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系統一與系統二:解鎖高效學習的關鍵,從後設覺察到自動化——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系統一與系統二:從後設覺察到自動化學習的內在轉化歷程——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的第二課

還記得我們在第一課提到的那個轉捩點嗎?

當你願意退一步,試著觀看自己是怎麼「學」、怎麼「想」的,其實你就已經悄悄地開始改變了。

那扇窗叫做後設視角——它不像什麼神奇技巧,而更像是一種「站在自己外面」重新觀看的能力。

一旦這扇窗被打開,我們就開始擁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看見自己、選擇不同、重新設計。


那麼,接下來呢?


這一課,我們想更進一步陪你探索一些問題:

  • 如果我想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那我究竟要改變的是什麼?
  • 學習的對象,真的是「一段新知識」或「一個新技能」這麼簡單嗎?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

「嗯……那我該從哪裡開始理解?」

讓我們從大腦裡的兩個主角說起吧——



🧠 大腦裡的兩位主角:系統一與系統二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曾提出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把我們的思考方式分成兩種系統:

系統一:快速、直覺、反應迅速,像一位習慣自動駕駛的機器駕駛員。
系統二:緩慢、費力、需要專注,更像一位策略規劃師,會花時間分析與推論。

你可以想像這兩個系統就像大腦裡的一對搭檔:

當遇到熟悉的情境,系統一會立刻上線,自動完成大部分任務。
而當情境變得複雜或不確定,系統二就會被叫出來,進行深度處理。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

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訓練系統二,變得更聰明、更有邏輯?

這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事實上,重點不是讓系統二變得更強,而是讓它能夠訓練系統一。


換句話說: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系統二先努力「學會」,再讓系統一「接手」。


這就是我們這一課想帶你看見的關鍵視角。



🪴 從笨拙到自然:學習其實是自動化的養成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學騎腳踏車的樣子嗎?

或者第一次學綁鞋帶、第一次說「謝謝」的情境?


當時的你,是不是要一邊想、一邊做,還會做錯、卡住、重來好幾次?

就像腦袋裡一直有人在提醒:「左腳先跨上去,身體要平衡,小心不要倒——啊,倒了!」


但現在呢?

這些事你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自然完成了。

那是因為,大腦裡正在發生一件事:

  1. 一開始,是系統二出場。
  2. 它幫你理解步驟、練習、修正、重複……
  3. 等你練得夠熟,系統一就會接手,把這些動作自動化。


你可能會問:「那只是幾件小事吧?日常又不都在學騎車或綁鞋帶。」

但我們來看幾個你可能完全沒意識到的例子——

  • 吃飯的時候,你一邊拿著筷子夾菜、一邊跟朋友聊今天的鳥事,還能不忘幫他倒茶。
  • 開車時,你的腳在踩剎車、手在打方向燈、眼睛在掃後照鏡、耳朵還在聽Podcast。
  • 聽朋友說「我真的沒事啦」時,你心裡卻閃過:「嗯…這個『沒事』好像有點心虛哦?」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瞬間,其實是你的系統一在「自動導航」。

它讓你能夠一邊行動、一邊感受、一邊與世界互動,

不需要每一件事都靠系統二來努力分析、反覆提醒。


但這些能力從來不是天生就會的,

它們是你一次次練習、一次次「從不熟變熟」的過程累積出來的。


也就是說:

你現在看起來很厲害的那些直覺與流暢感,
其實都是你曾經很用力練習過的證據。



🔍 系統二的代價與系統一的價值

你可能會想問:

  • 系統二不是很強嗎?
  • 能思考、能判斷、還有邏輯,那我們是不是就一直靠它就好了?

嗯,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這樣——

但只要你曾經在睡眠不足時硬要做決定、或在壓力大時試著解釋自己的情緒,你大概就會知道一件事:

系統二很強,但它很脆弱。


它有幾個致命的限制:

  • 它非常耗能,而且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
  • 當你太累、太煩、太焦慮,它會直接「當機」給你看。
  • 有時候甚至會卡在想太多、猶豫不決、遲遲無法動作的狀態裡。

相反地,系統一雖然無法幫你進行複雜推理,但它有幾個你無法忽視的優點:

  • 它超節能,反應又快。
  • 它可以一口氣處理好多事情(像邊聽音樂邊走路還能注意紅綠燈)。
  • 它不太會因為疲憊或情緒就失靈,在日常生活中超級穩定。

說得白一點:

