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於2025年6月17日發表在學術期刊《Imaging 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持續練習樂器的年長者,大腦機能幾乎未見衰退,且這種抗老化的成效來自於「持續練習」本身,而非專業的演奏技巧。
研究中明確指出:「本研究顯示,年長者若能持續參與長達四年的樂器訓練,將能有效維持語文工作記憶(verbal working memory)、右側豆狀核(putamen)的灰質體積(gray matter volume, GMV),以及小腦功能,對健康的高齡者具有正向效益。」(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in musical instrument training over 4 years in older age led to better preserved verbal WM, GMV in the right putamen, and cerebellar function among healthy older adults.)

此次研究將長者分為兩組:一組是持續學習樂器的「持續組」,另一組則是在中途改為其他興趣的「對照組」。當受試者於2025年接受第二次調查時,平均年齡已來到76~78歲。研究團隊進行了認知測驗、MRI腦部結構影像,以及新增的fMRI腦功能檢查。
結果令人驚喜:持續組幾乎沒有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大腦結構也未顯現萎縮跡象。尤其在「語文工作記憶」以及相關的「右殼核(putamen)」部位上,有明顯的保留效應。此外,fMRI 結果顯示,持續組在雙側小腦依然維持活躍的神經活動,這尤其難能可貴,因為小腦與殼核通常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區域。
反觀對照組,語文性工作記憶分數顯著下降,右側殼核的灰質體積也明顯減少,而這些變化在持續組中並未出現。
結論很明確:學樂器對活化大腦的關鍵不在於演奏得多好,而在於「持之以恆地練習」。
那麼,為什麼樂器會對大腦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原因在於,演奏樂器並非單一動作,而是一連串複雜的認知與執行任務的整合。它需要讀譜、大腦下達指令、控制節奏、精密操作手指演奏,並時時傾聽與他人協調音樂。這不僅調動視覺與聽覺,更需要大腦與肢體之間高度同步,才能完成演奏。
整個過程要求大腦全面參與:眼觀四方、耳聽八面、手腦並用,並不斷比對聲音是否正確,進行即時修正。這正是「暫存並處理資訊的工作記憶」最需要的訓練模式。研究也指出,樂器學習會活化小腦與基底核(包括豆狀核),這些區域不只關乎動作控制,更與學習能力和習慣養成息息相關。
所以,即使到了高齡才開始學樂器,也完全不嫌晚!
常聽人說「我年紀大了,沒辦法學新東西了」,這種話在這項研究面前可以說是被狠狠打臉。研究證實,只要願意持續練習,就能延緩大腦老化,而且不必使用昂貴樂器。像是直笛、烏克麗麗、陶笛等簡單樂器,只要能持續、能開心地玩下去,效果就很明顯。

各位看倌,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學樂器,永遠不嫌晚——但重點是要「持續做」!
參考資料
《Imaging Neuroscience》期刊論文: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musical instrument training: Effects on working memory and subcortical preserva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across 4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