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我與詠恩前往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參觀「境遇--陳世強•張秉正雙個展」。原本只想靜默地欣賞畫作,卻意外遇見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承蒙他親自導覽,這場觀展之旅頓時變得格外豐富而深刻。
林主任首先介紹了「境遇」主題的意涵。他提到,此次展覽特意邀請陳世強與張秉正兩位殊域分途的藝術家,旨在通過他們對自然、生活與社會的獨特觀察,引發觀者對人生境遇的深思。展覽分為兩大區塊,各自展現藝術家們的創作脈絡與情感表達。
抽象與水墨的交響第一展區將陳世強與張秉正的作品交相展示。我對於陳世强大幅抽象壓克力畫《漫遊記2》與《聖覺》的印象非常深刻。

《漫遊記》2.陳世強(壓克力畫)

《聖覺》.陳世強(壓克力畫)
《漫遊記2》以多格拼貼形式,呈現一場抽象的心靈旅程,每格如同記憶碎片,色彩鮮明、節奏跳躍,具象與抽象交織,彷彿引領觀者迷路於畫面中,自由解讀。
《聖覺》以壓克力展現強烈的視覺衝擊,拼貼式的構圖交織流動感與爆發力,彷彿捕捉意識流的片段。陳世強以冷色調與有機線條,營造出神秘與靈動的氛圍,畫面中不乏生物般的形態與光能的迸發,暗示著靈性覺醒的瞬間。整體而言,此作展現豐沛的內在能量與形式探索,具實驗性與冥想感。

《慾望大山》.張秉正.(水墨畫)
至於張秉正也是大尺幅的現代水墨作品《慾望大山》、《狂奔者》與《獨行者》,則展現了另一種力道。特別是《狂奔者》,畫中人物奔跑的姿態流暢,線條剛勁有力,墨色濃淡相間,背景的山嵐與雲霧層次分明,渲染出孤獨與決絕的情感張力,令人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激盪與掙扎。

《獨行者》.張秉正.(水墨畫)
陳世強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曾赴美國紐約大學深造,獲藝術碩士學位,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他的作品媒材多元,常以普普藝術與漫畫風格反映社會時事與人生片段,並曾策劃多項重要展覽,如宜蘭美術館「發現舊城之美—宜蘭城工藝生活美學展」與總統府「宜蘭水家鄉—總統府宜蘭文化展」。
他的創作足跡遍及日本京都美術館、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美術館等地,並榮獲臺北市美展油畫類第一名等獎項,展現了他在創作與教學上的卓越才華。
田園與滄桑的對話
第二展區同樣將張秉正與陳世強作品交互展示,這個展區的作品同樣令人非常之動容。張秉正1965年出生於彰化溪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與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現任關西高中美術教師。

《老厝寫生》.張秉正高二時作(水彩)
他的水墨畫深受鄭善禧教授與劉國松的影響,早年以表現主義與抽象寫形實驗,後期則融入人生歷練,作品構圖看似沉鬱,卻隱藏著幽默與荒誕,反映出畫家內心的情感與省思。

《細漢仔》(局部).陳世強(壓克力畫)

陳世強的壓克力畫《細漢仔》散發田園的純真氣息,畫中少年倚欄俯視鐵道,背景綠野與遠山層次分明,色彩明亮而柔和,營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圍。少年背對觀者的姿態與空白對話框,增添了神秘感,彷彿邀請觀者填補他的思緒。

《黑潮》.張秉正(水墨畫)
而張秉正現代水墨《黑潮》則以殘缺畫面呈現湖光山色,淡墨渲染中建築與樹影若隱若現,墨色濃淡勾勒出水面波光,與天空留白形成對比,營造蒼涼而靜謐的詩意。畫面邊緣的破損更添時光滄桑之感,訴說著自然與人為的交錯。
整場導覽林主任的講解深入淺出,親切而不失深度。他避免使用過多術語,而是引導我們「看得更細、想得更多」。這場展覽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像是一場與藝術家的對話。
我們彷彿跟隨陳世強與張秉正走過一段路,感受到他們如何面對世界,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境遇」。未來若有類似的導覽活動,我願再次參與,這次觀展無疑是一場溫潤而深刻的體驗。

林仁昱主任(右)


張秉正現代水墨

4/25再度觀賞,巧遇張秉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