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我為什麼想報名這堂課?我預期學到什麼?
我會報名這場堂由陳治豪醫師(Youtube頻道白天健身房晚上手術房的頻道主)主辦的《強重力醫學健身概要論》,最初的動機並不複雜。
長期以來,我一直有在關注陳醫師的YouTube頻道,不只是因為他是外科醫師,更因為他在影片中對健身領域及醫學知識展現出的專業敘述、熱情與專業跨域整合能力。對我來說,他不只是「會健身的醫生」,而是一位能把複雜醫學與訓練知識轉化成一般人聽得懂語言的優秀講者。
一聽到他要開課,我自然想親自參與。
雖然我並不是第一次接觸生理學、能量系統或課表設計的內容,但我很清楚,同樣的知識,用不同的邏輯說法重新串起來時,會學得更深,也更能應用的更加廣泛。
我對個人的期望是:參與課程的過程中不只學內容,更要學習講者的思維與敘述邏輯。
二、學習心得:從江政凌博士的敘述,學習能量系統與訓練安排的邏輯鏈結
江政凌博士是這場課的第一位講者,他的背景是台灣極具權威的健美與健力裁判長,講課方式條理明確、敘述精準,讓我很快進入狀況。
他談的是運動生理學與能量系統及阻力訓練課表設計,但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一個個專有名詞,而是一個思考的順序。
「要增肌,就必須動用高門檻運動單位;要動用高門檻運動單位,就需要足夠的強度(重量);而強度能不能發揮,取決於你有沒有給身體適當的能量系統與休息時間。」
這讓我回頭看自己反省自己過往安排寫的訓練課表:
訓練重量我給得夠重嗎?有沒有依據當週的狀態調整並嘗試持續突破?
我設定的休息時間,是讓能量系統能真正回補,還是只憑道聽途說和感覺?
我想達成的目標,跟我的課表安排期望效果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如何修改?
「訓練,是要能使人體不斷進步;否則就只能稱做運動。」
這句話讓我反思自己的訓練安排是否已停滯許久,而我又有多久沒有嘗試調整來讓自己再次突破?
以往學過的這些概念,江博士以他個人獨特的表達方式,把原本分散的資訊重新整合成一條清晰的邏輯鏈,讓我不只「記得住」,更知道該怎麼用。
三、個人提問與總結:我問了江博士什麼樣的問題?而我又在課堂中收穫了什麼?
在課堂中,我也向博士提出了一個我個人實際碰到的問題:「如果我在深蹲訓練結束後兩天,腿部還是痠痛,還該不該照課表進行硬舉?」
這是我在依據運動生理學原理安排訓練進度後,時常遇到的難題。
江博士的回應相當直接:「可能是你的深蹲比硬舉要強得多,依據這種情況建議安排硬舉的訓練時間比深蹲晚一週,避免下肢疲勞過度疊加。」
我個人理解:這是一種基於實務經驗與課表週期化的安排。
這並不是一種標準答案,但對我來說是一個提醒——即便理解訓練理論,如何根據身體實際反應靈活調整,才是進階訓練者該具備的素養。
這堂課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知識複習,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校準。
所學的不單是知識本身,而是如何「說清楚一整套訓練邏輯」,而這正是我會決定再次走進教室的原因。
下一篇,我將繼續分享對於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高風險訓練者該如何安排健身訓練的注意事項。
關注我,分享更多運動相關知識的個人見解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