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

為什麼我會想讀這本書?
因為這幾年聽到「童年創傷」、或「童年逆境經驗(ACE)」成為熱門的關鍵詞,也讓我開始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網路上網路上許多人推薦《深井效應》作為入門必讀書籍,因此我便決定一探究竟。
初步感想:這不是一本知識書
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滿滿「知識量」的書,在看完這本書以後,發現...不是這樣的。那麼,這又是怎樣的一本書?
《深井效應》之重點整理
童年逆境經驗的由來
這本《深井效應》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個描述作者如何發現童年逆境經驗及其影響的故事。
對,這是一個故事。
作者發現童年逆境經驗的過程,就很像是1854年倫敦爆發霍亂疫情,原本當時的人以為是「瘴氣致病說」,但在約翰·諾斯醫師開始探究後發現,原來病因都是在同一個水井裡,疫情因而有所緩解與控制。
作者從一個身高發展明顯低於實際年齡的兒童身上(實際上7歲,卻只有4歲的身高),開始思考並尋找原因。
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童年經歷了種種的逆境經驗,會造成身體的惡性壓力反應,而這樣不良的壓力反應在兒童時期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問題、情緒障礙、行為問題等,到了成年時期則容易有憂鬱、焦慮等問題。當然,除了心理層面的問題,有些人也可能出現的是生理的問題,例如心臟病、肥胖等問題。
除了作者自己的發現,作者也找到一篇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1998年)文章:〈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與成年多項主要死因之關連:童年逆境經驗研究〉,該研究作者(安達與費利帝醫師)歸類出10類負面事件,並指出:
「ACE 分數越高,罹患慢性病或心理疾病的機率也越高。」
例如:
- ACE 分數達 4 分以上,罹患癌症或心臟病機率是 0 分者的 2 倍
- 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機率高出 3.5 倍
推動改變的困難與孤寂
其實,中間也描述了作者想要致力於推廣童年逆境經驗的概念與治療,但遇到了種種的困難,如同倫敦霍亂時,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相信少數人的想法。
我想,這就是少數人的孤寂吧。
所以這本書才會取名為「深井效應」。
但幸好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鍥而不捨的努力,並且整理了治療方法:睡眠、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際關係、運動、營養、正念,讓許多人能夠從中獲益,也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

深井效應之童年逆境經驗
在台灣兒福聯盟網站也有介紹童年創傷,並且也有一個童年逆境測驗,網址如右https://trauma-informedcare.children.org.tw/ti_distance/ace_test。
不過,在做測驗前,提醒一下,本書提到就算有童年逆境經驗,不代表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書中提到「有些人經歷苦難後,反而能變得更堅忍、更懂得同情他人、更願意保護別人」。
更提到:「童年逆境經驗對你的影響,並不是你的性格缺陷,我們不必譴責自己,責怪自己也沒有任何幫助」
童年逆境經驗概念出現,是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的人生,如書中提到:
「一旦明白過去發生的事會影響他們現在的感受,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康復過程都會發生變化。現在這些人了解,自己過去經歷了不正常的種種逆境,身體產生了很自然的反應,才會有這些影響」
因此,我們無法選擇在哪種環境中長大,但如果經歷了逆境、受了傷,我們透過理解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理解自己怎麼了,並且可以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復原,長大的我們是有這個能力幫助自己復原的。
深井效應之個人觀點與閱讀建議
這不是一本工具書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這一本《深井效應》原本我以為會是介紹很多跟童年創傷有關的內容,包含它的概念、影響、惡性壓力反應、實際的治療方法等,但讀完以後發現它是一本「作者如何發現童年逆境經驗,以及作者如何治療的過程」之敘事的書。
此外,我覺得這一本書也不是很好閱讀,因為會有蠻多的專業術語,例如端粒等等,所以需要有很高的動機才能閱讀完。
我在猜,我想要的知識量可能會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裡,但我目前只有閱讀1%(XD)。好吧,如果之後讀完上面的書,再來分享是不是如我所預期的那樣了。

總結
如果你是希望能夠更了解童年創傷或童年逆境經驗的人,甚至是想要知道怎麼幫助自己復原的人,或許可能可以先看其他童年創傷的書。
當然,我也相信一定會有人從這本書獲得幫助的(我覺得書籍存在都有它的意義)。
另外,關於童年創傷或創傷相關的書,之前也有閱讀過2本類似的主題,並且也分享過心得(文章與連結如下),有興趣的人也歡迎觀看以下文章分享:
備註:我下一篇預計會寫《童年會傷人》這本心得,目前已經閱讀完,但需要時間整理想法及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