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 ChatGPT,也一定聽過 OpenAI,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家全球最熱門的 AI 公司,當初竟然是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共同創立的。OpenAI 的早期金主馬斯克是 AI 的悲觀論者,警告 AI 可能毀滅人類文明;而奧特曼,則把 OpenAI 帶進微軟陣營,最後用 ChatGPT 顛覆全世界。
OpenAI 的崛起,其實就是一部現代科技版的權力遊戲。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奧特曼傳》走進這段精彩又充滿矛盾的故事——曾是為了「讓 AI 造福人類」而攜手合作的奧特曼與馬斯克,如今為何走向決裂?
奧特曼的童年與野心:8 歲時,就知道未來屬於 AI
故事要從奧特曼的背景談起。出生在美國密蘇里的猶太家庭,奧特曼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野心與洞察力。他 8 歲生日時收到一台蘋果電腦,儘管手指還無法完全覆蓋鍵盤,但他的腦袋裡卻冒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總有一天,這台機器會學會思考。」
作為家中長子,奧特曼自信、膽識過人,總是主導局面。他從小不合群,卻具有強大的領導力,在高中就成立 LGBTQ 支持團體,在 90 年代的美國就勇敢公開自己的性向,甚至親自說服老師在教室門上張貼支持貼紙,顯現出他挑戰傳統的性格。
進入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後,他選修人工智慧、各種人文課程,甚至跑去賭場玩撲克牌——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學習心理操控與決策分析。他發現,撲克牌不只是遊戲,而是一場商業與權力的博弈,而這種策略,日後成為他在矽谷成功的關鍵。
在史丹佛,奧特曼曾在 AI 領域的權威吳恩達的實驗室實習,但當時的 AI 正處於「寒冬期」,投資人興趣缺缺,研究進展緩慢,於是他毅然於 2005 年退學,創立社交媒體公司 Loopt,同年也成為矽谷最著名的孵化器 YCombinator(YC)的首批新創公司。
儘管 Loopt 未能一飛沖天,但奧特曼賣掉公司賺到的錢,讓他得以進入創投界。奧特曼不僅擁有技術頭腦,更擅長影響人、運籌帷幄。他總是以真誠謙遜的姿態示人,輕易贏得年長、有影響力的矽谷大老和政客的喜愛,而他也愈來愈像一位政客。
但無論如何,他的個人魅力、超強的執行力,讓他在 28 歲時就受到 YC 創辦人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賞識,讓他接掌了 YC 成為掌控創投界話語權的重要人物,並籌建 YC 全球研究院(YC Research)研究 AI,也為他後來與馬斯克的相遇埋下了伏筆。
從盟友到敵人:馬斯克與奧特曼的決裂
2015 年,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AlphaGo 打敗世界圍棋冠軍,震驚全球。馬斯克和奧特曼都擔憂 AI 被少數公司(Google)壟斷,因此合作成立了非營利研究機構 OpenAI,希望創立第一個通用人工智慧(GAI),並確保 AI 造福人類。

一開始,他們的合作看起來很完美,奧特曼負責營運,馬斯克提供資金和人脈,公司看似目標明確,實則缺乏方向。一開始,OpenAI 透過在虛擬世界和複雜遊戲環境中訓練AI,但他們並沒有取得尖破性的進展,最初贊助的資金也在一點點耗盡。
雖然團隊非常有衝勁,但馬斯克和奧特曼卻在暗暗著急。因為訓練 AI 非常燒錢,2018 年,奧特曼開始尋找外部投資者,並認為 OpenAI 應該轉向「有限營利」模式,才有足夠資源。馬斯克則認為,OpenAI 根本無法與 Google 競爭,他提出一個極端的方案——讓 OpenAI 併入特斯拉,由他來提供資金支持。
但這個提議被內部團隊否決,因為大家擔心,這樣的決定會讓 OpenAI 成為馬斯克的一個附屬品。團隊認為,儘管他非常真誠的關心人類,但他傾向成為一個「獨裁創業家」,更希望自己是能讓事情發生的人。