你越能把技能或反應訓練到自動化,你的心智系統就越輕盈、不容易崩潰。


所以我們真正的目標,不是讓系統二無止盡地燃燒,而是讓它成為一個「會教徒弟的老師」:

  • 🪄 它一開始出場,協助你怎麼做、怎麼理解;
  • 💪 熟練後會讓系統一慢慢上手,從生疏到熟練,從笨拙到自然;
  • 🌿 最後讓系統一穩穩接手,而系統二回到後台養精蓄銳,必要時再出場支援。


這就是學習真正的目的:

不是每次都靠努力,而是讓努力有機會被「內建」起來。



📍關鍵觀念:學習,是為了建構自動化模式


說到這裡,我們終於可以重新定義一個常被誤解的詞:

學習,不是理解一件事而已,而是讓它能被系統一自然執行。


聽起來有點不一樣對吧?

那種「喔~原來是這樣!」的理解感,其實只是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你可能會想問:「那我平常記下來的筆記、聽課的重點不算學習嗎?」

算,當然算。

只是——那還停留在系統二的範圍。


因為真正影響你生活的,是那些你在壓力下能不能反應出來、在現場能不能「直接用上」的東西。

而這一層,靠的是系統一。



我們每次學新東西時,都是從系統二開始的。

系統二會一邊專注學習、一邊幫我們拆解任務流程、一邊努力修正錯誤。

像一位厲害的設計師,在反覆地建模、微調、試跑。


但系統二不能一直站在前線。

說真的,它很聰明沒錯,但也超級懶:

  • 作為一位耗能大戶,最愛的就是節約能量。
  • 任務太難─放棄 ,任務太簡單─放空。
  • 能量不足時隨便處理,不管對不對,有做完就好。


所以,它會邊跑任務,邊偷偷觀察:「欸,有沒有哪個流程開始變熟了?」

一旦發現某些操作已經重複夠多、錯誤率下降,它就會開始把工作交棒給系統一。



如果我們從大腦的角度來看,這段交棒過程其實也滿浪漫的:

  • 一開始,是前額葉與專注力系統在主導
  • 學習過程會被海馬迴轉換成記憶,暫時儲存在個個神經元
  • 然後,透過反覆練習,那些關鍵的神經突觸會開始彼此「手牽手」
  •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負責特定任務的神經網絡


這個網絡一旦穩定,它的激發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到最後,系統一只要收到一點點線索,就能立刻開工。


那種「我不需要再想,身體就知道怎麼做了」的感覺,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我們才會說:

真正的學習,不是你「知道」了,而是你可以「直接做到」了。


不是你在腦袋裡說「我要冷靜」,而是當壓力來時,你已經不會慌。

不是你記得要同理對方,而是你自然就用出那句溫柔的回應。


這就是從系統二轉化到系統一的過程。



🧩 為什麼學了還是卡住?學習沒內化的幾個徵兆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明明上過課,也做了筆記,甚至在腦海裡模擬過好幾次情境,

但真的遇到事的時候,大腦還是突然斷線,

一句話卡在喉嚨、反應跟不上、或者根本忘記自己學過什麼。


如果你有,那真的很正常。

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你「學了等於白學」,

而是——

那些學過的東西,還停留在系統二,還沒完全被轉移到系統一去執行。


換句話說,你的大腦知道該怎麼做,可是你的身體還來不及反應。

而這,就是我們常常「卡住」的核心原因。



📍 情況一:停留在系統二,還沒進入系統一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

你其實懂了,也很想運用,但還不夠熟練,還沒形成穩定的反射回路。


像是——

📌 上過情緒調節課,知道該深呼吸,但衝突現場還是情緒爆發

  • 你明明知道要緩下來、要呼吸、要延遲反應,
  • 甚至也在安靜的時候練習過幾次。
  • 但當你真的陷進一場激烈的對話,對方語氣一重,你的心跳就飆起來,
  • 然後語氣也跟著衝上去,整套技巧瞬間蒸發。


