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你以為是預防,其實是浪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早檢查、早治療不是比較安心嗎?」

「不做健檢我不放心,還是買個全套的最保險。」 「這個檢查我沒做過,萬一漏掉怎麼辦?」

在台灣,自費健檢成為一種潮流,健檢中心、保健展、甚至健保藥局都在強打「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若預防做過頭、方式錯誤、對象不明,就會從預防變成「濫用資源的包裝」。

raw-image



✅ 預防醫學的初衷是好事,但不能「什麼都預防」

——當你不分對象地預防,其實是在誤用醫療資源

預防醫學的本意,是要讓人們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能及早介入、控制風險、提升生活品質與降低醫療支出。舉例來說:

  • 注射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如流感、肺炎鏈球菌)
  • 糖尿病前期控制飲食能避免轉為糖尿病
  • 年齡篩檢可以提早發現癌症、腦中風高危險因子

這些都是根據流行病學、風險分類與醫學實證所建立的預防機制。但許多市面上標榜「預防」的產品與服務,其實早已脫離了這些原則,甚至變成一種醫療消費行為。


🚫「什麼都預防」背後的誤解:

1️⃣ 預防不等於「越多越好」

很多人以為:「只要有能力多檢查、多抽血、多做影像,就越健康。」

但事實上,每一項醫療檢查都有可能帶來偽陽性(檢查結果顯示異常但其實沒病)或過度診斷的風險。

📌 舉例:

一位年輕健康女性為了「早期防癌」,每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她實際不在建議年齡,乳腺組織也讓影像判讀困難,結果被誤診為可疑陰影,最後進行切片,造成身體與心理雙重負擔。

這類案例並不少見,你以為在預防,其實是在追逐不必要的醫療風險


2️⃣ 預防該「有選擇」,而不是「全包」

理想的預防是針對有意義的風險族群與時間點。你該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檢查嗎?還是只是被廣告或恐懼影響?」

📌 舉例:

健檢中心主打全身核磁共振(MRI)與基因篩檢,每次上萬元,但這對一個無症狀、無家族病史的年輕人來說,醫學實證並不建議這麼做。更別說這些檢查結果一旦出現「異常訊號」,很可能引發過度就醫、焦慮、甚至手術。


3️⃣ 真正的預防,是「行動導向」

很多人做了大量的檢查後,沒有任何改變:

  • 檢查完報告丟一旁
  • 明知三酸甘油脂偏高,但繼續外食飲料不節制
  • 健檢時醫師提醒運動,卻毫無行動

📌 預防的關鍵不是「查出來」,而是「做改變」——否則檢查只是貴一點的紙本安慰劑

✅ Sandwich-Care 給你的簡單原則:

raw-image



📌 預防失控的常見樣貌

☑️ 「怕什麼就檢查什麼」的恐懼邏輯

許多人被某些名人罹病新聞影響,開始產生「我是不是也該檢查一下?」的恐懼。例如某名藝人因腦瘤去世,就有人開始安排昂貴的腦部MRI,即使完全沒有症狀或風險因子。

但醫學檢查不是在「抓賊」,它是有發生率、族群風險、年齡分布與陽性預測值等一系列條件考量。如果一個原本發生率極低的族群,做了一個低敏感度的檢查,就可能造成偽陽性率高、誤判率高,最後進一步安排侵入性檢查或開刀,反而因小失大。


🎯 真正的預防是「精準預防」

以乳癌為例:

根據台灣國健署建議,45歲~69歲女性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因為這是發病率高、篩檢準確度較佳的年齡段。

但若是30歲女性、無家族史、無症狀,頻繁接受乳房超音波或攝影,不但無法提早發現真正有意義的病變,反而會增加誤判與過度處置的風險


❌「什麼都預防」反而變成資源浪費

  • 一次自費健檢套餐含十幾項腫瘤指數檢查
  • 每年做全身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只為「確認一下」
  • 無症狀者每年花萬元抽血做基因檢測

這些行為表面上是預防,其實是在為**「我害怕會有事」的心理狀態買單**,這樣的檢查策略不是「醫學設計」,而是「市場包裝」。


📌 常見的「假預防、真浪費」行為

1. 自費健檢項目堆疊無效益

全身斷層(CT)、磁振造影(MRI)、抽一大堆腫瘤標記,往往只為了「檢查過比較安心」。但許多腫瘤指標的意義模糊、偽陽性率高,反而讓人陷入「做完反而更焦慮」的陷阱。

2. 錯誤年齡做不必要的檢查

例如:30歲女性每年做乳房攝影、40歲男性每年照胃鏡——這些在沒有風險因子下反而是「過度醫療」,暴露於不必要輻射與侵入性檢查之中。

3. 每年花錢做健檢,結果卻不看報告

許多人健檢後拿到厚厚一本報告放抽屜吃灰,根本沒針對異常項目追蹤或改善生活型態,結果只是花了錢、沒有健康。

4. 健檢報告一看到紅字就到處掛號

例如肝指數稍高、膽固醇偏高,就跑去掛三科,做了一堆重複抽血、超音波,卻沒回頭看看自己飲食與作息。


💸 預防醫學不該是「錢包戰爭」

預防該做,但應根據個人年齡、家族史、生活習慣與醫師建議來安排。如果你只是看到廣告說「一次檢查全面了解健康狀況」,就花上萬元買下套餐,結果檢查完心中更迷惘,那就不是預防,那是交了「恐懼稅」。


🧠 Sandwich-Care 教你怎麼看懂「預防」的CP值:

——不是「有做就好」,而是「做得剛好、做得有效」

現代醫療資源豐富、資訊泛濫,很多人認為只要是「預防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但事實上,預防如果沒有策略與判斷,也可能成為浪費的溫床

