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子愉
總統賴清德於2025年6月22日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以「國家」為主軸發表長達45分鐘的談話。這場演說從考古、歷史談到國家定義,並大量援引《舊金山和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任何一天」。同一時間,在賴清德總統定調「新史觀」後,外交部也悄悄撤下一篇新聞稿,這篇新聞稿在日前才引發獨派不滿。
賴清德在「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中採用了前所未有的論述架構,從台灣史前時代開始談起。他提到早在信史時代以前,台灣就有獨立的生態系,包括陳春木先生發現經證實為早坂犀牛、猛獁象、四不像鹿及金絲猴等距今約80至40萬年前的化石;郭德鈴、郭東輝父子在菜寮溪發現距今約3千至3萬年前的左鎮人頭蓋骨。總統進一步指出,台灣是南島文化的起源,很早就開始向外傳播文化,原住民族也早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這種從考古層面論證台灣獨立性的做法,被視為是在為其後續的法理論述奠定基礎。
援引《舊金山和約》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主權
在國家定義方面,賴清德強調要有人民、土地、政府、主權四個要素才能稱為國家3。他特別援引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因為在日本投降後的1951年,日本在舊金山合約第二條第二款明白寫著『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在整場演說中從頭到尾沒有提及《開羅宣言》,這被外界解讀為開始談法理台獨,放棄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重要法理依據。《風傳媒》分析指出,賴清德洋洋灑灑五千言,從南島歷史推到台灣歷史,其實就在強調一件事: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外交部新聞稿反擊習近平署名文章卻引發獨派不滿
然而,就在賴清德闡述「新史觀」的同時,外交部官網上的一篇新聞稿卻悄悄遭到撤下。該篇新聞稿源自2025年5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俄羅斯期間,於《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今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都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習近平在文章中還表示,「無論台灣島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外部勢力如何捣亂,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這被視為是對剛上任不久的賴清德政府的直接挑戰。
當時針對習近平的署名文章,中華民國外交部(5月8日)發布編號144的新聞稿回應。外交部在聲明中援引1943年《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國際法效力文件均確認了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而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尚不存在,何來所謂「都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外交部還「譴責」習近平以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並強調「無論《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均源自於《開羅宣言》」。這份新聞稿措辞強硬,直接反駁了習近平的主張。
當時,這樣的說法引發獨派內部出現不滿的雜音。獨派團體「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在外交部發布新聞稿的同一天發出貼文表示,目前台澎領土主權歸屬未定,並不屬於任何國家,且因為台澎住民從未依國際法行使自決權建國,導致台澎還不是主權獨立國家。
該組織主張,中華民國政權從1945年開始依據盟軍總部《一般命令第一號》的安排,以「台灣治理當局」的身分為盟軍佔領代管台澎的管理者,並非台澎領土主權的擁有者。該組織還指出,台澎當前所面臨的一切困境,全都是中華民國政權利用為盟軍佔領代管台澎的機會,從1945年開始「監守自盜」謊稱「台灣光復」。該組織認為,中華民國在1949年輸掉中國內戰後流亡盟軍佔領地台澎,並在1971年失去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出席的資格後,開始打著「台灣」的名義欺世盜名。
根據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的觀點,《大英百科全書》曾稱蔣中正為「在台灣流亡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領導者」,而司法院前副院長城仲模也曾表示「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按國際法理的鐵則,絕無就地合法化的可能」。
如今,這篇讓獨派「不開心」的外交部新聞稿在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後,悄悄從外交部官網上移除,僅剩下陸委會官網還保留當時轉述的相關內容。
這則報導首次刊登在《呷新聞》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