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 Klaus Schulze 發表《X》這張專輯時,許多人不禁會問:在已經推出像《 Mirage 》和《 Body Love 》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作後,他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這位不願被稱作「宇宙快遞員」的電子音樂先驅,似乎早已在電子音樂領域走到極致,創造出一個飄渺夢幻、無可比擬的聲響宇宙。

與搖滾不同,Schulze 的音樂沒有曲式的意義,他認為搖滾的格式是一種束縛,這個框架會把聽者限制住。搖滾是一種非常明確的音樂風格,也因此它的受眾很廣,對於某些人來說具有格外特殊的意義,但他不需要那樣的「語言」,認為音樂是開放的,可以讓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搖滾通常會將情感直接導向某個方向,而他的音樂則是開放式的,甚至是非常抽象的。
Schulze 的野心轉向了將電子音樂與古典音樂直接結合,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拼貼」進來而已。此外,他也在《X》中揭示了自己的精神譜系:透過這張專輯,我們看到 Schulze 向幾位他所敬仰的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致敬,為每位歷史人物各別創作出融合電子與古典音樂的安魂曲,並將專輯副標題定為「六首音樂傳記」,更幽默地附上一句獻詞:「此作獻給我那可愛的合成器們。」
致敬的人物清單如下: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德國哲學家,以「超人」與「權力意志」等概念著稱。也曾寫詩與作曲,卻成績平平。曾讚賞 Richard Wagner,45 歲時疑因梅毒導致精神崩潰,由母親與姊姊照顧至病逝。
Georg Trakl (1887–1914)
奧地利表現主義詩人。曾服兵役,後續染上毒癮導致情緒低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戰爭創傷與無助感而崩潰,在創作詩作〈Grodek〉後服用過量古柯鹼自殺。
Frank Herbert (1920–1986)
美國科幻小說家,《沙丘》系列作者,是 Schulze 最愛的作家(他甚至說這本書「接近聖經」)。逝世前尚未完成的第七部,後由其子與 Anderson 共同補完。
Friedemann Bach (1710–1784)
J.S. Bach 的長子,一位被忽視的作曲家。其人生曲折,陷入瘋狂與貧困,最終孤獨死去。1941 年已有傳記電影。
Ludwig II von Bayern (1845–1886)
巴伐利亞國王,以建造豪華城堡聞名。死因至今成謎,官方稱為自殺,但多數人懷疑另有隱情。
Heinrich von Kleist (1777–1811)
德國浪漫派與古典主義文豪,反軍事出身。曾因作品遭禁而陷入絕望,最終與罹癌的戀人 Henriette Vogel 共同自殺,違反當時教會的禁忌。

當這張幾乎逼近黑膠播放時間極限的雙專輯於 1978 年問世時,《Sounds》雜誌立刻興奮地評價:「Schulze 現在徹底走上天才之路!」而這句話本身似乎也包含某種雙關意涵:是指一位天才音樂家詮釋其他天才?還是 Schulze 將歷史人物的傳記,用電子與古典的方式音樂化?或著,是自認為天才,也被歌迷奉為天才的他,藉由這些傳記來映照自己?或許每位聽眾心中自有答案。
如上述所言,從哲學家尼采到《沙丘》作者 Frank Herbert 皆是致敬對象,但特別有趣的是,《X》中唯一以音樂家為主角的「傳記」,居然是關於一位知名度相對不高的作曲家,這本身就耐人尋味,也反映出 Schulze 對「天才」的個人詮釋。對此,他表示:「其實理查華格納也可以入選,我對華格納特別有感,因為他是第一位創造出『總體藝術』的人。他為某部作品建造專屬劇院,讓樂團可以隱於樂池之中,這與合成器的概念類似,你聽到很多聲音,卻幾乎看不到樂器的存在。」
音樂上,除 Hessischer Rundfunk 小型弦樂團(包含 8 小提琴、3 中提琴、3 大提琴與 1 低音提琴)外,還有鼓手 Harald Grosskopf,為合成器的聲牆注入動態節奏;而大提琴手 Wolfgang Tiepold 與小提琴家 Dragic 亦參與了〈 Heinrich von Kleist 〉等曲目的錄製,這首長達 30 分鐘的史詩,是整張專輯最長的樂曲。
Schulze 自己對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如此說道:「大家可能沒想到《X》中會出現弦樂團,但對我來說那是理所當然的。合成器是創造新音色的工具,不是古典樂器的替代品。我從來不像 Emerson, Lake & Palmer 那樣,用合成器模仿小號。我認為,管弦樂的音色是無法由合成器複製的。」
這也表示,Schulze 必須為這些樂曲寫下真正的古典總譜,而這當中 Tiepold 的協助不可或缺。若無法現場演奏,就得用更另類的手段來「重現」聲音,例如〈 Ludwig II von Bayern 〉中段的那段小提琴旋律,以及引用了韋瓦第的《D 小調第十一號協奏曲》第三樂章的主題:
「我根本不知道我寫的那段小提琴能不能演奏,後來我們只好做一段長度穿越整個錄音室與廚房的 Loop 磁帶,大概有20 米長,但這種事在我的作品中已經司空見慣了。」
如今,可以選擇以你自己的耳朵與內心去體會 Schulze 是否真的為這些非凡人物賦予了獨特的聲音與精神表達,是否成功地用電子音樂與古典語彙為他們立下音樂紀念碑——但毫無疑問,他已為自己立下了!《X》無疑是 Schulze 數十年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高峰之一,甚至可說是他的巔峰之作!

「我認為,電子音樂的世界還遠未發展完。這是一種有著無限可能性的音樂形式。每次我打開合成器,總有新的聲音、新的靈感湧現。我喜歡這種探索的過程,就像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我希望我的音樂能打開人們的想像力,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超越語言的情感。」— Klaus Schul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