馬斯克大怒,憤而退出,並切斷資金支持。他的離開,更成為 OpenAI 的一大轉折點。隨後,年僅 33 歲的奧特曼挺身而出,巧妙說服微軟向這家風雨飄搖中的非營利組織投資10億美元;2019 年,更毅然決然的辭去其他職務,全職加入這家前途未卜的公司。
奧特曼的反擊
馬斯克離開後,資金枯竭、算力不足、未來發展方向不明,OpenAI 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非營利組織前景岌岌可危。這時,三根「救命稻草」成了 OpenAI 浴火重生的關鍵——Transformer 模型的橫空出世、組織架構的轉型,以及微軟的豪賭下注。
Transformer 模型的橫空出世
Transformer 模型的發明本是 Google 內部的一個技術突破,然而,Google 並未立即意識到它的真正潛力。Google 仍沉浸在傳統的 AI 訓練框架中,認為 AI 的突破,需要更多結構化資料與精密設計的規則。
而 OpenAI 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押注 Transformer,並開始利用大規模非監督學習來訓練 AI。這個決定,讓 OpenAI 走上了與 Google 不同的技術路線,也埋下了未來顛覆 Google AI 領導地位的伏筆。
在非營利組織框架下成立營利部門
如果技術是基石,那麼組織轉型則是讓 OpenAI 能夠持續運行的燃料。奧特曼意識到,靠著捐款與政府研究資助,OpenAI 不可能與 Google 和 DeepMind 這樣的巨頭抗衡。因此,他大膽地推動變革,在非營利組織的框架下成立了一個營利性部門,吸引外部投資者,填補馬斯克離開後的資金黑洞。
這個舉措引發了內部的質疑,許多早期加入 OpenAI 的研究員擔心,OpenAI 是否會放棄「讓 AI 造福全人類」的初心,轉而追求商業利益?但奧特曼明白,沒有錢,這場競爭根本無法繼續下去。AI 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這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而唯一能提供這種級別資金的,是願意投資未來的企業,而非政府或慈善家。
微軟的 10 億美元豪賭
2019 年,奧特曼參加了矽谷知名的「太陽谷會議」。這場會議聚集了全球最頂尖的企業家與投資人,許多歷史性的交易都曾在這裡敲定。而就在會議期間,奧特曼在樓梯間「偶遇」了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當時的微軟,在 AI 領域遠不如 Google 與 Facebook 閃耀,甚至被矽谷創業圈戲稱為「臃腫的養老院」。但微軟執行長納德拉並不是個安於現狀的領導者。雖然不如馬斯克高調、也不像賈伯斯充滿個人魅力,但這位冷靜、低調的執行長卻是個精明的戰略家,正試圖為微軟找回失去的創新能量。
奧特曼抓準機會,在矽谷知名的太陽谷會議上,他主動出擊,親自向納德拉推銷 OpenAI 的潛力,並在會後立刻飛往西雅圖微軟總部,展示了當時尚未公開的 GPT-2 模型。這次簡報讓納德拉眼睛一亮。
回到舊金山後,奧特曼召開內部會議,開始一場內部說服戰。他知道這筆潛在合作將動搖 OpenAI「非營利」的創立初衷,甚至會引發團隊強烈反彈。但他明白,現實是殘酷的——AI 訓練極其燒錢,如果不尋求資源強大的合作夥伴,OpenAI 根本無法存活到下一代模型的誕生。他對團隊坦言:「微軟是唯一可能的選項,他們了解 AI 的風險,也有資源、算力、雲端能力,這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OpenAI 與微軟一場精密設計的雙贏合作
儘管微軟內部也有反對聲音,認為公司已有強大 AI 團隊,未必要「另起爐灶」扶植 OpenAI。但納德拉並未退縮。為了穩妥起見,他依舊照往例向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尋求建議。當時蓋茲已淡出營運多年,專注於慈善事業,但仍保留「精神領袖」的地位,每週花 20% 時間關注微軟重大專案。
蓋茲聽完簡報後態度保留,認為 OpenAI 的未來充滿變數,回報難以預測。但納德拉最終仍決定豪賭一場——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這筆交易不只是現金灌注,更是精心設計的「策略投資」:大部分以 Azure 雲端服務兌現,讓 OpenAI 可免費使用微軟算力訓練 AI 模型;而微軟則取得 OpenAI 模型的技術優先整合權,可將其應用於 Bing 搜尋與 Microsoft 365 全產品線。
