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cially for you, my dear.
你不需要改變,也不需要解釋; 只想讓你知道──當你覺得沒人懂你時,還有一首歌,在這裡靜靜地陪著你。
親愛的你,
或許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人群的喧囂與熱絡之中,忽然感覺自己的靈魂悄悄地抽離,彷彿站在遠處靜靜地觀看眼前的場景。你看著朋友們熱烈交談,卻好像自己並不屬於其中,內心逐漸浮現一種模糊的不安。
你並不孤單,因為我也曾經、甚至經常有這樣的經驗。
從小到大,我總是被教導要融入群體、表現活潑外向才是正常。
然而,每當環境變得過於熱鬧,當大家的情緒和能量交織成一股巨大漩渦時,我卻本能地選擇淡出,遠遠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靜靜觀看。
起初,我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我觀察身邊的人,似乎沒有人會像我一樣,頻繁地「淡出」。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具有什麼特殊的「靈異體質」,才能如此輕易地抽離眼前的現實。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段周渝民的訪談。
他說,在F4最紅的那段日子裡,他常常只是在旁邊靜靜地坐著,看著其他團員熱絡地互動,自己卻彷彿不屬於那樣的場景。
他不擅長話多的場合,也不喜歡在人群中刻意表現,總是默默觀察,默默退到人群邊緣。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來不是只有我,連明星也可能有這樣的靈魂。
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不同的存在方式。那種感覺,讓我第一次覺得被理解,甚至被接納。
這種特質,曾經讓我在職場上飽受誤解。
主管認為我「只會觀察、缺乏行動力」。在親密關係裡,也曾經有人因此誤會我冷淡、疏離,進而感到失望和不安。
然而,我逐漸明白,這並不是疾病,更不是缺陷,而只是一種不同的、較為敏感與細膩的人格特質。
後來我發現,這種「淡出」或「抽離」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當我感覺外界刺激超過了內心的承載能力時,大腦自動為我拉開距離,給予我喘息和觀察的空間。
我想告訴你,擁有這種特質並不可怕。
正因為你能夠靜靜觀察,你對人際互動的理解會比別人更深刻;正因為你擁有這樣的敏銳度,你能夠看見許多人忽略的細節和情緒;也正因為這樣,你更容易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安靜傾聽者,甚至成為一個充滿細膩與同理心的創作者。
請不要再因為這種特質感到羞愧、孤單或自我懷疑了。
你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異類,你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感受、理解這個世界。
我寫下這篇文章,就是希望你知道,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樣,我們都擁有相似的經歷和情感,我們並不孤單。
願你能溫柔地接納自己,從此以後,當你再在人群中靜靜淡出時,心裡不再感到不安,而是清楚地知道,有人在這裡,安靜地陪伴著你。
你,從來都不是孤單一人。

Specially for you, my dear.
你是否也曾在某個人群中感覺自己默默遠離?願意分享你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