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讀後心得:一本探究童年逆境經驗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書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

raw-image

為什麼我會想讀這本書?

因為這幾年聽到「童年創傷」、或「童年逆境經驗(ACE)」成為熱門的關鍵詞,也讓我開始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網路上網路上許多人推薦《深井效應》作為入門必讀書籍,因此我便決定一探究竟。

初步感想:這不是一本知識書

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滿滿「知識量」的書,在看完這本書以後,發現...不是這樣的。

那麼,這又是怎樣的一本書?

《深井效應》之重點整理

童年逆境經驗的由來

這本《深井效應》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個描述作者如何發現童年逆境經驗及其影響的故事。

對,這是一個故事。

作者發現童年逆境經驗的過程,就很像是1854年倫敦爆發霍亂疫情,原本當時的人以為是「瘴氣致病說」,但在約翰·諾斯醫師開始探究後發現,原來病因都是在同一個水井裡,疫情因而有所緩解與控制。

作者從一個身高發展明顯低於實際年齡的兒童身上(實際上7歲,卻只有4歲的身高),開始思考並尋找原因。

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童年經歷了種種的逆境經驗,會造成身體的惡性壓力反應,而這樣不良的壓力反應在兒童時期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問題、情緒障礙、行為問題等,到了成年時期則容易有憂鬱、焦慮等問題。當然,除了心理層面的問題,有些人也可能出現的是生理的問題,例如心臟病、肥胖等問題。

除了作者自己的發現,作者也找到一篇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1998年)文章:〈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與成年多項主要死因之關連:童年逆境經驗研究〉,該研究作者(安達與費利帝醫師)歸類出10類負面事件,並指出:

「ACE 分數越高,罹患慢性病或心理疾病的機率也越高。」

例如:

  • ACE 分數達 4 分以上,罹患癌症或心臟病機率是 0 分者的 2 倍
  • 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機率高出 3.5 倍

推動改變的困難與孤寂

其實,中間也描述了作者想要致力於推廣童年逆境經驗的概念與治療,但遇到了種種的困難,如同倫敦霍亂時,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相信少數人的想法。

我想,這就是少數人的孤寂吧。

所以這本書才會取名為「深井效應」。

但幸好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鍥而不捨的努力,並且整理了治療方法:睡眠、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際關係、運動、營養、正念,讓許多人能夠從中獲益,也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

raw-image


深井效應之童年逆境經驗

在台灣兒福聯盟網站也有介紹童年創傷,並且也有一個童年逆境測驗,網址如右https://trauma-informedcare.children.org.tw/ti_distance/ace_test

不過,在做測驗前,提醒一下,本書提到就算有童年逆境經驗,不代表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書中提到「有些人經歷苦難後,反而能變得更堅忍、更懂得同情他人、更願意保護別人」。

更提到:「童年逆境經驗對你的影響,並不是你的性格缺陷,我們不必譴責自己,責怪自己也沒有任何幫助

童年逆境經驗概念出現,是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的人生,如書中提到:

一旦明白過去發生的事會影響他們現在的感受,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康復過程都會發生變化。現在這些人了解,自己過去經歷了不正常的種種逆境,身體產生了很自然的反應,才會有這些影響

因此,我們無法選擇在哪種環境中長大,但如果經歷了逆境、受了傷,我們透過理解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理解自己怎麼了,並且可以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復原,長大的我們是有這個能力幫助自己復原的。

深井效應之個人觀點與閱讀建議

這不是一本工具書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這一本《深井效應》原本我以為會是介紹很多跟童年創傷有關的內容,包含它的概念、影響、惡性壓力反應、實際的治療方法等,但讀完以後發現它是一本「作者如何發現童年逆境經驗,以及作者如何治療的過程」之敘事的書。

此外,我覺得這一本書也不是很好閱讀,因為會有蠻多的專業術語,例如端粒等等,所以需要有很高的動機才能閱讀完。

我在猜,我想要的知識量可能會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裡,但我目前只有閱讀1%(XD)。好吧,如果之後讀完上面的書,再來分享是不是如我所預期的那樣了。

raw-image

總結

如果你是希望能夠更了解童年創傷或童年逆境經驗的人,甚至是想要知道怎麼幫助自己復原的人,或許可能可以先看其他童年創傷的書

當然,我也相信一定會有人從這本書獲得幫助的(我覺得書籍存在都有它的意義)。

另外,關於童年創傷或創傷相關的書,之前也有閱讀過2本類似的主題,並且也分享過心得(文章與連結如下),有興趣的人也歡迎觀看以下文章分享:

  1. 《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之讀後心得
  2.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一本幫助理解及復原情緒與關係的書

備註:我下一篇預計會寫《童年會傷人》這本心得,目前已經閱讀完,但需要時間整理想法及寫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微力_說
26會員
47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微力_說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2/06
《大人學做事做人》探討職場人性與做事的核心觀念。書中認為「人性本自私」,但這不代表他人都是惡意的,而是應該以互利的角度合作,減少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才能降低職場失落感。作者提出「基本要求 vs. 額外要求」的概念,幫助我們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標準。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5/01/08
如果你覺得怎麼休息都無法擺脫疲倦感,可能是因為你的腦力、心力或體力過度消耗而未被修復。《好好休息》一書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疲勞,並提供針對性休息方法,像是微休息、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幫助你有效「充電」。書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心理學專家蔡宇哲與蔡佳璇的專業知識,讓你重新認識休息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4/12/16
Adam Grant的《逆思維Think Again》如何教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書中揭示了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和期許偏誤),並鼓勵我們保持懷疑和好奇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與更新觀點。從人際關係到職場規劃,這本書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技巧,開闊視野,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到自癒的力量。她在生活中遭受種種痛苦,但一位小朋友的純真童語卻對她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和鼓勵。這篇文章對憂鬱症患者和周遭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到自癒的力量。她在生活中遭受種種痛苦,但一位小朋友的純真童語卻對她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和鼓勵。這篇文章對憂鬱症患者和周遭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