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表達遇上理解的鴻溝
想像這個場景:會議室裡,你自信滿滿地展示提案,簡報精美、內容完整,但話音剛落,主管卻皺著眉頭說:「這個能不能講得更具體一點?」
台下同事開始低頭滑手機,有人翻白眼,空氣瞬間凝結。
你心裡冒出疑問:「我明明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大家就是不懂?」這種挫敗感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問題往往不在於邏輯不夠嚴謹,也不是觀點不夠好,而是——你用的語言,對方根本聽不懂。
溝通的本質:讓人聽懂,而非展示
許多人誤以為溝通就是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影響力的溝通從來不只是「我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對方聽懂了什麼」。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卻點出了溝通的核心:內容再精彩,如果對方無法理解,等於白費功夫。
我們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維框架,忘記對方的理解模式可能完全不同。當你說「轉換漏斗」、「資料庫」、「A/B測試」時,在你腦中清晰明瞭,在對方心裡卻可能一片空白。
高段位的溝通者會刻意用對方熟悉的語言解釋新事物。他們的目標不是展現自己的知識深度,而是確保對方能夠理解。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講太難」?
造成溝通障礙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三大陷阱:
1. 知識詛咒效應
當你對某個領域非常熟悉時,容易忘記自己當初的學習歷程。於是你跳過了背景說明、省略了基礎概念,直接進入高階內容。
2. 證明自己的衝動
潛意識裡,我們渴望被認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厲害。無意間就開始使用專業術語、理論模型,聽起來很專業,但對方無法吸收,只會覺得你「太高深」。
溝通應該是搭建橋樑,而非展示舞台。
3. 缺乏聽眾意識
我們說話時太專注於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很少思考:「對方聽得懂嗎?他會如何理解這句話?他具備相關背景知識嗎?」
沒有這樣的反思,就容易用「自己的母語」對話,卻忽略了對方說的是「另一種語言」。
那些「溝通失效」的真實場景
案例1:職場提案石沉大海
你準備了產品升級方案,詳細分析用戶行為、市場趨勢、技術整合,自認天衣無縫。但主管的回應是:「這對營收有什麼幫助?風險評估呢?」
問題出在你用的是產品思維,主管要的是商業邏輯。你的表達沒有進入他的決策框架。
案例2:新手教學頻頻卡關
你教新人操作系統,講解詳細周全,但對方依然不知從何開始。因為你用了「後台」、「權限」、「CRM同步」等詞彙,但沒有說明基礎概念,也沒解釋操作的目的。
案例3:專業分享無人問津
內部會議上,你分享研究成果,投影片滿是數據模型、回歸係數、圖表分析。你講得投入,現場卻靜如圖書館。
原因是你沒有先建立連結,也沒說明這項研究與大家的關係,聽眾無法產生共鳴。
讓人「秒懂」的三個表達策略
解決溝通障礙,關鍵不是「講得更簡單」,而是「講得更貼近」。
1. 善用生活化比喻
將抽象概念轉換成具體畫面。例如解釋資料庫時,可以說:「它像一座圖書館,每本書都有分類標籤,當你需要特定資訊時,就像走到對應的書架。」
好的比喻能讓人瞬間理解,印象更深刻。
2. 說對方的語言
不要堅持使用自己習慣的詞彙,改用對方熟悉的表達方式。面對行銷人員時,談「曝光率」、「轉換率」;面對業務團隊時,講「成交率」、「客戶開發」。
這不是迎合,而是尊重。溝通要從對方的世界出發,而非自己的認知框架。
3. 採用遞進式表達
避免一開始就拋出複雜概念,先從對方已知的點開始,逐步推進到核心重點。如同說故事般:鋪陳→引導→破題,讓聽眾跟上思路。
有效表達不是一次傳遞大量訊息,而是逐步建立理解。
真正的溝通高手,會「翻譯」自己的話
許多人以為表達是展現能力,但高手懂得「翻譯」自己的話,讓對方也能理解。
你不是不會表達,而是你說的話還沒轉換成對方能吸收的語言。
下次想要說服、教導或影響他人時,不妨先問自己:「我說的是他聽得懂的話嗎?」
讓人聽懂,比說得漂亮更重要。
從今天開始,練習用對方的語言說話。你會發現,溝通可以不再是難題,而是連結彼此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