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全力重啟機器人競爭力
- 村田製作所與Tmsuk公司共同宣布,將於2024年底在京都設立「京都人形機器人協會」(KyoHA)。
- 不只是做機器人,而是要建立從零件供應到量產全在日本的完整產業鏈。
- 目標:追趕中國與美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快速發展。
2. Tmsuk:日本服務型機器人研發主力
- Tmsuk擁有20多年經驗,橫跨:
- 醫療訓練(如牙科病患模擬)
- 商業接待與促銷機器人
- 巡邏監控機器人
- 救災遠端操作機器人
- 特別是語音辨識+互動式接待型機器人,已在日本各地公共空間投入實際應用,具備深厚技術底子。
3. 發展階段:從災區搬運 → 未來量產
- 第一階段目標(2026年底前):
推出能搬運100公斤物資的人形救災機器人原型,應用於地震與火災現場。 - 第二階段目標(2029年3月前):
推出可大規模量產、真正投入各類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4. 智慧服務機器人=AI × 雲端 × 指令互動
- 除了硬體,這次還有AI不動產科技公司SRE Holdings參與,導入語音指令、影像辨識、雲端協同。
- 未來服務型機器人將能:
- 與人對話互動
- 接收遠端雲端任務
- 判斷現場情況進行支援作業
5. 趨勢關鍵字:從「展示型」轉向「任務型」
- 過去Asimo等日系機器人偏向展示與技術象徵,未真正落地。
- 現在轉為結合功能性 + 實用場景(如災區支援、高齡照護、勞力缺口)。
- 搭配AI與邊緣運算的演進,未來「智慧服務型機器人」將是勞動力替代的關鍵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