以下是 Sandwich-Care 幫你整理的「高 CP 值預防四原則」:


✅ 1. 必須「根據風險」而非「根據恐懼」

正確思維:

預防要針對你真正可能遇到的風險。例如家族有糖尿病、高血壓、乳癌等病史的人,應提早開始相關檢查;但如果你本身沒有任何風險因子,卻因為朋友生病而全套自費健檢,這是典型的「情緒性預防」。

舉例:

30歲健康女性,每年自費做乳房攝影 → ❌ CP值低 45歲女性參加國健署乳癌篩檢(免費) → ✅ 高風險年齡,CP值高



✅ 2. 預防行為應該「能產生後續行動」

正確思維:

做一個預防性檢查後,若結果異常你會因此改善飲食、運動、追蹤治療,那就是有效預防;但如果檢查完報告沒看、沒動作、甚至看不懂,那只是「心理安慰劑」。

舉例:

健檢後發現血糖偏高 → 改變早餐習慣、安排運動 → ✅ 健檢後腫瘤指數輕微偏高 → 緊張上網查資料、掛三科醫師但沒後續追蹤 → ❌



✅ 3. 「過頻率」與「過多項目」會降低效益

正確思維:

檢查不是越頻繁越好。每一種檢查都有建議週期,做得太頻繁除了增加醫療花費,還可能帶來檢查傷害(如輻射、穿刺、心理壓力)。

舉例:

每年做全身CT,只為了「看看有沒有癌症」 → ❌ 高成本、輻射累積 依建議年齡間隔進行乳房攝影(每2年一次) → ✅ 科學頻率、CP值高



✅ 4. 預防該符合「醫學建議」而非「促銷行銷」

正確思維:

坊間許多健檢中心推出的「全身健康檢查」套餐,其實很多檢查並非醫學建議必做項目。應該根據醫師與家庭健康狀況做出選擇,而不是「看到促銷就買」。

舉例:

腫瘤指數 + 頭部MRI + 腹部超音波 + 骨質掃描 + 基因檢測 + 營養建議 → ❌ 花萬把塊但可能沒針對性 針對有脂肪肝、三高、家族糖尿病者安排肝功能+血糖+血脂+腹部超音波 → ✅ 具針對性,CP值高


Sandwich-Care 建議你這樣問自己:

  1. 這個檢查是為了什麼目標?是醫學建議?還是我自己猜想?
  2. 我的年齡與健康狀態真的需要這個項目嗎
  3. 做完這個檢查後,我是否知道怎麼處理後續?
  4. 沒做這個檢查,我是否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7會員
158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們在對待健康問題上常見的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忽視健康,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人們在對待健康問題上常見的誤區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忽視健康,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身體。
Thumbnail
《透過健診來解決瓶頸、開拓商機》品牌並非一生出來就一勞永逸,品牌也會生老病死,想讓自己的品牌日益茁壯,並規避暗藏的致命風險,定期健診不能少。本課程將藉由介紹「品牌健診」的內容與產出項目,來發掘貴司品牌經營上的潛在問題與商機!
Thumbnail
《透過健診來解決瓶頸、開拓商機》品牌並非一生出來就一勞永逸,品牌也會生老病死,想讓自己的品牌日益茁壯,並規避暗藏的致命風險,定期健診不能少。本課程將藉由介紹「品牌健診」的內容與產出項目,來發掘貴司品牌經營上的潛在問題與商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搬到美國3年了,我還是習慣在台灣做健康檢查,一方面是因為信任台灣的醫療品質,還有很重要的語言因素。 例如全身健康檢查,我其實幾乎聽不懂那些醫療名詞,當然可以找會講中文的醫師,還可以跟醫院申請翻譯,不過會想說一年也就一次,就趁回台灣時找個能讓自己能自在且安心的選擇。
Thumbnail
搬到美國3年了,我還是習慣在台灣做健康檢查,一方面是因為信任台灣的醫療品質,還有很重要的語言因素。 例如全身健康檢查,我其實幾乎聽不懂那些醫療名詞,當然可以找會講中文的醫師,還可以跟醫院申請翻譯,不過會想說一年也就一次,就趁回台灣時找個能讓自己能自在且安心的選擇。
Thumbnail
「健康是人生最大資產」,定期檢查更是我們維持健康的一大步,今天我們採訪了專業醫療人士,告訴你該如何根據年齡挑選健檢項目,讓你不再煩惱!
Thumbnail
「健康是人生最大資產」,定期檢查更是我們維持健康的一大步,今天我們採訪了專業醫療人士,告訴你該如何根據年齡挑選健檢項目,讓你不再煩惱!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醫療相關花費較高的重大疾病對於個人或家庭是一個大的風險,透過瞭解各類疾病的發生機率與相關的開銷,來評估需要的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以及應對策略。
Thumbnail
醫療相關花費較高的重大疾病對於個人或家庭是一個大的風險,透過瞭解各類疾病的發生機率與相關的開銷,來評估需要的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以及應對策略。
Thumbnail
現代科技進步,健保署推出健保快易通APP,包含健康存摺等功能,但使用需謹慎。合理告知保險公司,並非所有就醫紀錄均應告知,需避免不必要的告知。網路謠言對投保保險無實質幫助,應積極查證,求專業意見。投保前應謹慎評估健康存摺內容對保險影響,若有疑慮可諮詢醫事機構,甄選專業人士進行保險規劃。
Thumbnail
現代科技進步,健保署推出健保快易通APP,包含健康存摺等功能,但使用需謹慎。合理告知保險公司,並非所有就醫紀錄均應告知,需避免不必要的告知。網路謠言對投保保險無實質幫助,應積極查證,求專業意見。投保前應謹慎評估健康存摺內容對保險影響,若有疑慮可諮詢醫事機構,甄選專業人士進行保險規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