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影音時代的兒少問題(三):孩子的影音環境,是我們成年人的責任〉2025-06-18
在前面的討論裡,我們分別梳理了孩子、警方與家長在這起事件中的不足之處。沿著前一篇的思路,我們要進一步討論做出這些有毒的影音內容的創作者,以及平台方應該負起的責任,以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家長可以如何陪伴孩子,避免她們受到這些有毒資訊的影響。
有毒的影音:創作者與平台的責任
在這場惡作劇報案事件中,女孩最後向警方坦誠,自己會有這個念頭,是受到網路影片的影響。雖然也許有些人會像那名不太友善的警察一樣,說「YouTube上的人叫你從屋頂往下跳你也會跳嗎?」,但作為一個社會現象,我們不能把一切的責任,都說成是那名孩子的自由選擇。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舉出例子,不管是政治人物的狂熱支持者,或者因為具有正義感而對社會事件影片義憤填膺的一般大眾。就連成年人,也都經常被網路影片煽動情緒,做出平常部會做的行為,一名歷練與知識都還較少的十一歲孩童會被有害影片誤導,做出偏差行為,難道不是一件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且應當要做出行動避免的事情嗎?
進一步來說,那些長期製作影片,甚至以此為業的影像創作者,他們對於自己的觀眾中有很多生活經驗較少、容易被影響的孩童這件事,不可能完全沒有概念。甚至,其中的許多人明白地知道,自己已經成為「小朋友的偶像」。但他們卻依然創作這些煽動性的危險內容,讓自己的未成年觀眾群陷入危險。
而作為讓這些影片與短影音得以流通的影音平台,也沒有對這些有害內容進行管控,而是放任它們、甚至對它們加強推送,讓更多孩童受其影響。這絕對是不道德的,且應該要受到法律的嚴格管束。
孩子不是你的警世寓言:被流通的兒少犯罪影像與資訊
而除了孩子的「看」之外,這件事件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犯錯的孩子也在這則執法影片的流通之下,成為了「被看」的對象。當然,女孩的臉部有經過去識別化處理,但她的身形、年齡、名字都被公開,父母和住家也都在影片上被清楚地呈現出來。
在這樣的影片被公開之後,她的同學與同學的家長、周遭鄰居與親戚幾乎都能立即知道她的身分,知道她犯了這項罪刑以及其被逮捕的下場。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她與她的家庭在社區人際關係上,不可能不受到負面影響。
在一些嚴重犯罪的案例裡面,將當事人的相關資料公開,可能是為了保護鄰近區域的民眾,有機會避免受到類似的犯罪傷害。但也有些時候,警政系統會將這些犯罪行為當成「警示寓言」、負面的社會教材,來讓社會上的其他人知道,如果做了這件事,可能要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在這個事件裡,警方的揭露確實可能有警示寓言的效用。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次犯罪的這名孩童,過去曾經看過有其他孩童因虛假報案而被帶上警車的影片,很可能就不會打那幾通電話、不會傳那幾封簡訊了。
可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有某種效益主義式的理由允許我們以這樣去識別化不足的影像作為教材。這種不把個人當作目的,僅把她當作手段的行為,不應該被當作理所當然。談論這類的案例與社會問題是重要且有益的,但這類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資訊揭露,仍需要處理得更為謹慎。
「抖音屁孩」其實是沒被接住的孩子
有一個近幾年來非常常見的流行語叫做「抖音一響,父母白養」,主要就是用來嘲笑那些被網路影片或短影音影響,做出出格行為,傷害到自己或因傷害別人而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孩童或青少年。
然而,我們需要意識到的事情是,這些看起來荒唐、討人厭的「抖音屁孩」,其實多半都是沒能被健康人際關係接住的孩子。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的家庭都出了什麼很嚴重的問題、也不是說他們都沒有任何朋友,只能活在網路裡。
而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裡,身邊沒有人能夠用他們聽得進去的語言,告訴他們這些他們正在做或將要做的事情的嚴重性,沒有人扮演那個溫柔的守門人,在麥田邊緣接住他們不讓他們墜落。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被理解,都需要安全感、意義感與歸屬感。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找不到認同,他就更容易向網路尋求認同。這些受網路影片影響而做出偏差行為的孩子,又會將這些偏差行為再次拍成影片上傳,並在流量的讚揚下,以為自己真的在做一些很酷的、會被鼓勵的事。
他們當然「錯了」,但問題不只出現在他們身上,更出在放任這些有毒影片出現、流傳、被孩子反覆看見的社會。而且,在有害影音影響下做出的出格行為,有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揭露並放大了,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收到的教育、陪伴與理解的不足。
我認為,在要求孩子為自己出格的行為負責之前,我們需要先仔細想想,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在將手機交給孩子,讓他們自由使用之前,有沒有做好足夠的事前說明?在小孩拿到手機之後,有沒有與他們一起共看,篩選出哪些內容才真正適合她們觀看?
與孩子一起學習,這個時代應該怎麼使用手機
如果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我的看法是,根據台灣的民法,18歲才能辦自己的手機。所以在那之前,如果你讓孩子全權擁有一支手機,他透過這支手機闖的禍、因這支手機受到的傷害,作為家長的你,有非常大的責任。換句話說,我認為在成年之前,都非常不推薦你給孩子一台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手機。
然而,一個我們無法逃避的社會現狀是,這個時代的孩子從出生起,他就已經身處於到處都是手機與螢幕的環境了。當孩子成長到有辦法用完整的語句和你對話之後,你們很快就會聊到關於手機或平板的話題。他會知道這些東西、會想玩這些有趣玩意。
就算你真的有辦法讓他在家幾乎不接觸電子產品,等他到了學校,還是會遇到那些使用手機不受限制的孩子,還是會從他們身上接觸並認識這些東西。
你不會希望自己孩子對手機與媒體的認識,來自於缺乏媒體識讀能力的人。所以,你必須在那之前,先和他一起建立對這些數位產品的正確認識。你需要讓孩子知道,這些數位產品可以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工具,也有可能讓我們受到嚴重的傷害。
為了正確地說明這些事、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與對數位內容的審美能力,我們自己也需要有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也需要至少稍微了解現在流行什麼遊戲、什麼影片,以此來加入他們的討論。
我們需要先放下「那些東西太幼稚、都是浪費時間」的成見,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討論、建立共識。你可以、也應該與他們分享你對這些內容的看法,但不是上對下的告訴他們什麼好什麼壞,而是告訴他們,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經過思考才做出評論的人,為什麼你認為眼前的東西是有危害的、或者為什麼你無法認同或喜歡。
最後,在手機使用這件事上,我認為必須強調的重要問題不只關於前面提到的有害內容,也包括了那些--因為你過分投入於手機之中而永遠失去的--與身邊的人真正相處的時間。
所以,除了去告訴他們如何辨識網路上好的與不好的內容、與他們共同規範能使用手機(或平板)的時間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給予他們更多高品質的陪伴,與他們共度更多有價值的時間。怎樣的人絕對不會沉迷手機?不是完全被禁止使用手機的人,而是清楚地明白,生活中有太多比手機更有趣的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