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本章與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剛健的永遠是用來平易行為與防止凶險的,天下最柔順的永遠是用來防止阻礙與簡約行事的。總是能定天下人心的各種事物吉凶,人與人之間和祥,交錯未來的言行作為象徵的表象,推知事物及人的好壞。人在事物之間往往有了變化就出現了得失與危險的象徵。這天下事物出現危險象徵,表示有了吉凶的現象發生,因此爻辭的警示我們不得不慎重地應對及變化。

 

當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交換之中所產生的變化所出現的現象:背叛的人就會出現言辭閃離;內心疑惑的人就會言辭支吾散漫;良善的人言辭少;浮躁的人言辭多;誣害的人言辭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言辭卑屈。以上是易道所說的爻辭所呈現出來的卦象,不正是道德經四十三章所講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乾坤二卦是天下陰柔之道,天下之物,一物克一物,用它來斷定天下事物的吉凶。當我們覺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往往會有一道悲傷的事困擾著我們。例如和同事們一起參加慶生會,倡和著歡樂,但是卻呈現一個沉重的氣氛,原來這個慶生會的主人早在兩天前離開了,為了承諾將慶生會開辦起來。還有許多負責的事務難以解決,需要簡單的條理來化解。

 

我們往往過於主觀誤判事物的變化常常造成事物的損失,有時候也會由這些損失得到我們一些收穫,這就是天道地道的互補互損,道德經裡所說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乾坤二卦天地互補互損不失其變化反而讓天地之間更和諧,更變化的生動。比如說陽光非常強烈,酷熱;大地卻產生的森林,綠木吸收熱能,讓地球生活更舒服和諧,萬物成長更加有利。

 

那現在地球越來越熱是什麼原因?乾坤產生的變化了嗎?是的。太陽的光依然強大的照在地球上,我們在大地上所見的建築物無法吸收太陽的熱能,由於無法吸收熱能,地球生活越來越困難,讓人難以適應,萬物也難以生存,無法使得萬物生存,人類也是萬物之一,難以適應生存,所以死亡越來越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50會員
408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5/06/01
本文探討易經的起源與智慧,並以臺灣社會為例,闡述末世徵兆與為政者應有的警惕。文章指出,易經強調居安思危,並以歷史事件佐證忽視警訊的後果。
Thumbnail
2025/06/01
本文探討易經的起源與智慧,並以臺灣社會為例,闡述末世徵兆與為政者應有的警惕。文章指出,易經強調居安思危,並以歷史事件佐證忽視警訊的後果。
Thumbnail
2025/05/30
本文從易經「三才之道」出發,探討臺灣社會現象,例如藝人逃兵役問題,並以易經卦爻辭闡述其吉凶。文章並以簡報案例說明「道有變動」的道理,強調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30
本文從易經「三才之道」出發,探討臺灣社會現象,例如藝人逃兵役問題,並以易經卦爻辭闡述其吉凶。文章並以簡報案例說明「道有變動」的道理,強調順應天道、地道、人道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25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
Thumbnail
2025/05/25
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知足如點金石,可使接觸的東西變黃金─幸福;感恩如仙女棒,可使所處的境界變淨土─快樂。
Thumbnail
知足如點金石,可使接觸的東西變黃金─幸福;感恩如仙女棒,可使所處的境界變淨土─快樂。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