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遊戲中,有一種戰鬥模式叫做「回合制戰鬥模式」,意思是這回合由玩家下指令,讓遊戲人物進行一個動作,下個回合輪到敵人下指令採取行動,在一來一往的戰鬥之間分出高下,看誰的血條先耗盡,誰就輸了。而網路筆戰也是一樣的模式,差別在於,這場筆戰的雙方都有無限血條,意思就是「沒有贏家」。
這樣的機制聽起來對雙方很公平?正好相反,它其實是最不公平的戰場。為什麼?因為在這種你來我往的筆戰中,雙方都有無限的時間去挖掘對方的語病、邏輯謬誤與用字遣詞上的失誤,再抓住對方的尾巴並將其無限放大,甚至曲解原意來打擊對方的立場。
當你說:「我覺得這個政策有改善空間。」對方可能過了五分鐘後回文:「你這種反對改革的人,才是國家退步的元兇!」然後再附上一堆統計數據、影片連結和另外五本書的摘要。縱使你原本是出於想探討政策該如何完善的美意,甚至早就準備好了幾個補強方案,但此時戰場早已烈火焚城,你的焦點已經變成「反駁對方的偏見」,而你的初衷也被淹沒在戰火之中。
另外,這種筆戰的「觀眾」也很奇特。旁觀者不一定在乎誰有理,而是只在乎誰比較幽默、誰說的話比較有哏,或是誰先被對方罵得惱羞成怒,再順勢貼幾個人身攻擊的標籤來提油救火。換句話說,這不是辯論比賽,而是線上版的角力秀。若你天生不擅長言詞對決,或者沒空當個段子手,那幾乎沒機會在這種戰場上「贏」得什麼。
再來談談「改變對方」這件事。許多人在網路筆戰時,內心的潛台詞是:「我要讓他知道他錯了!」但你真能單純透過一段文章或留言,就讓一個堅信自己代表正義的陌生人突然領悟、痛哭流涕地說:「你說得對,我整個人生觀都錯了,感謝你救了我」嗎?這種事情的機率大概跟中樂透差不多。
其實,網路筆戰大多時候只是雙方輪流證明自己有多麼「不會被說服」,每一次回應都像是在宣示:「我才不會吵輸你!」你說 A 好,他說 B 才是王道;你貼一篇論文,他貼一篇論點相反的論文;你引用專家的話,他懷疑你那位專家的人設。來回幾次之後,兩邊都不退讓,反而愈吵愈堅信自己是對的。
結果呢?沒有人改變,所以沒有人贏。你失去了時間、心情,可能還氣得吃不下晚餐。而對方呢?也許正在另一個留言區繼續開戰,把你當作剛剛那一回合的小小插曲。你以為你參加了一場理念之爭,實際上只是對方一日三戰中的中場休息。
更殘酷的是,筆戰的痕跡是永久的。你的留言與文字將永遠存在搜尋引擎的世界裡。等到哪天你被主管或合作對象碰巧挖到你曾經怒罵網友「腦袋進水」的留言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懊悔?我們為了一個陌生人的觀點掀桌、爆氣、激烈開戰,最後留下的可能只有一篇讓自己未來翻白眼的對話紀錄。
那麼,難道我們就什麼都不能說嗎?當然不是。理性討論、資訊分享、甚至適度的觀點辯證,都是網路社群上珍貴的互動方式。但與其陷入筆戰的泥沼,不如學會點到為止。對方若願意聆聽,回應自然能延伸;對方若只想取勝,那就讓他贏吧。因為真正的勝利,不是在留言區裡贏過某個匿名帳號,而是在關掉網頁之後,還能面帶微笑吃頓好料。
簡言之,網路筆戰就像彼此在沙灘上搶畫陣地,你畫一塊、他搶一塊;你辛苦布陣、築好圍牆,結果海浪一來,什麼都沖走了。唯一留下的,只有濕答答的褲腳和內心中自己永遠躲不掉的那點羞恥心。所以,下次當你感覺胸口怒氣奔騰、手指忍不住想要開始敲打鍵盤時,記得問自己一句話:「這場戰爭,有意義嗎?」
不如放下手機,去吃點好的。畢竟人生已經夠難了,何必還要在虛擬世界和鍵盤戰士拚個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