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突然一陣煩躁,太多事情待處理,反致我什麼都不想碰。基於逃避心態,下意識想找正事以外的事情來做。咦?那種想找快速性刺激的心情怎麼又冒出來了,這不就是我前兩天在說的大腦想吃垃圾食物的感受嗎?
奇怪,我現在又不無聊,為什麼這麼想用垃圾食物撫平焦躁呢?上網查了一下,垃圾食物到底有什麼吸引力,會讓人動不動就想攝取。
結果Google的AI摘要條列出的資訊,使我驚覺這些特點跟社群媒體好像啊~兩者間的相向之處--
- 大腦獎勵機制:都會快速釋放多巴胺
- 成癮性:忍不住一再攝取或食用
- 誘人的感官刺激:誘人香氣或吸引眼球的內容
- 方便性和可獲得性:便利商店或速食店可以快速取得食物,社群媒體則是手機一打開就有
- 情緒性飲食:情緒低落的時候都會特別想要取得
而且Google還顯示「垃圾食品是國中生容易取得的另類毒品」的相關新聞,這令我震驚的聯想,難道「社群媒體是窮人的毒品」嗎?好可怕。
仔細想想,假設我在現實生活中一天到晚忙東忙西,或是有許多值得我花心思享受的事物,好像也沒時間在那邊滑滑滑。花太多時間在社群媒體掛網容易產生一種懊悔感,尤其是不小心點開APP,隨意滑呀滑的時候,更容易把時間給滑走。
每次都嘴巴上說著要戒社群,結果一個焦躁或一有時間,又無意識的打開手機。(剁手
原來社群媒體跟垃圾食物有這麼多的相像之處,尤其都有類似毒品的成癮性。認知到這件事情後,似乎有一點該怎麼戒除的概念了。想想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除了偶爾會買一些洋芋片來吃,更多時候我喜歡的是無糖飲料或蔬菜水果,對肉類沒有太深的執著。
那麼,培養興趣或閱讀書籍就是我的健康食品吧!再不然可以開發其他的新興趣,比如畫畫或做手作物,慢慢降低對虛擬網路的依賴性,我想對我而言會是一個好的戒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