約權,例如:
- 代言人形象發生重大變化
- 品牌策略調整、產品停售
- 代言人未達成基本KPI指標
同時,也應約定代言人在遭提前終止時,是否仍可主張違約賠償。例如:若終止原因為代言人過失,企業毋須支付剩餘代言費;反之,若是企業片面終止合作,則應依約賠償對方損失。

5.設定合理的 KPI
可依雙方代言目的設定清楚的KPI,例如:每月需完成幾篇社群貼文?貼文需達成多少互動(按讚、留言、分享)?影片是否需達成特定觀看次數或轉換率?這些KPI不僅可用來衡量代言成效,也可作為判斷是否達成合約義務的依據,甚至連結到報酬計算(如:達成目標即有額外獎金)。
(1)審查代言內容,確保品牌調性一致
代言人雖有創作自由,但企業應保留對代言內容的審查權,特別是在社群平台發布內容時,是否需事前提供文案與素材給企業審核?是否禁止出現特定用語或競品畫面?這些細節皆關係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應事先界定清楚。
(2)避免過於寬鬆的代言義務
不少企業在初期談判時為爭取合作而讓步,未明確約定代言人的具體工作項目與時程,導致後續推廣進度不如預期。為避免此情形,企業應規定:
- 代言人須出席幾場活動?時間與地點如何安排?
- 拍攝廣告、商業照片、宣傳影片等是否限定時間內完成?誰負責製作與腳本?
- 社群貼文或直播須由誰主導?素材是否由企業提供?
越具體的代言義務安排,越能促使代言人積極履行,避免因誤解或懈怠而降低合作成效。
6.律師在代言合約的關鍵地位
現實中,就曾發生一間保健食品公司,因與一位知名藝人簽署代言合約,因合約條款設計不夠嚴謹,該藝人在合作期間爆出私德爭議,引發輿論撻伐,公司急欲切割代言關係,卻發現合約中並未設置明確的「道德條款」,也未保留提前終止合約的彈性空間,導致品牌形象受損仍須支付高額違約金,損失慘重。
若該公司在當初簽約階段即有律師介入設計條款,不僅能有效控管風險,也能保留更靈活的處置空間。這也凸顯出,找專業律師參與代言契約談判與擬定,不只是法律保障,更是企業經營中的必要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