這場交易效果立竿見影,不僅為 OpenAI 解了燃眉之急,也讓 Google 掉了大單 —— 因為 OpenAI 曾是 Google Cloud 最大 AI 客戶之一,如今全面轉向 Azure,讓 Google 損失超過 1 億美元的雲端運算收入。矽谷一時之間盛傳:「馬斯克的『交易大師』稱號,現在要讓給奧特曼了。」
GPT-4 震撼蓋茲,OpenAI 成微軟最大賭注
2022 年 8 月,奧特曼與 OpenAI 總裁布羅克曼再次來到蓋茲家中,這回他們帶來的是尚未公開的 GPT-4 測試版。在客廳的大螢幕上,布羅克曼遞上了一份大學程度的生物考卷,幾分鐘內作答完成幾分鐘後,系統給出答案。GPT-4 只錯一題。
蓋茲原本神情放鬆,看到結果後瞬間坐直身體,表情嚴肅。他回憶起 40 年前第一次見到圖形化介面時的震撼,語氣堅定地對納德拉說:「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讓人驚嘆的簡報。」
這場展示,讓納德拉更加確信:AI 將是微軟重返創新巔峰的關鍵,而 OpenAI 正是那張王牌。會後,納德拉立刻指示公司各部門,將 OpenAI 技術全面整合到搜尋引擎、網路安全服務,以及 Microsoft 365 套裝軟體中,微軟從此在 AI 戰場上全力投入。
ChatGPT 橫空出世:AI 的 iPhone 時刻
很長一段時間,Google 一直在 AI 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公司畢竟已經大了,產品要足夠安全、不會引起爭議才敢推出。2022 年 11 月 30 日,OpenAI 推出了 ChatGPT,奧特曼只發了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推文:「今天,我們推出了ChatGPT,試試看吧。」沒有炫目的行銷,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一切都顯得低調而普通。
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產品,卻在短短 5 天內突破了 100 萬用戶,2 個月內,全球活躍用戶超過一億。這個成長速度遠遠超過 TikTok、Instagram 等過去任何一款現象級應用,成為歷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科技產品,不僅 Google 緊急召開內部危機會議(紅色警報),倉促推出 Bard 試圖與 OpenAI 競爭,但錯誤百出導致股價大跌,更讓馬斯克在 Twitter 上憤怒發文,指責奧特曼違背了當初「開放人工智慧」的承諾,「現在我們該擔心 AI 了。」
ChatGPT 的成功,不只是 AI 技術的勝利,更是一場商業與權力的勝利。作為精通權力遊戲的棋手,奧特曼知道,AI 的未來不只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一場政治、資本與控制權的戰爭。
正當奧特曼覺得自己終於在市場取得勝利時,殊不知內部的洶湧暗鬥才剛開始。
奧特曼被罷免又回歸:矽谷最戲劇性的 4 天
2023 年 11 月,OpenAI 董事會突然發布聲明,宣布解除奧特曼執行長的職務。這個決定震驚了整個矽谷,因為就在前一天,奧特曼還在全球巡迴演講,談論 AI 的未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會被罷免(但這其實是與科技發展路線有關的鬥爭,是過去 10 年間矽谷人私底下的爭論,卻從未公之於眾)。
消息一出,整個 OpenAI 陷入動盪,員工們集體抗議,甚至有 700 多名 OpenAI 員工聯名威脅,如果奧特曼不回歸,他們將全部離職。以冷靜著稱的微軟執行長納德拉更是暴怒並表態,願意接納奧特曼和他的團隊,甚至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新的辦公室。整個矽谷的目光都集中在這場「政變」的發展上。短短 4 天內,奧特曼戲劇性地回歸,重新掌握 OpenAI 的大權。
從創辦人到操盤手:奧特曼是改革者還是獨裁者?
