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慈悲心顯發,再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為利眾生願成佛」。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師父,他說他32歲見性,在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這話的時候快60了。
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
他說:「佛的境界就是祂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我都扛起來。』」
那就是「菩提心」:為了要利益一切的如母有情眾,我決定成佛。所以我現在要聽聞佛法,我現在要持戒,我現在要修佛法,我要斷惡修善、我要廣結善緣,我要普皆迴向.......
為了利益眾生,才開始這些修學的相續。
當你的慈悲心有了,菩提心出來了,再發那種願。那時候你也有一點本錢,也有點資糧,修出很豐厚的功德。而且你那個功德,不是以倍數計算,有的時候會不可思議。
我從一個人來學佛,度第二個人、勸第二個人......到今天。你要說我有一點功德,有的時候也是因為各位產生的。今天觀音山各縣市道場都在做善事,都在做護生法會,都在誦經迴向。我要有一點功德,有的時候是因為各位。要怎麼算?沒辦法算。
這個時候你再來普皆迴向:「我這一些......我如果有一點點小小的善功善德,我願意迴向一切的如母有情眾。」迴向到什麼程度?我一個毛孔都不留。像一個毛孔這麼小的貪執,我都沒有,統統都迴向。普賢十願講「普皆迴向」。
所以,修學是循序漸進的。
https://youtube.com/shorts/x6-1-x7yVuM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