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開不開發票」是可以選擇的嗎?
小米是一間自媒體行銷顧問公司的創辦人,主打 IG 操作、短影音內容,提供客製化包月管理,近期接了不少品牌案。某天,一位熟識的餐飲老闆介紹了一位新客戶,想合作做一波「餐廳開幕行銷專案」,預算有20萬元。
小米當然很開心,不過討論到最後對方竟然問:「你們公司要開發票嗎?不開的話,我可以多加一點預算給你。」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善意,實際上卻藏著不少風險。
回來後,小米向我提到這件事,我作為她長期合作的律師,只能苦笑說:「這問題我每很常聽到,但故事結局通常都不太好。」
先說結論:該開發票的時候不開,風險其實遠比你想得大。這不只是稅的問題,更關係到你能不能主張收入、能不能保護自己。

二、不開發票=省稅?錯,是沒保障
Amber是做品牌視覺設計,平常幫客戶做 Logo、包裝、品牌手冊等,作品精緻,口碑也不錯。某次接了一間科技新創公司的案子,預算談好是 30 萬,對方卻說:「我們這案子經費有限,你可以不開發票嗎?我們直接匯款給你就好,彼此省麻煩。」
Amber心想反正是熟人介紹,又不用繳稅,多賺一點也不錯,就答應了,不僅沒簽正式合約,只靠幾封信和 Line 訊息往來。結果做到一半,那間新創公司突然說「方向不符期待,決定終止合作」,而尾款 15 萬直接不付了。Amber來找我,問我能不能告他們?我說可以是可以,但我們面臨幾個問題:
- 沒有正式合約,只能靠簡訊、信件來拼湊合作內容,法院能不能採信,變數很大;
- 沒開發票也沒收據,對方可能會主張「根本沒付錢、沒合作」,甚至反咬說是友善諮詢、免費試做;
這些問題環環相扣,關鍵點就在一開始沒有走正規流程。
不開發票,意味著你少了一層「交易證據」;沒有契約,就少了一層「權利界線」。
更現實的是,當你「不開發票」時,其實也很難理直氣壯地去主張對方違約,因為雙方都心知肚明這場交易在法律上站不住腳。你怕被查稅,他也知道你不敢鬧大,於是變得更有恃無恐。所以,不開發票真的等於比較聰明、比較賺嗎?短期看是,但從法律保障來說,它反而讓你失去反制對方的基本權利。
三、發票不是用來繳稅而已,更是你該拿起的保護傘
從商務律師的角度來說,開發票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報稅」,而是讓你的努力變成合法、能主張的權利。當你把服務轉換成帳務憑證,你就能安心收款、報帳、報稅,甚至未來申請貸款或公司擴張,都有依據。開發票可能多了一點成本,少了一點靈活,但不開發票,卻可能多了一堆麻煩,少了所有保障。
這些法律問題,平常不痛不癢,出事才發現一堆漏洞。所以,不管你是品牌顧問、接案設計師、行銷工作者,還是創業中的老闆,記得:能開發票就開發票,該開發票就別拖延。
四、有法律問題?該找誰就找誰
法律工具、契約、發票、證據,這些看起來繁瑣的東西,其實都是保護你的工具。「要不要開發票」的問題,看似只是稅務選擇,但其實背後牽涉到契約效力、證據完整、交易安全,甚至稅務稽核風險。律師的價值,不只是出現在出事時去打官司,更是在你起步或接案時,幫你把這些細節都設想好,讓你專心做生意,少走冤枉路。
你可以不知道每一條稅法怎麼寫、每一個契約條款代表什麼意思,但你只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找律師。而律師的角色,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用專業幫你把風險轉小、把保障拉高。與其在事後頭痛,不如一開始就找對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