這不是你沒學會,而是那套新的反應模式,還沒從系統二「變成你的直覺反應」。



📍 情況二:練習情境與實戰場景脫節

這個更常見,尤其在情緒或壓力高的場域。

📌 模擬面試表現很好,但正式面試當場斷線

  • 在家對鏡子練自我介紹、想像主考官會問什麼問題,
  • 講起來邏輯清楚、語氣自信,連笑容都練得剛剛好。
  • 但一進會議室,看到嚴肅的臉、感受到緊繃的氣氛,
  • 你突然就「空了」,平常準備的東西怎麼樣也調不出來。


這不是因為你準備得不夠,而是你的系統一還沒學會怎麼在高壓情境裡上場執行這個任務。


📌 課堂練習非暴力溝通很順,回家面對爸媽一句話立刻爆氣

  • 在教室裡,你可以慢慢說出「我觀察到…我感受到…我需要…」
  • 但回到家,當爸媽一句「你都幾歲了還搞不清楚方向」,
  • 你的第一反應不是觀察感受需求,而是:「我都幾歲了還要被你這樣講?」
  • 下一秒,語氣拉高、聲音變硬,課堂上練過的話語一個都找不回來。


因為課堂是安全的、低情緒風險的環境,

但家庭場域裡,老反應的神經迴路還是跑得比新學來的技巧更快、更熟。



💬 所以,你不是做錯了,而是「還沒變成你習慣的做法」

很多人在這裡會很沮喪:「我是不是學不好?」、「我是不是沒救了?」

但我想告訴你:

💡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你還沒完成轉化
這不是失敗,而是正常的學習歷程。


從系統二走到系統一,需要真實操作、需要出錯、需要修正。

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而是因為這就是大腦內化一個新行為的過程。


學習,不是聽懂的那一刻完成的

而是在一次次情境中練習到你「不需要再提醒自己」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變成你的東西。



🧭 系統二的任務不是累死自己,而是培養出會接手的系統一


我們再來回顧一次這一課的關鍵句:

💬 系統二的使命,不是永遠撐住場面,而是把該交棒的,交給系統一。


說真的,如果人生所有任務都只能靠系統二硬撐——

靠意志力、靠邏輯分析、靠一遍遍自我提醒,那我們遲早會累垮。


系統二本來就不是為了長時間運作而設計的。

它像是一位初期訓練員,負責在你不熟的時候陪你反覆拆解步驟、試驗錯誤、修正路徑。

但當訓練到一個程度,它真正的成就,不是「自己一直撐著完成一切」,

而是培養出會自動反應、不需要吩咐也能穩定上線的系統一小隊長。


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在進步?還是都卡在那裡?」

其實有時候,進步的訊號並不是你變得多厲害,而是你不再需要那麼用力提醒自己。


🎯 小轉變的感覺是這樣的——

以前你要一邊深呼吸、一邊在心裡默念「不要衝動、不要衝動」,才勉強不回嘴;

現在你能在對方語氣上來時,自然停頓一秒,不說話也不會覺得輸。

以前你一緊張就開始滑手機、拖延、分心;

現在你能察覺「我又想逃了」,然後很自然地站起來去倒杯水、整理一下呼吸和思緒。

以前每次要做選擇就瘋狂分析、問東問西、搞得自己壓力很大;

現在你可以用一句「我知道這次我想選擇什麼」,就讓心安定下來。

這些都不是「突然開竅」,而是系統一慢慢長出來的證明。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系統二曾經陪你練過、嘗試過、撞牆過。



所以啊,圓圓小教室想提醒你:

🌱

  • 你不需要每一次都靠意志力撐過去。
  • 只要你有在慢慢練,你的系統一會越來越能幫你撐住。
  • 而那些你以為「沒感覺的學習」,其實正在悄悄長出根來。


學習的進步,有時不是突破性的成長,

而是從「要一直提醒自己」的狀態,

漸漸變成「已經不用提醒就自然這麼做了」。


這就像你曾經學會過走路、寫字、騎車一樣——

有些熟練,是悄悄變成你的一部分。

它不是消失了,而是——你不需要想它,因為它已經在那裡了。



✨ 結尾:學習的終點,是讓自己更省力而不是更努力


回到這一課的起點,我們一開始談的是上一課:

能不能先退一步,觀看我們是怎麼「學習」的?

