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只要我「想存錢」,就一定可以存得下來。
但現實是:這個月我努力存了一筆錢,下個月卻因為一筆意料之外的開銷,把那筆辛苦存下來的錢用掉了。
我嘗試過很多方法,卻總是在存到一點之後又歸零,直到某天,我決定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財模式、查資料、做功課,才慢慢發現——問題出在源頭:我沒有好好正視現金流的分配。
其實,當方法對了,存錢並不是一件有壓力的事。
這一篇,我想分享我如何從「日常現金流」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金錢口袋。
✦ 我的第一層現金口袋分類如下:
- 生活開銷類:食、衣、住、行等基本支出
- 彈性開銷:零食、外食、娛樂、購物…
- 固定儲蓄(口袋 No.1):如每月固定存 3,000 元
- 彈性儲蓄(口袋 No.2):52 週挑戰、小額挑戰、轉帳遊戲等
- 應急預留金:每月保留 5%,不預設用途,作為緩衝
- 保險與責任支出:孝親費、教育費、證照進修等
- 投資:ETF、股票、債券、黃金等
我不一定把所有金額都規劃得非常清楚,但我知道收入一進來,每一筆錢都有它該去的位置, 這讓我心裡覺得踏實可靠。
💌 想看我實際如何分配現金流、搭配帳戶操作嗎?
這篇是我全新理財系列的第一篇,接下來也會分享「中期目的金」、「未來資金」、「如何分類戶頭」等內容。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訂閱,一起打造屬於自己的金錢口袋 🌿 謝謝你願意支持創作,讓我有動力把這條路走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