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是想著人死後可以靠某些憑依召喚生前相處的種種記憶,《沒有媽媽的超市》的作者Michelle藉由製作母親家鄉的韓國料理感受母親的成長經歷,從非當事人的管道理解母親,彷彿這麼做可以緩和失去母親的痛苦。
面對這種悼念親人的作品我總會感到苦手,一方面是我的情感氾濫,尤其是面對死亡,總是會無來由的因為共感而發洩悲傷,另一方面我很難設想自己死去,或是換我成為被留下的人時我會如何反應。死亡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議題,甚至它並沒有因為隨著我年齡增長而被更淡然地看待。
或許這跟我出生單親有很大的關係,Michelle在記錄她母親即將過世乃至過世後的那段時光,甚至是這本書的謝辭中,他的父親並未缺席在此段過程,可是卻不在於Michelle的心中,事實上,字裡行間Michelle也屢次討論她與父親的關係十分尷尬,也正因為父女之間的疏離,更凸顯失去母親對Michelle而言是多麼大的打擊。
Michelle談及父親在家裡的狀態,像是時而出現時而缺席的鬼魂。那就像是現今眾人對父親角色的既定印象,被戲言忘記孩子生日何時都是司空見慣的段子。Michelle知曉父親從年輕到衰老的人生可謂荒唐,即使盡到維持家庭的責任,但在親子間的情感培育這塊卻是空白的。準備隨時失去妻子的男人精神狀態也邁向幼態化,將自己的未來投射在妻子身上,無法給予女兒作為父親的承諾及依靠,搖搖欲墜的一家之主,更讓Michelle只想拉開與父女間的距離。
因此,當我看到眾感謝人名中沒有其父名時,作為一個同樣沒有父親甚至與父親相見次數縱觀一生寥寥可數的我來說,倒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爽快(就好像有人代我報復了不負責任的父親一角)。
反之,Michelle著墨在母親及母親家族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尤其與母親的互動當中,Michelle為過世的母親更衣的描述更是深深戳入我心底:「因為死後屍僵的關係,替她更衣非常困難。她的手臂僵硬到我給她套袖子的時候,好怕一不小心就會折斷。⋯⋯我繼續動作,推拉著她毫無生氣的四肢,我自己也三番兩次癱倒在她身旁,對著床單痛苦扭動、哭喊、尖叫。悲慘的感覺將我淹沒,我不得不停下來沉澱情緒。我沒料到要做這件事。沒有人向我說過要做這件事。為什麽我非得經歷這些不可?為什麼要讓我留下這一段記憶?他們終究會把她裝進袋裡,像垃圾一樣抬出去。他們終究會把她燒掉。(p.221)」宛若超乎常理的事卻真實的發生在作者身上,那再一次驗證之於我以及Michelle我想死亡都是一輩子都準備不好的事——尤其那是一名曾經會管束你穿著到厭煩的摯愛,她會在在世時無時無刻擔心你穿著是否保暖勝過於是否時髦,關心你住在外面衣服夠不夠穿,細心地把皮革類的鞋子先穿軟後再寄給你。
在衣著間的連結,亦然體現在我與母親之間。生長於服飾店的小孩,奶奶的時髦度影響了母親,她還年輕時的衣服好看的一件件保留了下來,並在我長大之後時而從衣櫃挑出贈送給我。慶幸著還算苗條,穿得下的我都留了下來。對我而言,那種過時在現今反而是稀有的復古,快時尚複製不來的,強化女性曲線及體態的剪裁彷彿與母親年輕時期對於美的價值產生對話,同樣地接受了我們家族女性在體態上遺傳的肯定。
另一個Michelle與母親關係緊密的根源,亦是Michelle擁有兩種文化背景的混血兒身份。其母的韓國人本性引領Michelle從料理方面認識她與她的家鄉。Michelle從中找到自己的味蕾偏好,也試圖找到母親因為她喜愛韓國美食表現時對女兒的肯定(我也閃過這會不會是Michelle一種基於害怕被母親拋下而反射性展現的殷勤)。食材可以得出一個國家的地形氣候,可以烹調可以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當Michelle習慣與母親逛專門販售韓國食品的超市時,就是一種間接認識她未曾實際落地觸碰的母國、母親的另一面向。韓語不怎麼流利的Michelle透過料理,用味覺召喚幾次待在韓國時的記憶,以及更為深層與母親日常相處的種種。
只不過非常可惜的是,Michelle在製作韓式料理進而回想母親的這段過程雖然很令人感動,但料理在我與母親間卻很難有交集,反而讓我想起的是另一個也已經離開家族,既不是死亡,也不是我的重要親人之人。每當吃到薯條、咖哩,都會特別想到她或炸或煮的大份量,因為用料都很實在,小時候又不計體態且好動,一次就是吃兩三盤(碗)。記憶中的她對於料理實在很在行,但牽扯到大人的事,年幼的記憶只會覺得一切都複雜了起來,即便如今現在也是「大人」,能夠理解孰對孰錯,還是會對那段稱得上快樂的回憶感到窩心,而那是不管年紀多大,遺忘了多少事,汰換多少記憶,少數幾件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往昔。
整體來說《沒有媽媽的超市》非常好讀,雖然在這之前聽過一些評價說這本書令人想哭,不過因為Michelle的身份經歷比較特殊,我倒沒有那麼樣的情感可以投入其中(可必須說Michelle的樂團Japanese Breakfast的歌倒是非常好聽,很適合伴讀)。
我覺得雖然家人間實際互動是怎樣本來就很難靠一本書說盡,外人也難以說三道四,但就Michelle描述其母的感覺來看,很像是典型的亞洲家長,即便如此Michelle依然如此深愛她的母親,並用寫了一本書紀錄她們的回憶那就足以表示母親在Michelle心中有著至高不可取代的位置。
表現愛好難,比起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