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首爾國際書展是我第一個海外書展,即使一開始就跟文策院申請了參展證,仍為了讓體驗更完全,嘗試在NAVER進行外國人實名制,然後在無法刷海外卡的系統,用Namane卡完成轉帳付款,順利購買早鳥票。
入場方式是憑購票證明(NAVER頁面上的一個按鈕)現場兌換手環,就是一般參加演唱會時常見的那種黏上就很難撕下來的手環,但售票人員並不會強制為人戴上。我是第三天6月20日星期五進場的,在入場前半小時、約莫上午九點半左右,就已經累積相當排隊人潮,10點開放入場,絡繹不絕的讀者湧進會場,至少五分鐘之久見不到盡頭。目測觀察,讀者九成左右都是女性,又以年輕女性居多,結伴同行者有,也不乏一人逛展的。整個會場只有一個入口、一個出口,展區腹地相比台北國際書展的規模的確較小。


一進場就是東道國主題展區:臺灣感性。這個動線我非常喜歡。不同於台北書展將主題國、最大的講座空間放在會場中心的做法,首爾書展的講座區及主題國都在角落,這個位置有至少兩面牆夾著,減少人潮流動的話就會相對安靜,觀展與聽講的環境品質便提升。我亦在6月22日參與了《不便利的便利店》作家金浩然的新書講座,在必須全韓文聽力練習的情況下,充分感受到這樣地點安排降低的人聲干擾。
另一個與台北書展大相徑庭之處是,受到圖書定價制的規範,在首爾書展不存在折扣戰,所以沒有大量堆放的特價書籍、沒有以價格招攬客人的手段、也沒有流浪徘徊想湊折扣或猶豫回家買網路書店的讀者。
書展必須販售,但書展也必須展示。我幾乎沒對出版社做功課就進場了,當我用外來的角度審視我陌生的出版社,人潮擁擠的展區大略可以歸納出幾個特色:

❶互動式的裝置或體驗:最常見的是感熱紙列印隨機文句或提供一些漂亮紙片、藉由個人化的挑選串成獨特的鑰匙圈(但實際材質並不實用);其他如轉盤贈送小卡(甚至有全都都來一張的中獎機會)、掛滿整面牆的書籤或只印著幾句話的DM ,隨機抽籤的方式勾引了往來者的好奇心,接著匯聚人潮。其中一家歡慶五十週年的老牌出版社,則是將書裁成一頁一頁,因此每個人拿到的文字敘述都不一樣且沒頭沒尾,成功將讀者黏著在攤位前一探究竟。
❷ 一張又一張漂亮的書封:尤其是頁數少、开本小的書籍,整面平台放著十幾二十種品相,線條、顏色、書名,沒有多餘的文字陳述,反而更吸引人停留,想知道繽紛華麗的書皮之下,裝載著哪種文體、哪些資訊、誰的人生、誰的體悟。英國的企鵝出版社展區,也有兩個大平台放置著漂亮書封、又有成套風格的經典作品。

企鵝出版社
❸具有特色的文創商品:至少看到兩個以365天為主題的攤位,其中一個以花卉為題,透過生日分類,每一個禮盒中有著色本或當日生日的作家書、鑰匙圈、明信片等小物,每份售價五萬韓元。其他如環保袋、T恤、馬克杯、鑰匙圈等,許多小型的出版社不只賣書,也賣別出心裁的商品,雖然偶爾會感嘆,對比購買小物的闊綽,許多人對於買書反而躊躇。如何對別人展示身為「愛書人」的身分?掛在包包上的迷你小書、精緻的書封刺繡貼片、印著「THANKS TO, READERS」的斜背包,如此明顯的表徵,或許也是讓「閱讀」形成品味、蔚為風尚的一股推力。
❹樂於互動的店員或手寫推薦紙條:無論是店員熱情的詳細介紹,還是讓讀者停下來看紙條,都是延長讀者停留在攤位的方式。有一些攤位幾乎只要稍微佇足,店員就會淘淘不絕解說,雖然對I人來說逛起來可能會有點壓力,但也不是所有攤位都是如此E屬性,仍有不少攤位會耐心等待讀者翻閱,再伺機而動。手寫紙條則永遠反映著愛書人的用心,其中一家的紙條最後還標注日期,直到開展的6月18日為止,這些用墨水勾勒的宣傳語還被持續輸出著。



*
至於書展講座,所有場次都必須預先報名且有限額,系統要求韓國手機號碼認證,對外國人來說有一定門檻。我參加的金浩然講座是限制40人,場地有用低欄圍起區隔內外,開始前20分鐘陸續整隊,一次五人進場、坐定後再放五人,最終座位沒有坐滿,但有人佇足在欄外聽講。會後簽書有發號碼牌,但隊伍並沒有按照順序,讀者們也沒有反映,就默默排隊等簽書了。

