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有不少家長跟我們聊到:「孩子手機怎麼都用不夠,明明只是查個資料,結果看了影片、滑了社群,時間就過去了。」
更有家長困擾:「我們學校開始限制手機,但孩子一回家,就報復性滑手機,該怎麼辦?」
其實,這樣的困擾可能不只有孩子才有。我們大人其實也常常手機不離身。
有時候只是想查個天氣,結果不小心就看了一小時多的短影片;或者晚上一邊滑手機一邊想放鬆,結果錯過和孩子專注聊聊天的時光。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會滑過頭、易分心、依賴手機,那麼要求孩子完全自律,真的太困難了。
減少手機使用真的不容易,但我們也別灰心
因為我們正有機會引導孩子:如何健康使用科技。
想和你們分享五個「建立家庭手機使用」的原則~
幫助我們在家創造一個有界線也保有彈性討論空間的環境,讓孩子練習負責任地使用手機/網路。
原則一|父母以身作則,不是說說而已
孩子的眼睛很尖,他們觀察我們什麼時候滑手機、滑多久、是不是講話講一半也低頭在看螢幕。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吃飯不滑手機,我們自己能做到嗎?
如果希望孩子晚上10點後不再使用,我們自己是不是一邊說「快去睡覺」,一邊也還在床上滑手機?
可以的話讓我們從小地方開始,例如:
吃飯時全家人手機放集中暫放盒子裡
睡前一起把手機放到床邊充電
說明自己使用手機的原因(例如「我在查週末出遊的行程」)
當孩子看到我們改變,他們也會更願意配合。
原則二|制訂明確使用規則,不模糊無邊
「少滑一點」、「表現好再給你用」這些說法,對孩子來說太模糊了。
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少」、也不懂什麼才叫做「好」。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設限:
時間限制:例如每天放學後使用30分鐘、假日可以兩小時
地點限制:不在餐桌上、不在床上、不在洗手間使用
內容限制:哪些APP可以用?可以玩哪些遊戲?有沒有時間警示功能?
規則像是生活裡的紅綠燈,一開始會不習慣,但久了自然而然能實行。
原則三|和孩子討論規則,而不是單方面宣布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以上,其實他們有能力參與規則的制訂。
我們能這樣開啟對話:「最近覺得我們家的手機使用時間有點亂,我想一起來討論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安排?」
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
你覺得一天多久時間用手機剛剛好?
哪些時段你覺得應該不看手機?
如果超過時間,怎麼處理比較合適?
參與的過程本身,就是練習責任感的開始。
原則四|規則保有彈性、有「更新」的機會
訂下來的規則不是永遠不能改。
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隔週或每月進行一次家庭小會議
檢討規則是否適用?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例如:最近考試多,是否調整遊戲時間?還是要先暫停?
這樣能幫助孩子知道這不是「一言堂」的制度,而是能持續調整、一起經營的生活規則。
原則五|設計正向鼓勵方式,不拿手機做獎勵
有些家長會說:「表現好,我就讓你多玩手機。」
但這其實會讓孩子更覺得手機是「獎品」,也更強化他們對手機的依賴。
可以嘗試的方式是:
累積一週按時完成作業,就挑喜歡的餐廳吃飯
若每天在晚上七點前完成所有事情,能選一個週末活動(騎腳踏車、看電影、烘焙)
真的想用手機時間作為獎勵,也務必要設清楚的規則
例如:「每天晚上七點前完成作業和整理書包,可以額外增加10分鐘遊戲時間。」
模糊的表現(像是「今天很乖」、「今天沒讓我生氣」)不是合適標準,孩子會不知道該怎麼努力。
這是一條需要花時間陪伴孩子走的路
手機的使用習慣,不是一兩次就能改變的
它需要的是陪伴、持續對話與調整。
以手機/網路使用延伸的還有其他相關的議題
像是:
到底幾歲才適合給手機?
如果課業需要手機,該怎麼兼顧使用與自律?
這些,我們未來也會繼續和大家分享。
你們家有設立手機使用規則嗎?
哪些方法有用、又有哪些踩雷經驗?
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
讓更多家庭一起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ᐟ.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