這場內鬥不只是公司治理問題,更反映了 AI 發展理念之爭。

奧特曼一直強調 OpenAI 的使命是「確保 AI 造福全人類」,但現實卻越來越像是資本與權力的遊戲。他曾經承諾 AI 會保持開源與透明,但如今 OpenAI 的運營模式已經與商業公司無異,甚至與微軟的深度合作更是讓人質疑,他是否仍然堅持當初的理想。
他的支持者認為,奧特曼是一位科技革命者,他的決策讓 AI 技術真正走入大眾,改變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與生活方式。但他的反對者則批評,他與微軟的結盟,讓 OpenAI 變成了一個利益至上的企業,違背了最初的開放精神——OpenAI 已經逐漸變得像一家普通的科技公司,更加以產品為導向、以勝利為導向,也變得不那麼利他主義。
AI 的未來之路:是希望,還是災難?
毫無疑問,奧特曼是複雜又矛盾的個體。比如,他常常表現出安靜、害羞的一面,在另一些場合又顯得野心勃勃;他以真誠謙虛的面貌示人,但又經常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有人說「他關心使命,關心其他人,關心人類。
但是,如果你觀察他的行為,你可以清楚看到一個明顯的模式,他總是以極端的方式追求權力。」甚至他的私人生活也充滿矛盾:他是素食主義者,卻在自己的農場裡養了許多牛。不過正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r)中那句名言:「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奧特曼深知,單靠一群富有理想的科學家並不足以成就偉業,資本主義才是整合資源的最佳方式。極致的科技,結合資本主義的力量,可以創造出奇蹟。當 OpenAI 競逐更強大的 AI 技術時,另一個問題也悄然浮現——AI 是否會像原子彈一樣,為人類帶來無法控制的影響?
奧特曼的導師、忘年交葛拉漢說:「有些人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就停下來,但山姆似乎對錢的興趣不是特別大。另一種可能是,他去做 OpenAI 或許是因為更喜歡權力。」馬斯克也看到這一點,他引用《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中的「權力之戒」做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權力之戒可以腐蝕人心,而他現在擁有這枚戒指。」

許多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AI 的進步速度遠超預期,AI 教父辛頓後悔但也說無可阻止、勢必發生,一旦人工智慧達到超越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AGI),人類的未來將變得難以預測,甚至有學者將 AI 發展比喻為當年的「曼哈頓計畫」,暗示 AI 可能會帶來一場無法逆轉的技術災難。
但與此同時,AI 也被視為人類文明的下一個躍進。它可以解決能源問題、加速科學研究、提升醫療技術,甚至重新定義人類的生活方式。
如今,奧特曼正處於奧本海默著手建立「曼哈頓計畫」的年紀。他不知疲倦地游走於各國政府之間,呼籲監管 AI,甚至提出一個類似國際原子能總署的監理機構,這不禁讓人聯想到 1970 年前奧本海默向公眾大聲疾呼核能安全的場景。
但問題是,這場 AI 革命,真的能夠被監管嗎?或者,它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掌控範圍?奧特曼與馬斯克的矛盾,反映的並不只是兩個科技領袖的個人恩怨,而是人類未來究竟要如何面對 AI 時代的核心問題,而且不只他們兩個,還有其他新創和科技巨頭。
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