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山者》電影宣傳照
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823砲戰結束於1979年,戒嚴解除則是在1987年。而早在1976年,政府便派遣一群工程師前往美國RCA學習技術,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引回珍貴的火種。這,正是紀錄片《造山者》的敘事主軸。
身為出生在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之後的一代,這些故事對我而言似乎遙遠,然而仔細一想,其實也不過是五十年前的事。正因為有前人默默地種樹、付出,我才能在今日安穩地敲下每一個文字,無後顧之憂。片中訪談許多前輩,他們細細回憶當年的點滴。在大銀幕前觀看的我,彷彿也能感受到他們當年所承受的壓力,以及那份願為國奉獻的胸懷。
幾天後,我再次參觀奇美博物館。聽著導覽人員述說許文龍先生的故事,他不僅將個人收藏轉化為博物館,讓大眾得以欣賞,還無償借出小提琴,讓需要的人能夠使用。那是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分享精神。

奇美博物館館外雕像〈暴風雨〉
在館外,我注視著雕像〈暴風雨〉。腦中不斷浮現《造山者》的片段畫面,那些走在風雨中的前輩們,如同雕像一般,以徒手抵禦風暴。他們究竟是憑藉什麼信念,才能一次又一次撐過挫折與打擊?又是怎樣的決心,讓他們願意將如此珍貴的成果留給後人?

奇美博物館〈聖馬丁與乞丐〉
博物館內的〈聖馬丁與乞丐〉畫作,也讓我印象深刻。畫中,聖馬丁將身上的斗篷分給一位衣不蔽體的乞丐。那是一種毫不保留的善意與分享,就像我們的前輩們,不僅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也盼望整個國家、下一代都能走得更遠。

奇美博物館門票$200 CP值超高

無憂看著大樹,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