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節目深度解析了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的影響,以及該協議對全球貿易格局、特別是亞洲國家(台灣、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潛在影響。主持人強調,儘管關稅稅率看似仍高,但市場因不確定性消除而將其視為利多,美股因此創下歷史新高。此外,節目也深入探討了晶片產業政策、日本米荒及汽車關稅問題,並從投資心理學角度分享了「痛苦是比較來的」等觀點。
一、 美國-越南貿易協議及其影響
- 協議內容與市場反應:美國與越南達成首次貿易協議,儘管基礎關稅稅率仍為20%,相較於之前46%的懲罰性關稅有所調降。
- 「美越談成了第一個協議,不過呢基礎率仍然是20起跳。在這這樣的一個效果底下,真的對於整球經濟真的是一個極大的利多嗎?」
- 市場將此視為利多,認為「立空出盡,不確定性消除了,20%好像很高,不過呢因為你已經確定了現在的災損到底為何,當立空確定反而便利多了。」
- 協議公布後,標普500和那斯達克指數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 Nike及部分紡織類股股價受協議帶動顯著走高,Nike昨日大漲近4%。
- ADP小非農數據(6月民間企業就業人數)意外轉負,但市場情緒仍保持樂觀。
- 越南的讓步與美國的強勢:川普強調,這筆交易是越南「前所未有的讓步」,因為越南同意對美國商品開放市場。
- 美國將對轉運行為的產品加徵40%的高關稅,迫使越南政府必須密切關注並驅離將越南作為中國大陸中轉站的企業。
- 「川普也明言了針對轉運行為的產品,美國會加徵40%的高關稅。這就讓整個越南市場不只是在美國和中國當中做了顯作的表態,而且開放了國門,而且還繳了其實稅率不算低的關稅。」
- 越南之所以快速讓步,主要因其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去年對美出口總額達1370億美元,貿易順差全球第三,且自美中貿易戰後對美出口直線上升(從2017年約500億美元增至2024年近1400億美元)。
- 越南出口佔經濟比重高達90%,遠高於馬來西亞(70%)、泰國(65%),以及印尼、印度、中國(20%),使得商品和服務出口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是其願意讓步的關鍵。
- 美國通過高關稅施壓,迫使對方讓步,並透過開放市場和關稅收入來彌補美國消費者的成本,甚至有助於未來減稅。
二、 全球去中國化與產業鏈重組
- 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制度化:美國對越南加徵高額轉運稅,意味著在全球壓力下,「脫鉤中國」將持續進行。
- 亞洲各國(台灣、韓國、泰國)紛紛加強轉運管控,歐盟也可能在美國50%關稅供應鏈要求的壓力下,採取行動避免成為轉運站。
- 「這中去中國化的口號進入到制度化的體系以後,就會對於中國經濟啊出走的同時遭受到重大影響。」
- 中國大陸的應對:中國大陸外貿面臨巨大衝擊,尤其在數十項關鍵技術(如高階晶片、曝光機、精密軸承、碳纖維、特殊材料等)存在「卡脖子」問題,這些技術多掌握在美歐日少數企業手中。
- 為應對外部壓力,北京政府推動「智力自強運動」(新自強運動),以AI強化生產精度,並在鋰電池隔膜、雷射感應器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國家直接補貼,力圖縮小與先進技術的差距。
- 預期關稅稅率與市場心理:主持人預估,台灣的關稅稅率可能落在10%到20%之間,而市場將傾向於將任何確定性的稅率(即使相對高)視為利多。
- 「痛苦是比較來的。先讓你習慣啊你有40%關稅,等到落地變20%啊,明明還是很高,最後就變成力多。」
- 市場心理情緒在短期內比基本面更為重要。
三、 台灣市場展望
- 貿易順差與新台幣升值: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相對較高,僅次於德國、愛爾蘭、越南、墨西哥和中國大陸。
- 近期新台幣高強度升值,上半年已升值11%(7月1日回升至13%),貿易順差大幅消減。
- 晶片產業與半導體關稅:台灣對美出口以晶片產業為主,晶片出口額從2019年的103億美元成長至目前的1800億美元左右,預估2025年將創歷史新高。
- 美國參議院通過新版「大美法案」,鼓勵半導體製造商在2026年期限前在美國動工建廠,可享投資稅率抵免比例從25%提升至35%。
- 「川普是肯定不會給你晶片補助的,這個是共和黨的國政政策方向,但是呢你只要在中期選舉之前,在現在的搖擺州你設了場,那我接下來就給你稅收的低免了。」
- 此舉旨在加速半導體設廠進程,對台灣晶片業者(如台積電ADR)是極大利多,台積電ADR昨日創下歷史新高。