這是金作家在首爾書展的出道講座,即使已經是韓國知名的暢銷作家,卻是他首次在書展演講。作家主要分享了寫作小說《尋找唐吉訶德》的經過,這本書的發想早於《不便利的便利店》,但在西班牙交換期間並沒有順利完成,後來又遇到疫情,唐吉訶德的情節可能較難在未知疾病流行時引發共鳴,於是轉而發想其他故事,開始了還沒跟出版社簽約就啟動的寫作計畫《不便利的便利店》;也分享了各國文化差異下的不同譯名:獨孤的第二人生、不便利的小超市(或小商店)等等。會後有一位小學生讀者提問了為什麼選擇「玉米鬚茶」做為劇情重要的元素?一方面是韓文的重複發音很多很有趣(옥수수수염차) 、一方面是因為它的顏色與洋酒相似,可以鋪陳相關情節,也因為玉米鬚茶在其他國家幾乎沒有,所以各國譯本也花費一些心思解釋。還好台灣人相對熟悉韓國文化,這是我當下的直覺反應。
金作家亦分享了自己參與各國書展的一點點心得,剛從巴西書展回來的他還在適應時差,雖然首爾書展的規模比較小,但能用母語跟讀者溝通,還是讓他安心、舒服許多。因為這次講座有安排書評家擔任與談人,所以整場聽下來很順暢(除了一部分我的語言障礙或恍神漏聽之外)。
*

然後來講講臺灣館吧。我很喜歡這次的主題「臺灣感性」,再細分成文學、歷史、大地和旅行、生活風格、飲食娛樂等多方面「感性」的呈現方式,攤位互動是集章換四格拍,這個構想很台也很韓,但我拍了兩次相機都對焦到背景而不是人臉,實在無法在大庭廣眾下反覆重拍;集章紙和印章很用心設計,最後蓋上標楷體的「已兌換」也是一種另類的「臺灣感性」。
讓我感到有點可惜的是臺灣館免費發放的海報,可以理解為了展示主視覺的細節,所以製作了海報,但A2尺寸真的太大張、只用橡皮筋捲起也不方便攜帶、收藏,畢竟是在入口第一個展區,我確實是猶豫要不要拿著海報逛整場,而且我去的那天剛好下雨,海報在回飯店的路上就折到淋濕了,悲痛之餘只好放棄。

最後,我很喜歡展區讓大家留言的牆面,身為臺灣人我在這裡「獲得很多」。
從我認識韓國這個國家開始,就知道許多人對她的負面想法,無論是政治局勢還是運動賽場上的糾紛造成,我父母那輩的人多半對韓國沒好感。身處韓劇、韓星大舉搶進臺灣市場的世代,我更好奇韓國人是怎麼看臺灣的:因為討厭中國而理解臺灣、因為綜藝節目而認識臺灣、因為來過臺灣而喜歡臺灣。當我反覆咀嚼「臺灣感性」這幾個字的內涵,不只是那些在他人濾鏡下變得生動細緻的日常風景,而是臺灣人總是禮貌又雞婆,將這座我熟悉的小島捏成「親切」的形狀。
*
最後備忘一下其他留意到事情,待日後有機會多參與幾次再來解析:
❶ 繪本的展位很多、漫畫卻幾乎沒有,不曉得是否跟會另外舉辦「首爾國際動漫節」有關?
❷ 有一家以旅行為主題的展位,可以透過參加活動來獲得購物袋,但排隊後被告知外國人不能參與,在雞同鴨講之下我的理解是因為我沒有韓國帳戶(或信用卡?),綜觀整個攤位內容,推敲可能是要推廣某樣商品訂閱制,雖然提供免費試用期,但必須綁定扣款帳戶(或信用卡)。
❸ 電子書平台對於參與書展似乎不太踴躍,我自己有使用的韓國電子書平台是RIDI,這次首爾書展只有yes24的攤位有展示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不見其他品牌。

❹ 個人誌、獨立出版的攤位很多,琳瑯滿目,形式很像臺灣的CWT ,一桌一桌的。
*
我以走馬看花、有興趣才停留的形式逛下來,花了大概五個半小時走完整個展區。很慶幸這兩年為了追星而重新把韓文撿回來學,雖然聽力一直沒什麼障礙,但參加書展這樣以文字為主體的活動,還是得努力認字才行,這次買了兩本繪本、一本圖文書,都是在現場就能試著朗讀而盡力理解的書。希望下一次來的時候,能多認得一些字,而且得安排兩天更仔細逛展才行。

位於邊緣的主講座區

位於角落的講座區

入場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