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想法,為了想要突破自我,換了幾份工作,但卻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感覺更糟了?我至今也活在這個觀念底下,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別再跳脫舒適圈》由克莉絲汀.巴特勒所寫的一本書,讓我對跳脫舒適圈有了新的觀點。
以下整理書中特別有感的觀點,讓我重新反思
主要觀點及重要事實:
- 傳統觀念認為「你必須踏出舒適圈」,作者認為這點不正確,意思是「只要過得很舒適,就代表我們還不夠努力嗎?」。
- 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往往會導致「更大的壓力跟焦慮」,設定極端的挑戰,可能會讓自己「失去了平衡,因此而變得更迷茫了」。
- 作者克莉絲汀.巴特勒的親身經歷證明,她「越想要努力跳出舒適圈,卻活得越糟糕」。這種觀念非常危險,它讓我們陷入「過度的壓力還有焦慮的循環當中」、「不斷的告訴自己,必須要突破,要更加的努力,似乎只有這樣子才能夠成就卓越」。
- 強迫自己做不舒適的事情,反而造成不安和焦慮,讓你「逐漸迷失、更加懷疑自我」。
- 「逼自己跨出舒適圈就是一種自我否定」,長期的不適會讓你「對自己的直覺、價值、被愛的能力會產生質疑」。
待在舒適圈內的力量與優勢:
- 作者克莉絲汀.巴特勒的自身經歷,「待在舒適圈裡面有很強大的力量」,幫助她「克服重度焦慮還有憂鬱,幫她重新找回健康,還有逆轉了她的財務困境」,後來甚至「成功創業了」。
- 作者挑戰社會上對於跳出舒適圈的迷思,認為「應該要在舒適圈裡面去探索還有成長」。
- 待在舒適圈內可以「減少過度的壓力,成長將自然而然的發生」。
- 待在舒適圈「並不代表你逃避挑戰」,而是「意味著在能夠感受到安全感的情況下,以適合自己的節奏成長」。
- 待在舒適圈裡面,「你才會展現出自己真實的樣貌」。
- 「沒有必要刻意去嘗試不舒服、不喜歡或者害怕的東西」。
- 「選擇讓你覺得舒適、能夠自然表達的環境」。
- 「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面,我們就能夠更心平氣和的看待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 「沒有什麼地方比待在舒適圈裡面,可以更快且更省力的幫你取得成功了」。
總結與啟示:
- 成長「不一定會伴隨著什麼極大的痛苦或壓力」,真正的成長應該讓我們「感到足夠的安全跟滿足」,並且「可以愉悅的去探索自我的」。
- 待在舒適圈「不是逃避挑戰」,而是「一種讓自己得以充分展現那個狀態」,我們可以「逐步的擴展這個舒適圈,以一種很健康跟快樂的方式去實現目標」。
- 「當你持續在舒適圈裡行動,大腦就有機會學習新的事物,你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
- 「你不用去做其他事情,不用去展現其他的樣貌,正在做的事情就繼續做下去,你的真實樣貌就會展現下去」。這段話強調「不需要去不斷嘗試什麼新的挑戰來試著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更專注在可以讓我感到安心跟自信的一些日常的行動」。
- 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只要持續下去,這樣子的真實感的狀態,就會帶給我力量跟成長」。
看到這裡,大家對於「跳出舒適圈」有什麼想法呢?這本書完全就是要寫給我看的,在這個世代,無力的工作環境中,感到壓力、迷惘,覺得沒有成長性等焦慮的想法,或許我們需要在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能夠從中學習新的事物,嘗試自己有興趣的項目,並持續擴大這個舒適圈,讓成長變成一種喜悅的旅程。
最後記得關注慢流科技,讓你每天進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