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甘正傳是一部很多人都會重看超過一次的電影,因為在每一個人生階段看得感受都不同
阿甘的一生,遇上了3次總統被暗殺
- 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 – 阿甘參加全美大學明星橄欖球員見面會,和甘迺迪握手。後來甘迺迪於1963年被刺殺。
-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 阿甘沒有直接互動,但畫面中呈現他在背景出現於歷史場景(1968年被暗殺)。
- 勞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 肯尼迪的弟弟,阿甘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他被暗殺(1968年)
參加過一次戰爭>>越南戰爭
阿甘被徵召入伍後赴越南作戰,親歷戰場,也因此認識了「巴布」與中尉丹,並因救人英勇行為獲得榮譽勳章。
還有等等數不清的金融和政治事件,阿甘的個人成長受到了許多時代背景的影響
他需要面對戰爭、種族隔離、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這些都對他的人生成長產生了影響。
但他始終只做一件事:專注在自己相信和喜歡的事情上
不要認為自己出生的年代很倒楣或是很衰
那只是你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

他的智商不高,卻在人生過程中贏了無數聰明人
他的資源不多,卻做到財富自由,因為他在財富自由前,就已經是我們常說的已經到隨手之勞「財佈施」的習慣
捐贈跟幫助人已經只是時常做的事情
《命運無法拘束的兩種人》#如何從財布施的行為>>改變命運 《
不了解的就在看一次這一篇《財布施可以改變命運》
也剛好應對了《道德經》這句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阿甘一生順其自然,不與人爭
他不爭橄欖球冠軍,但跑贏了多數人
他不爭官職榮耀,卻被總統親自頒勳章
他不爭財富,卻意外成為億萬富翁。
像水一樣>>該流就流,該停就停,遇山繞行,入海無聲。
佛教和道德經都告訴你《要先心靈自由,才能達到真正的財富自由》
當他開始長跑時,曾遇到一個貼紙商人跟著他跑,想請他設計口號。
途中阿甘踩到狗屎,商人驚呼說:「你踩到屎了!」
阿甘回一句:「時常有(Shit happens.)」
就是這麼輕鬆的帶過這個壞事情
這句話後來成為全球知名的金句:「Shit happens. 壞事總會發生。」
但多數人遇到壞事時候呢??
一碰到倒楣事,就整天抱怨、情緒崩潰,彷彿世界只對自己不公平,卻沒發現自己經歷的,可能只是別人早就走過的1/10人生過程版本。
重點從來不是壞事會不會發生,而是你怎麼面對?你的情緒怎麼被處理?你的行動有沒有因此偏離?
很多輸家,心裡只想幹大事,但眼前的小事永遠做不好, 說得一口好夢想,活得一身瞎忙碌。
相反地,阿甘只是跑步、打球、撿垃圾,但做一件事,就全力以赴,不計得失。 最後跑進歷史、跑出財富、跑進人心。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穩住自己」的人。
所以當壞事發生時,請記得你不是第一個遇到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世人笑阿甘「不聰明」,但他的「不聰明」
正是因為他沒有被太多雜念污染,沒有被名利所控
別人用心算計人生,他用心去活當下,所以他反而成了少數活得通透、圓滿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要先心靈自由,才能財富自由?
阿甘沒有偉大的計畫,沒有卓越的智商,也沒有渴望財富的野心,卻意外地實現了財富自由。
為什麼?因為他先做到了「心靈自由」
心靈自由不是去當和尚,不是每天冥想禪坐、一定要吃素或是當道德正義魔人
而是像阿甘那樣:
- 不活在他人的定義裡:別人說他笨,他不反駁,只用行動回答
- 不執著輸贏與比較:別人跑步是為了成績,他是因為「我只是想跑」
- 不被情緒綁架:踩到狗屎也只是淡淡一句「時常有」,然後繼續往前走
- 不恐懼失敗或未知:當兵、創業、撿垃圾、跑步,他都照做不誤
心靈自由的人,不是沒情緒,而是不被情緒控制行動。
為什麼有了心靈自由,才有機會財富自由?
- 你才不會亂追高潮、急著致富
阿甘不是為了賺錢才開捕蝦船,而是因為他答應了巴布。 結果在他誠懇做事的當下,風暴毀了其他競爭者,反而讓他成為唯一活下來的漁船,賺到不可思議的財富。 - 你才不會被貪婪與恐懼牽著走
阿甘投資蘋果電腦時,並不是因為他懂科技或研究報表,而是因為他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也願意長期等待。 他沒有每天盯盤、沒有追漲殺跌, 因為他的心早就不被財富的波動牽著走,他相信的是只要方向對,就讓時間發酵 - 你才知道「賺夠了」是什麼時候
有錢後他沒有買遊艇買豪宅, 而是回老家陪媽媽、剪草皮、陪伴兒子長大
財富只是人生其中一個工具,不是存在的目的,就是這樣才配得起財富自由。
阿甘的故事,其實在演繹一個簡單真理:
「若心不自由,財富只是新的枷鎖。」
你再會賺錢,卻活在比較、焦慮、得失心的恐懼中,那只是從窮人的牢籠換到另一個情緒牢籠。
你需要知道自己何時需要休息,就像猶太人一樣
猶太人每週五日落到週六日落,嚴守「安息日」
安息日的時間裡不工作、不買賣、不談生意,只與家人吃飯、禱告、閱讀、安靜。
看似「什麼都不做」,卻讓他們的思想、靈魂、家庭與判斷力得以深度修復。
他們相信:一周有六天為世界工作,一天要為靈魂修復
《道德經》也早就說過: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有時候不是多做才會進步,有時「少做」「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