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本章與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剛健的永遠是用來平易行為與防止凶險的,天下最柔順的永遠是用來防止阻礙與簡約行事的。總是能定天下人心的各種事物吉凶,人與人之間和祥,交錯未來的言行作為象徵的表象,推知事物及人的好壞。人在事物之間往往有了變化就出現了得失與危險的象徵。這天下事物出現危險象徵,表示有了吉凶的現象發生,因此爻辭的警示我們不得不慎重地應對及變化。
當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交換之中所產生的變化所出現的現象:背叛的人就會出現言辭閃離;內心疑惑的人就會言辭支吾散漫;良善的人言辭少;浮躁的人言辭多;誣害的人言辭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言辭卑屈。以上是易道所說的爻辭所呈現出來的卦象,不正是道德經四十三章所講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乾坤二卦是天下陰柔之道,天下之物,一物克一物,用它來斷定天下事物的吉凶。當我們覺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會有一道悲傷的事困擾著我們。例如和同事們一起參加慶生會,倡和著歡樂,但是卻呈現一個沉重的氣氛,原來這個慶生會的主人早在兩天前離開了,為了承諾將慶生會開辦起來。還有許多負責的事務難以解決,需要簡單的條理來化解。
我們往往過於主觀誤判事物的變化常常造成事物的損失,有時候也會由這些損失得到我們一些收穫,這就是天道地道的互補互損,道德經裡所說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乾坤二卦天地互補互損不失其變化反而讓天地之間更和諧,更變化的生動。比如說陽光非常強烈,酷熱;大地卻產生的森林,綠木吸收熱能,讓地球生活更舒服和諧,萬物成長更加有利。
那現在地球越來越熱是什麼原因?乾坤產生的變化了嗎?是的。太陽的光依然強大的照在地球上,我們在大地上所見的建築物無法吸收太陽的熱能,由於無法吸收熱能,地球生活越來越困難,讓人難以適應,萬物也難以生存,無法使得萬物生存,人類也是萬物之一,難以適應生存,所以死亡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