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展覽觀後感:控訴與反思之間的弔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走進展覽《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如同走進一場集體控訴。

牆面上不斷湧現著感覺負面的畫面與文字,主題直接而尖銳:精神醫學不再是救人的技術,而是一場包裝成醫療的死亡產業。從一開始,我便感受到這場展覽並非僅僅是在揭露歷史,而是在發出某種沉重的怒吼——針對一個曾自詡為科學的系統,揭開它所造成的苦難。

展覽從精神病院的集體壓迫與虐待談起,一張張病人照片與手稿述說著在所謂「治療」的名義下,被剝奪人權、甚至致死的故事。曾有病人被強制注射、束縛、關禁閉,甚至接受不必要的電擊與腦葉切除手術,只因他們被判定為「不正常」——那種「不正常」,常常只仰賴醫生的主觀判斷:「醫生說你有病,你就有病」。這句話在展覽中直指精神醫學中判斷標準的任意與濫權。

我並不意外的是對精神藥物產業的揭露。展覽指出,某些精神科藥物的推廣背後,其實隱藏著龐大的商業利益。製藥公司與精神科專業之間的共生關係,使得許多藥物被過度開立,不少病人淪為藥物副作用的犧牲者,身心惡化,甚至死亡。展覽列出數位名人案例,指出他們被診斷、用藥、再診斷,最終在藥物與制度的夾擊下身亡。這些真實案例像一把把利刃,劃破了大眾對精神醫療的想像與信任。

整場展覽彷彿是一篇論文與一場審判的交會:它不只是資料的展示,而是明確地站在批判精神醫學的一方,將矛頭指向醫師制度、藥廠資本,甚至醫學與國家暴力的共謀。優生學在其中亦被提及,作為精神醫學與種族主義聯手壓迫異己的歷史證據。精神外科手術則被視為將人視為實驗動物的象徵——那是一場既科學又野蠻的試煉,將「治療」與「摧毀」混為一談。

然而,觀展過程中我也產生了一些反思。展覽中對精神醫學的批判雖有其歷史與實證基礎,但過於單一的立場,讓我感到有些失衡。它極力指控制度與專業者的錯誤,卻對病人本身的狀況與造成社會衝突的精神疾病症狀著墨極少。那些因疾病而導致暴力、自傷、社會脫序的情形被一概略過,仿佛只要廢除診斷與治療,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樣的敘事容易讓人忽略:精神病患者也是多元的,不僅僅是壓迫的受害者,有時也可能在無法控制自身狀況下,對周遭造成困擾甚至傷害。

我離開展場時,有種淡漠的失望。展覽所揭露的真相與血淚我似曾相識,遲疑於這樣的立場是否足夠全面。或許,精神醫學既不該是神話,也不該是惡魔。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面對錯誤並修正的誠實科學,以及願意傾聽患者聲音的社會,而非一場僅由指控構成的審判。否則,我們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總之,簡單來說,這場展覽讓我想起,法輪功是如何控訴中共怎麼迫害他們的,怎麼強摘無辜人的器官的。那種控訴感,非常相像。

當我按下快門,將展場看板一一攝影,想要分享給一些精神科醫生或帶回給相關領域的人士參考的時候,一位穿著黑色背心的展場人員靠近我,告訴我展場內容是禁止攝影的,要求我將所有已經拍攝的看板照片全數刪除。

我微微埋怨著應當樹立明顯的禁止攝影標誌,一邊在工作人員的監看下,將拍好的照片一一刪除。只剩下展場外圍有對外宣傳展示的海報以及立牌等,都是徵求過工作人員的許可下,拍的。

他們問我想拍照片是為了甚麼,我說想分享給相關產業的專業人士看看,他們問我的身分,想知道我的職業,問我是誰,我當然不會告訴他們,他們歡迎我邀請那些專業人士一起來看展,我略為冷笑的回答,那些專業人士不會來的。

其實對這個展覽的感覺整體來說,是有點失望的。講座活動許多都是在說孩子的教育以及養育問題,現代特殊兒是很多沒有錯,但是講座和展覽內容基本上方向是不一樣的。講座偏向教養教育,比較親民一點,展覽則是太多的黑暗以及控訴,雖然好像證據確鑿歷歷在目,但是看完卻又有一種如鯁在喉的覺得哪裡怪怪的感覺。

這個,就是所謂的人權團體嗎?

