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問我職稱時,我竟然比寫論文還緊張!
最近剛加入LinkedIn,系統問了我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您最近一次的工作經歷?」要我填入職稱。天啊!我寫書寫文章時靈感源源不斷,創作能量滿滿,但面對這個問題,我竟然想了好久好久。怎麼比工程數學還難?比寫論文還困難?此時我放下正在寫的文章,認真思考起這個問題,職稱到底是什麼?

名片上的多重宇宙
或許從開始創業到現在,我都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回想起來,因為名片上要印什麼職稱,我從總經理到顧問、從創意總監到設計師,看不同場合就給不同名片。對於員工,我是boss;目前做股票,所以要改成「職業操盤手」嗎?XDDDD
或者現在寫書,變成「作家」?針對AI領域,我是「AI溝通師」?還要接送孩子,難道要寫「職業奶爸」?
這麼多身份,讓我開始懷疑:職稱到底是做給別人看的,還是用來欺騙自己的?
職稱背後的存在意義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不再是單一職業的從業者,特別是創業者,往往身兼數職,扮演多重角色。但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來定義自己?
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真實的自我定位:修行者
仔細想想,我其實是個「多重身份的創業者」。但如果要說最真實的身份,我是個「修行者」。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創業過程中也許已經體驗過各種追求,與其無止盡地追逐外在,我選擇了另一條路,深入佛法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也不是逃避,而是找到真實的意義與答案。等找到後,一樣要落實在生活中。如同寫作、投資、創業,甚至帶孩子,都是修行的一部分。透過各種角色的轉換,其實都在修行,每一個身份都是我探索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舉個例子,當投資虧損時,以前的我可能會焦慮、憤怒,但現在我會問自己:「這個損失在教我什麼?」透過修行,我學會在起伏中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份平靜又回過頭來幫助我在投資和創業上做出更理智的決策。

價值勝過頭銜
最後我想通了:重點不是職稱有多響亮,而是當別人問起時,我能自信地說出我在做什麼、為什麼做。畢竟LinkedIn是用來建立專業連結的,真正重要的是我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而不是頭銜有多華麗。
LinkedIn上的職稱,我決定選擇目前最主要在做、最有成就感的那件事。如果現在寫書和AI溝通是我最投入的,那就寫「作家 & AI溝通師」;如果股票操作是主要收入來源,那「投資人」或「獨立投資者」也很合適。
或者更誠實一點,寫「修行者 & 多重身份實踐者」,這樣反而更真實地反映了我的狀態。因為所有的職業角色,對我來說都是修行的不同面向。
至於「職業奶爸」這個選項嘛...!😄😄😄
有時候,最困難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定義問題本身。職稱如此,人生亦如此。而修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答案。
應該沒人會在職業身份上有過類似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