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員/大員/Tâi-oân/Tâi-oân是漳泉移民到東經120°E至122°E、北緯22°N至25°N這塊島嶼之後,逐漸形成的稱呼,而自此稱呼延伸出台灣話、咱人話。
1990年代以前主要定義就是這樣。
在此之前台灣只能是地區,否則就是講台灣話的台灣人在搞台灣獨立。林央敏〈嘸通嫌台灣〉、蔡振南〈母親的名叫台灣〉就是在這種講台灣話的台灣人不能說台灣的脈絡下產生的。
就算李登輝喊出「新台灣人」劃分四大族群,但「大家都是中國人」觀念根深蒂固。陳水扁時期仍然如此,講台灣話的台灣人就是台獨,不然趙少康幹嘛一直說中華民國滅亡?
然而陳水扁在教育、名稱等等層面試圖提升台灣意識、瓦解黨國威權遺緒,成效始終有限。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把大中至正改成自由廣場的衝突,改名之後中正紀念堂仍然矗立在台北精華區。
台獨不再是台毒的轉捩點,恐怕是台獨教父馬英九,尤其318之後,台灣逐漸變成需要不斷呼告的名稱。蔡英文更是藉由外交政策加強了「台灣」這個名稱正面意義。
換句話說,在講台灣話的台灣人之外,台灣被主流當成「正面」自稱,大概不超過二十年。
這樣才能理解台灣台語這個詞出現的脈絡。
就有人會說那其他族群咧?
「外省人」就是中國人,幹嘛自我降格更改認同?
原住民各族群自己的自稱,沒事幹嘛改名?
至於客人就複雜的多,客人的原鄉認同十分強烈,在1990年代以前也有少數人說客人應該也是台灣人,但終究是少數;更多的是像陳盈潔、澎澎那樣,會講「阮客人、恁台灣人」。
現今說台灣人的意義和二十年前不同,沒辦法說到底是好是壞,大概得過二十年再回頭看吧。
後補:「台語就是閩南語」,和「台語不只是閩南語」這兩個如此相悖的概念,就是因為在此之前,有一個「台語」已經約定俗成,且主流使用,「台語才會是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