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無農藥」大家能接受,「無肥料」就很難了?
- 「沒有施肥」=「不照顧植物」?
- 我們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不相信土壤
- 難道完全不能施肥嗎?那也不是
- 肥料焦慮的三種樣貌
- 自然農法,是修復土地的過程,也是修復自己的旅程
- 寫在最後的提醒
哈囉大家好,今天想聊聊一個我自己在走自然農法這條路上,最常遇到、也最容易引起討論的主題:肥料焦慮。
「無農藥」大家能接受,「無肥料」就很難了?
剛開始轉做自然農法的時候,跟很多人一樣,我也會跟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理念——我們想種出真正乾淨、沒有農藥殘留、對土地友善的食物。這時候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正面的,甚至會說:「哇,這樣很好啊,吃得比較安心!」或是「農藥真的不要亂噴,小孩吃到怎麼辦?」
但接下來,只要我說:「我們連肥料也盡量不使用喔。」空氣就會稍微安靜一秒,接著幾乎可以預測地出現一句話:
「啊?沒肥料植物會長得出來嗎?」
那瞬間,我知道我們踏進了一個敏感地帶——人們對於肥料的依賴與想像,其實遠比農藥還深。
「沒有施肥」不等於「不照顧植物」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說,種植物要施肥,不然作物會「沒營養」;甚至對很多人來說,肥料就像是植物的主食,一天不餵就怕它餓壞了。但自然農法的邏輯,恰恰是反過來的。
自然農法的核心是讓生態自我平衡,讓土壤恢復自己的生命力。這不是說完全不給予養分,而是不主動「加料」打破原本的節奏。
有時候,我們太急著讓一棵樹長得快、結果多,反而忘了問自己:「這棵樹,真的需要這麼多肥料嗎?」
我們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不相信土壤
說到底,「肥料焦慮」其實是一種不信任土地、不信任自然的反射動作。我們怕作物長不好、怕收成變少、怕被人質疑方法不夠專業,所以就想辦法「幫它一把」。
但很多時候,那些幫忙,其實是過度干預。
自然農法要做的,是回到最原初的信任感:相信植物會長、相信土地會呼吸、相信自然有自己的節奏。
難道完全不能施肥嗎?那也不是
這裡要說清楚的是,「自然農法不等於完全不施肥」,而是不用化肥、不依賴外來資源,不讓肥料成為主角。
例如,我們有時會用一些自己農場裡的「資源循環」來補充土壤:香蕉皮堆肥、雞糞堆肥、木屑覆蓋……
但前提是,這些「補給」的方式,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節奏,也不能讓土壤變成只會「等著被餵」的依賴型狀態。
肥料焦慮的三種樣貌
我觀察到,身邊很多農友會在三個情境下出現「肥料焦慮」:
- 剛轉作自然農法時,擔心植物不長、不結果。
- 看到別人收成好、自己比較差時,開始懷疑是不是「沒施肥所以輸了」。
- 當有蟲害或病害時,把問題歸因為「缺肥」而非「土壤還在修復中」。
這些焦慮很真實,我自己也經歷過。
但每一次,我都提醒自己:這是一條與土地重新建立關係的路,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期陪伴。
自然農法,是修復土地的過程,也是修復自己的旅程
當我們願意相信土地、慢下來,去觀察它的節奏,會發現很多原本以為「必要」的東西,其實只是我們的恐懼投射。
自然農法教我們的不只是種植,更是教我們如何謙卑、如何等待、如何信任。
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但走久了,你會發現,真正開始茁壯的,不只是你的作物,更是你對自然的敬意與安定。
寫在最後的提醒
如果你也在實踐自然農法,或者想開始這條路,記得:
不施肥,不代表你什麼都沒做;有時候,「不做」本身,就是一種照顧。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自在,更篤定。
🎬 延伸觀看
📺 你真的需要肥料嗎?自然農法下的「肥料焦慮」思考(YouTube)
🌱 延伸閱讀與支持
歡迎到我們官網「在森林那邊」了解更多天然產品,一起走進自然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