我回饋給我展覽消息來源的專業人士以下訊息作為結束:

我覺得以下這個電子報的呈現方式,比展覽的呈現方式,更好一點。

FW:

近十年台灣的類型劇屢創佳績,如二○一五年的《麻醉風暴》、二○一九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廣大熱議,還有隔年的《誰是受害者》等,一再映示著社會事實—社會中,就是真實存在著醫病關係不對等、過勞、媒體亂象、網路霸凌、自殺與憂鬱症的議題,但透過劇情,我們發現主角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倫理抉擇。本來,應不應該自殺,可不可以殺人,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隨著織入人心的生命故事,我們學會了同情的理解,學會了看見小人物的心酸,才懂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https://www.grapaper.com/blogs/%E9%81%87%E8%A6%8B/%E5%BE%AE%E8%AE%80%E8%81%96%E9%9D%92%E7%B7%A8%E8%80%85%E5%BA%8F


-- END --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a 維拉寫寫字
81會員
426內容數
維拉寫寫字。不解釋。
Willa 維拉寫寫字的其他內容
2024/05/20
只能說我太久沒有練習箏藝了,看到校園的箏社可以有這樣的成果,覺得非常驚艷。 為了自己六月的義務演出,苦思曲目不成,想要聆聽音樂會找靈感,順道重新浸潤在國樂古箏的氛圍當中,重新激勵一下自己能夠再認真把箏藝找回來。 從節目表中就可以一窺箏藝等級的究竟,有不少高段的曲子都在節目表中出現,諸如雪
Thumbnail
2024/05/20
只能說我太久沒有練習箏藝了,看到校園的箏社可以有這樣的成果,覺得非常驚艷。 為了自己六月的義務演出,苦思曲目不成,想要聆聽音樂會找靈感,順道重新浸潤在國樂古箏的氛圍當中,重新激勵一下自己能夠再認真把箏藝找回來。 從節目表中就可以一窺箏藝等級的究竟,有不少高段的曲子都在節目表中出現,諸如雪
Thumbnail
2024/04/26
劇中女兒:「(爸爸) 好浪漫喔!」 劇中母親:「浪費時間而且很慢!」 劇中母親這一句話大概是我學到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吧! 這一齣舞台劇實在很有趣,看似在描述一位追求第二春的寡婦的故事,但其實我覺得骨子裡卻是疑似有戀父情結的大女兒個人的內心小劇場延伸出整個舞台。 一切都是從新好父親過
2024/04/26
劇中女兒:「(爸爸) 好浪漫喔!」 劇中母親:「浪費時間而且很慢!」 劇中母親這一句話大概是我學到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吧! 這一齣舞台劇實在很有趣,看似在描述一位追求第二春的寡婦的故事,但其實我覺得骨子裡卻是疑似有戀父情結的大女兒個人的內心小劇場延伸出整個舞台。 一切都是從新好父親過
2023/06/24
前言 紙風車劇團開演的日子,下午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在想下這種雨要怎麼演劇?會不會取消呢?沒想到越接近開演的時間,雨忽然變小了。真是天助劇團也,因為許多政治人物的努力,我們可以免費觀賞到紙風車劇團的演出,開場的時候有一些長官介紹及致詞,也就還可以忍受。 進入露天的運動場的時候,有警察在外面指揮交通,有
Thumbnail
2023/06/24
前言 紙風車劇團開演的日子,下午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在想下這種雨要怎麼演劇?會不會取消呢?沒想到越接近開演的時間,雨忽然變小了。真是天助劇團也,因為許多政治人物的努力,我們可以免費觀賞到紙風車劇團的演出,開場的時候有一些長官介紹及致詞,也就還可以忍受。 進入露天的運動場的時候,有警察在外面指揮交通,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趨勢的文章,探討了未來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和人性的轉變。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精神失調」是現代社會中最迅速傳播的各種問題之一,主要是透過流行媒體的報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影響了每個人,因此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精神失衡問題,因為社會的病態影響了每個人。 「共念」帶來「共業」 人類思想精神的「共念」所帶來的「共業」將持續影響著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吃齋念佛做法事、上教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續前篇) 📍現代社會及社群媒體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崛起下,人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管道去意識到其他人的生活,難免起了比較之心,滿足證明自己比別人過得更好的慾望。 另外,由於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宇宙爆炸般的海量資訊向我們席捲而來,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販賣著焦慮與自我不足的恐懼,導致現代社會瀰漫
Thumbnail
(續前篇) 📍現代社會及社群媒體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崛起下,人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管道去意識到其他人的生活,難免起了比較之心,滿足證明自己比別人過得更好的慾望。 另外,由於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宇宙爆炸般的海量資訊向我們席捲而來,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販賣著焦慮與自我不足的恐懼,導致現代社會瀰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