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檢查、早治療不是比較安心嗎?」
「不做健檢我不放心,還是買個全套的最保險。」 「這個檢查我沒做過,萬一漏掉怎麼辦?」
在台灣,自費健檢成為一種潮流,健檢中心、保健展、甚至健保藥局都在強打「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若預防做過頭、方式錯誤、對象不明,就會從預防變成「濫用資源的包裝」。
✅ 預防醫學的初衷是好事,但不能「什麼都預防」
——當你不分對象地預防,其實是在誤用醫療資源
預防醫學的本意,是要讓人們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能及早介入、控制風險、提升生活品質與降低醫療支出。舉例來說:
- 注射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如流感、肺炎鏈球菌)
- 糖尿病前期控制飲食能避免轉為糖尿病
- 年齡篩檢可以提早發現癌症、腦中風高危險因子
這些都是根據流行病學、風險分類與醫學實證所建立的預防機制。但許多市面上標榜「預防」的產品與服務,其實早已脫離了這些原則,甚至變成一種醫療消費行為。
🚫「什麼都預防」背後的誤解:
1️⃣ 預防不等於「越多越好」
很多人以為:「只要有能力多檢查、多抽血、多做影像,就越健康。」
但事實上,每一項醫療檢查都有可能帶來偽陽性(檢查結果顯示異常但其實沒病)或過度診斷的風險。
📌 舉例:
一位年輕健康女性為了「早期防癌」,每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她實際不在建議年齡,乳腺組織也讓影像判讀困難,結果被誤診為可疑陰影,最後進行切片,造成身體與心理雙重負擔。
這類案例並不少見,你以為在預防,其實是在追逐不必要的醫療風險。
2️⃣ 預防該「有選擇」,而不是「全包」
理想的預防是針對有意義的風險族群與時間點。你該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檢查嗎?還是只是被廣告或恐懼影響?」
📌 舉例:
健檢中心主打全身核磁共振(MRI)與基因篩檢,每次上萬元,但這對一個無症狀、無家族病史的年輕人來說,醫學實證並不建議這麼做。更別說這些檢查結果一旦出現「異常訊號」,很可能引發過度就醫、焦慮、甚至手術。
3️⃣ 真正的預防,是「行動導向」
很多人做了大量的檢查後,沒有任何改變:
- 檢查完報告丟一旁
- 明知三酸甘油脂偏高,但繼續外食飲料不節制
- 健檢時醫師提醒運動,卻毫無行動
📌 預防的關鍵不是「查出來」,而是「做改變」——否則檢查只是貴一點的紙本安慰劑。
✅ Sandwich-Care 給你的簡單原則:

📌 預防失控的常見樣貌
☑️ 「怕什麼就檢查什麼」的恐懼邏輯
許多人被某些名人罹病新聞影響,開始產生「我是不是也該檢查一下?」的恐懼。例如某名藝人因腦瘤去世,就有人開始安排昂貴的腦部MRI,即使完全沒有症狀或風險因子。
但醫學檢查不是在「抓賊」,它是有發生率、族群風險、年齡分布與陽性預測值等一系列條件考量。如果一個原本發生率極低的族群,做了一個低敏感度的檢查,就可能造成偽陽性率高、誤判率高,最後進一步安排侵入性檢查或開刀,反而因小失大。
🎯 真正的預防是「精準預防」
以乳癌為例:
根據台灣國健署建議,45歲~69歲女性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因為這是發病率高、篩檢準確度較佳的年齡段。
但若是30歲女性、無家族史、無症狀,頻繁接受乳房超音波或攝影,不但無法提早發現真正有意義的病變,反而會增加誤判與過度處置的風險。
❌「什麼都預防」反而變成資源浪費
- 一次自費健檢套餐含十幾項腫瘤指數檢查