- 傳統產業面臨的挑戰:相較於晶片產業,台灣的傳統產業(如機械、鋁鋼、石化、建材、手工工具、水五金)面臨較大壓力。
特別是手工工具和水五金產業,對美出口佔總出口比重高達50%,且貢獻數十萬就業人口,其利潤率可能難以完全轉嫁20%關稅。
- 汽車關稅與市場銷售:日本和韓國皆面臨汽車關稅問題,這也是川普重視美國本土工人的產業。
- 台灣汽車市場上半年掛牌數不到20萬台,整體市場衰退17%,多數車廠(包含國產與進口車)銷售均呈雙位數衰退。
- 若台美談判釋放好消息,汽車買氣可能有機會回升。
- 預估台灣整體稅率會低於20%,甚至可能如越南般採「全面零關稅」模式,這將對台灣汽車產業帶來改變。
四、 日本市場動態
- 米荒與農產品進口:日本米價已連續兩年顯著上漲,導致民怨與政治風暴。
- 儘管米價上漲,日本農民不敢增產,因飲食習慣變化及人口老化導致米飯消費量持續減少(人均消費量從1962年的118公斤降至2024年的51公斤)。
- 「川普又發橫話,如果每日日本在缺米荒的情況底下還不願意進口美國的大米,那這件事情就會使得美國把其他國家視為主要的貿易談判對象。」
- 日本政府不願開放美國米進口,可能是擔心對本土農民造成更大傷害及民調衝擊。
- 汽車關稅與降價策略:川普對全球汽車課徵25%關稅,尤其針對日本車廠在日本製造引擎後運至美國的部分,因引擎為最具附加價值的部件。
- 日本車商為維持美國市場佔有率,寧願消減車價,美國市場銷售車輛價格在5月年減20%,預估6月降幅更大。
- 「日本車商寧願去消減自己的車價,也要保持美國的市占率。這個就是川普希望看到的,我你關稅,我是拿到關稅了,可是你也必須降,所以我們的關稅成本大家各自負擔一半。」
- 儘管日本車廠(如豐田、本田)在美國本地生產佔比高,但仍有大量本土車輛直接出口美國。
- 談判展望:日本與美國的談判預計在7月中旬前會有所轉變,日本最終會選擇妥協。川普仍有三年多任期,且可運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或其他條款(如301、201條款)施壓。
五、 歐盟與數位服務稅
- 談判進度良好: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談判進度相當良好,主要卡在數位服務稅問題。
- 川普主要針對商品部門進行精準打擊,但美國在服務貿易上(如串流、金融顧問、軟體授權、顧問研發、旅遊、智慧財產權使用、資訊服務)對多數國家保持穩定順差。
- 歐元區對這些服務類別課徵大量數位服務稅,若能放寬,或可取得更優惠的關稅稅率。
六、 股市與投資心理學
- 美股表現:道瓊指數下跌0.02%。
- 標普500指數上漲0.47%,收於627點,創歷史新高。
- 那斯達克指數上漲0.94%,收於20393點,創歷史新高。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1.88%,收於5611點,已從去年7月低點上漲67%。
- 市場情緒與V型反彈:2025年第二季度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強勁反彈,單季度上漲近9%。
- 市場將對越南看似不利的協議也視為極大利多,顯示當前市場情緒過於樂觀。
- 「把越南這種很明顯這對越南市場不是很有利吧,這種協議也當成一個大力多,足以說明現在市場上是有點樂觀的。」
- 「痛苦是比較來的」:市場受過4月份刺激後,發現痛苦是比較來的,當初40%的關稅預期,降到20%就感覺便宜了。
- 這反映了投資心理學:當痛苦有了比較,即使實質仍高,也會被視為利好。
- 投資策略與「延遲消費」、「複利投資」:強調不要過度比較績效,而要與自己比較,是否能透過低成本佈局跑贏大盤。
- 財商教育核心是「延遲消費」和「複利投資」:越早控制消費衝動,在市場低點時投入資金,待牛市來臨時再決定消費。
- analogy of Dopamine (多巴胺) and Endorphin (腦內啡):
- 多巴胺:透過放縱即可獲得的即時慾望(如大吃一頓、打遊戲)。
- 腦內啡:透過克制、努力、學習等艱苦過程後獲得的滿足感,不僅身體會補償,社會也會認可(如健身後、學習新知識)。
- 成功的投資者需學會放棄即時回饋,追求「腦內啡」式的長期滿足。
- 在市場情緒極度樂觀、景氣可能走到末端的位置,應當相對謹慎;而在關稅衝擊等利空消息出現時(如4月份),反而是週期性投資的佈局點。
結論: 美越貿易協議的達成,儘管關稅稅率不低,但市場將不確定性消除視為利多,推升美股創下歷史新高,這反映了當前市場情緒的極度樂觀。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正進入制度化階段,各國在美國施壓下被迫調整貿易策略,中國大陸則積極推動技術自強。台灣在晶片產業方面受惠於美國的稅收抵免政策,但傳統產業則面臨較大關稅壓力。日本在農產品和汽車關稅上面臨挑戰,預計最終也將妥協。投資者應警惕市場過度樂觀情緒,並運用「延遲消費」和「複利投資」等概念,以長線思維應對當前複雜的貿易與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