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還是有機會可以主導文學課程,就想想這整個學期可以做什麼。
如果整個課程大概可以用大考分成四個部分(上下學期的期中與期末考),還是照著文學史的分期來安排進度,所以第一個部分就是希臘羅馬時期,以特洛伊戰爭故事為焦點的文學作品,荷馬史詩的伊利亞德(The Iliad)有阿奇里斯的憤怒(Achilles's Wrath),阿奇里斯應該是文學裡面男人性格中屬於死亡的面相,他明知道自己會死在特洛伊戰爭中,卻還是去參戰,而在這場殘酷的殺戮裡面(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神之間),他無時無刻不在用一種最極端的方式揮灑自己的魅力,他跟亞加曼儂(Agamemnon)的爭執是如此,在眾人面前幹掉赫克特(Hector)的時候也是如此。以前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有過一個作品叫做小拳王,裡面有人問那個愛打拳的男主角說,打拳擊這麼傷身體,為什麼你要打拳呢?那主角說,就像火柴被劃亮以後,雖然時間短暫,還是可以放射出最大的光芒,儘管在那之後生命只剩灰燼。阿奇里斯應該就是西方文學裡面最大的一枝火柴吧。
然後圍繞著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的故事還有奧德賽(The Odessey),重點應該可以放在奧德修斯的漂流與返鄉,奧德修斯跟阿奇里斯那種有不爽就跟你拼死活的個性不一樣,這位木馬屠城的主導者一向能伸能縮,識時務者為俊傑,只要能夠存活,什麼事都能幹出來,在整個西方文學史裡面,他是最能求生的男人。而求生的目的就是要返鄉,回到一個讓自己心情能夠平靜的地方。弔詭的是,奧德修斯海上漂流,經歷過驚濤駭浪之後,回到家鄉還是面對一大群要追他老婆的人,也就是一大堆想殺掉他跟他兒子的王公貴族,所以仍然是停不下來的戰鬥。不過這故事到後來的戰鬥中,這男人表現出一種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淡定。所以故鄉對英雄來說,可能不是外在的平靜狀態,而是一種體悟出「原來我就是得過這種生活」的內在認命狀態。
然後關於特洛伊戰爭,還有第三個男人,就是亞加曼儂。所以就出現了艾斯奇勒斯(Aeschelus)的悲劇,除了可以探討一下悲劇、復仇與法庭在西方文化裡的意義之外,亞加曼儂被他老婆用刀子在全身戳滿洞的那個場景可以好好探討一下。這男人身為全希臘軍隊的總將領,一輩子都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從他決定獻祭自己的女兒一直到跟阿奇里斯的爭鬥,不知道他身上狂噴血躺在地上看著拿刀的老婆時,有沒有想到自己本身就是希臘人的共業。特洛伊戰爭大概就是全希臘(男)人一起做的重大決定,這是在一個文明當中大家都覺得應該要去做的事情,可是在這決定之中,有一些小的聲音就被掩蓋掉了,像是女人的聲音,小孩的聲音,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在幽暗的地獄裡,沒有得到撫慰的靈魂遲早也要回來跟自以為是的男人們討回公道。所以在悲劇的儀式裡,在希臘人文明鼎盛而開設的節慶中,亞加曼儂這個角色是最適合獻祭給亡魂的貢品。
然後多神教主導的特洛伊戰爭也該打完,進入到基督一神論想法之下所講出來的中世紀故事,換了個宗教,基本上還是講男人打仗的故事,所以就有了英文史詩貝爾武夫(Beowulf),這表面好像是正義跟邪惡的戰鬥,實際上卻是人跟自然之間的矛盾。身為文明戰士的貝爾武夫大概在面對怪物的母親時,內心的恐懼爬到最高點,那道理就跟你現在欺負一隻熊的時候,這熊的媽媽在你背後她很火的恐懼感一樣,所以身為教會教士的抄寫員在講這個故事時處處顯露的焦慮很有趣。而這份焦慮在高文爵士與綠騎士(Sir G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的建構之下就比較有緩解。這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在這裡面男人的英雄主義得到一個很有趣的自嘲方式,在砍頭這個簡單的遊戲當中,砍戰殺伐這件事情裡面一直被稱頌的勇氣就被分解掉了。從自以為勇敢的男人一直到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不勇敢,這個故事裡面的成長要素一直都很吸引人。
然後應該就可以期中考了。。。。。
期中考完就是文藝復興,訂正完考卷(要是我改得完的話),大家哀嚎完以後,就來到了講故事不為說教,不為教化人民,不為祭拜神明,就只是為了賺錢的輝煌年代,所以就有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Hamlet)還是要提,愛賺錢的莎士比亞為了票房得寫復仇劇,結果寫出來一個劇本跟大家講說殺人復仇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沒那麼簡單,又不是柯南,人生很複雜,不是說你今天跟誰有仇就一定會殺人,處理痛苦總都還是有比殺人或自殺更好的方式。另一個比較沒那麼複雜的劇本就是奧塞羅(Othello),當然最主要就是去好好欣賞一下依阿古(Iago)那身瘋狂的邪氣。我們一天到晚在給身邊那些惹自己不爽的人貼標籤說他們是壞人,而壞人真是什麼樣子,其實大家也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所以就一堆不怎麼好的好人在指責一些不太壞的壞人,而且還出現了失敗的壞人電影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這電影給莎士比亞看到會給笑死,這種劇情也能賣,二十一世紀劇作家的錢太好賺。
根據我個人最喜歡的西方文學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的理論,莎士比亞所寫的依阿古就是後來約漢米爾頓(John Milton)所寫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裡面撒旦(Satan)的延續。不過說真的,撒旦弱了一點,也許他所做的事情太簡單了(就引誘女人吃個蘋果),顯現不出他的才能。「寧願在地獄稱王,也不願在天堂當奴隸」(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這樣的台詞,對於撒旦來說似乎還是一個對自己的期許,依阿古才是真正的實行者。
然後給他跳過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不知所云(最主要是英國那些一天到晚講大道理不講故事的文人),直接討論十七十八世紀時興起的小說,愛賺錢的莎士比亞靠著他創造人物的天才撈了好大一筆。而在戲劇文化式微之後,一個故事裡面具有豐富人物面向的狀況轉移到小說這個文類,小說家還是得絞盡腦汁創造出不凡的人物來賺錢。從歐洲的唐吉軻德(Don Quixote)一直到英國的格列佛遊記(Guilliver's Travels)還有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裡面都充滿了奇奇怪怪的人,互相交錯做出奇奇怪怪的事,然後就不知為什麼組成了我們的現實世界。
最後貪錢的莎士比亞,表面虔誠卻內在叛逆的米爾頓,到處騎馬打怪吃癟的唐吉軻德先生(後面跟著焦慮的潘札),看盡扭曲臉孔的格列佛,還有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的魯賓遜,就組成了這個學期的期末考。對於能夠欣賞這些人物的同學來說,這些人會很快樂地在考卷上跳舞,至於一直都覺得「這些沒用的事情干我屁事又不能賺錢」(莎士比亞可能會說:你確定嗎?)的同學,你的考卷會變成暗影遊走其中的地獄。
而且不是要唱衰你,你的生命可能也會變成一個單調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