- 每年做全身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只為「確認一下」
- 無症狀者每年花萬元抽血做基因檢測
這些行為表面上是預防,其實是在為**「我害怕會有事」的心理狀態買單**,這樣的檢查策略不是「醫學設計」,而是「市場包裝」。
📌 常見的「假預防、真浪費」行為
1. 自費健檢項目堆疊無效益
全身斷層(CT)、磁振造影(MRI)、抽一大堆腫瘤標記,往往只為了「檢查過比較安心」。但許多腫瘤指標的意義模糊、偽陽性率高,反而讓人陷入「做完反而更焦慮」的陷阱。
2. 錯誤年齡做不必要的檢查
例如:30歲女性每年做乳房攝影、40歲男性每年照胃鏡——這些在沒有風險因子下反而是「過度醫療」,暴露於不必要輻射與侵入性檢查之中。
3. 每年花錢做健檢,結果卻不看報告
許多人健檢後拿到厚厚一本報告放抽屜吃灰,根本沒針對異常項目追蹤或改善生活型態,結果只是花了錢、沒有健康。
4. 健檢報告一看到紅字就到處掛號
例如肝指數稍高、膽固醇偏高,就跑去掛三科,做了一堆重複抽血、超音波,卻沒回頭看看自己飲食與作息。
💸 預防醫學不該是「錢包戰爭」
預防該做,但應根據個人年齡、家族史、生活習慣與醫師建議來安排。如果你只是看到廣告說「一次檢查全面了解健康狀況」,就花上萬元買下套餐,結果檢查完心中更迷惘,那就不是預防,那是交了「恐懼稅」。
🧠 Sandwich-Care 教你怎麼看懂「預防」的CP值:
——不是「有做就好」,而是「做得剛好、做得有效」
現代醫療資源豐富、資訊泛濫,很多人認為只要是「預防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但事實上,預防如果沒有策略與判斷,也可能成為浪費的溫床。
以下是 Sandwich-Care 幫你整理的「高 CP 值預防四原則」:
✅ 1. 必須「根據風險」而非「根據恐懼」
正確思維:
預防要針對你真正可能遇到的風險。例如家族有糖尿病、高血壓、乳癌等病史的人,應提早開始相關檢查;但如果你本身沒有任何風險因子,卻因為朋友生病而全套自費健檢,這是典型的「情緒性預防」。
舉例:
30歲健康女性,每年自費做乳房攝影 → ❌ CP值低 45歲女性參加國健署乳癌篩檢(免費) → ✅ 高風險年齡,CP值高
✅ 2. 預防行為應該「能產生後續行動」
正確思維:
做一個預防性檢查後,若結果異常你會因此改善飲食、運動、追蹤治療,那就是有效預防;但如果檢查完報告沒看、沒動作、甚至看不懂,那只是「心理安慰劑」。
舉例:
健檢後發現血糖偏高 → 改變早餐習慣、安排運動 → ✅ 健檢後腫瘤指數輕微偏高 → 緊張上網查資料、掛三科醫師但沒後續追蹤 → ❌
✅ 3. 「過頻率」與「過多項目」會降低效益
正確思維:
檢查不是越頻繁越好。每一種檢查都有建議週期,做得太頻繁除了增加醫療花費,還可能帶來檢查傷害(如輻射、穿刺、心理壓力)。
舉例:
每年做全身CT,只為了「看看有沒有癌症」 → ❌ 高成本、輻射累積 依建議年齡間隔進行乳房攝影(每2年一次) → ✅ 科學頻率、CP值高
✅ 4. 預防該符合「醫學建議」而非「促銷行銷」
正確思維:
坊間許多健檢中心推出的「全身健康檢查」套餐,其實很多檢查並非醫學建議必做項目。應該根據醫師與家庭健康狀況做出選擇,而不是「看到促銷就買」。
舉例:
腫瘤指數 + 頭部MRI + 腹部超音波 + 骨質掃描 + 基因檢測 + 營養建議 → ❌ 花萬把塊但可能沒針對性 針對有脂肪肝、三高、家族糖尿病者安排肝功能+血糖+血脂+腹部超音波 → ✅ 具針對性,CP值高
Sandwich-Care 建議你這樣問自己:
- 這個檢查是為了什麼目標?是醫學建議?還是我自己猜想?
- 我的年齡與健康狀態真的需要這個項目嗎?
- 做完這個檢查後,我是否知道怎麼處理後續?
- 沒做這個檢查,我是否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