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帶著一位剛加入團隊的新夥伴去和一間學校洽談合作案,
一開始氣氛很好,
我們邊閒聊、邊聽客戶需求,過程也順利達成合作共識和下一步行動,
接下來只要簡單收個尾,就能愉快結束。
沒想到這位新人可能太緊張,
也或許想展現積極的表現,
在客戶時間很有限、雙方溝通方案和 demo 產品的過程中,
不斷插話補充,
不時追問很多像是合約條款、經費細項等細節。
我瞭解新人想要搞清楚每個細節、表現出他的認真,
但當時其實並不是追問這些資訊的好時機,
我自己剛出社會時也有類似經驗過。
當他一次又一次打斷我們與客戶的對話時,
客戶的眼神漸漸從友善轉為不耐煩,
現場氣氛逐漸緊張起來,
差點讓原本談好的合作功虧一簣…
這件事之後,我特別提醒他:
積極參與很好,說的內容也確實很重要,
不過判斷說話的時機更是關鍵呢!
職場或人際溝通中,
「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是一種經驗技術。
很多時候選擇不說話,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讓場面緩一下,反而更有效。
好的溝通不是一直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是觀察、感受,抓住最適合的時機說最適合的話。
在職場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漂亮的話術,
更需要懂得察言觀色的能力。
掌握「時機」,
你的溝通效果會倍增,職場影響力自然也會提升。
你也曾經有「明明一切談得差不多了,卻被一句話搞砸」的類似經驗嗎? : )
Dr. Soonlin
我透過一對一的優勢定位與表達訓練,協助你大幅提升演講、簡報與溝通的說服力 🎯
無論是升遷、轉職或發展斜槓副業,都能讓對方聽得懂、記得住,更願意與你合作 🤝
即使缺乏經驗,也能打造專屬自己的表達風格與簡報模版,主動創造更多職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