你願意這樣問自己,本身就是一種轉變。

因為當你不再只問「我為什麼做不到?」而是開始想:「我的系統怎麼了?我可以怎麼調整?」——

你就已經不是被反應綁架的人了。

你開始成為那個,能陪伴自己學習的人。


接著,我們一起看見:

🔹 系統一與系統二,從來不是對立,而是一場接力

🔹 學習不是理解,而是內化

🔹 真正的改變,不是靠一次的頓悟,而是無數次的重複與修正


也許你曾經懷疑:「我是不是沒學好?」

但你現在也許可以換個角度看看:

💡 你不是沒學會,而是學習正在進行中,還沒走完那段轉化的路


這一課不是為了讓你更拼命,

而是想陪你重新相信一件事:

你的心智系統,是可以被溫柔建構調整的。


每一次你願意練習、整理、面對卡住、重來一次,

你就在為系統一鋪一條新路。


不是那種完美無缺的你,

而是那個慢慢知道該怎麼活、怎麼應對、怎麼回到自己位置上的你。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常常卡住、還需要努力提醒自己,

那真的沒關係。

因為:

🌱 有些學習的證明,
就是「你還在努力把它變成你的系統一。」


慢慢穿越那些反覆掙扎的階段,

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

「欸?這件事,我好像已經不需要再特別提醒自己了。」

那一刻,你就知道:你已經走過來了。



🌱 圓圓小語:

不用急著跨過所有難題,
只要記得:你正在一步一步,教會系統一怎麼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1會員
7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7/05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核心概念在於理解「人類如何學習」,並以此為基礎重新看待自身的思考、情緒與反應模式。文章強調學習並非單純累積知識,而是改變大腦運作方式的過程,透過觀察自身學習模式、情緒反應和決策過程,我們得以跳脫慣性反應,成為自己心智系統的設計者,並建立更彈性、自主的生命模式。
2025/07/05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核心概念在於理解「人類如何學習」,並以此為基礎重新看待自身的思考、情緒與反應模式。文章強調學習並非單純累積知識,而是改變大腦運作方式的過程,透過觀察自身學習模式、情緒反應和決策過程,我們得以跳脫慣性反應,成為自己心智系統的設計者,並建立更彈性、自主的生命模式。
2025/07/04
本文提出在變動中站穩腳跟的五種核心能力:建構個人心智系統、與人合作、與AI合作、資源分配和風險控管。作者強調,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追求快速成功,而是為了在混亂中找到方向,活得更有掌控感與韌性。
2025/07/04
本文提出在變動中站穩腳跟的五種核心能力:建構個人心智系統、與人合作、與AI合作、資源分配和風險控管。作者強調,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追求快速成功,而是為了在混亂中找到方向,活得更有掌控感與韌性。
2025/07/03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失控的時代,我們看似擁有自由,卻常陷入疲憊、迷惘與關係真空。 這篇文章邀請你一起看見:不是你跟不上,而是世界太快了。 當外在結構一一崩解,我們該如何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呼吸節奏與內在支撐?
2025/07/03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失控的時代,我們看似擁有自由,卻常陷入疲憊、迷惘與關係真空。 這篇文章邀請你一起看見:不是你跟不上,而是世界太快了。 當外在結構一一崩解,我們該如何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呼吸節奏與內在支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前言 底下想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套認知過程和學習方法,也是我為自己簡單整理下來的重點概要,也順便將內容放上來,內容會簡述認知過程、如何練習、如何降低認知負荷。 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 棋類新手和中高水平棋手的工作記憶都差不多,差別就在於高手透過學習經驗積累在長時記憶中建立很多大組塊
Thumbnail
前言 底下想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套認知過程和學習方法,也是我為自己簡單整理下來的重點概要,也順便將內容放上來,內容會簡述認知過程、如何練習、如何降低認知負荷。 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 棋類新手和中高水平棋手的工作記憶都差不多,差別就在於高手透過學習經驗積累在長時記憶中建立很多大組塊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本書介紹一些觀念和心理學原理,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定、利用情緒激發創意和提升心智表現…
Thumbnail
本書介紹一些觀念和心理學原理,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定、利用情緒激發創意和提升心智表現…
Thumbnail
想成功,先要懂得自我成長的學習技術 🌳斯多葛學派的二分法:關注你能控制的事 🌳 與成功有約-柯維的關注圈/影響圈:人們應專注面對可處
Thumbnail
想成功,先要懂得自我成長的學習技術 🌳斯多葛學派的二分法:關注你能控制的事 🌳 與成功有約-柯維的關注圈/影響圈:人們應專注面對可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