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慢讀一本書,感受它獨有的呼吸方式〉2025-17-13
最近,我發現自己「唸書」的速度變快了,我的意思並不是我「閱讀的速度」獲得提升,而是讀書時,那個「心中的聲音」被加速了,就像我加速聆聽的YouTube影片一樣。
我不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種「加速感」,不只獨立發生在內在聲音感知上,也會使我的眼睛、思緒像彗星尾巴那樣被拖曳著向前,我會在當前內容還沒看完時就飄到下一行。
就像想要提前知道結局所以先看最後一集,那種更關注於「接下來」,沒有耐心等待的狀態,從生理的方向席捲到意志。若我想要按我平常閱讀的方式細細咀嚼、一字一句看,反而需要有意識地不停將自己拉回,鎖定在當前的段落上。
現代人已經自然而然地學會「略讀」
我還記得,從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有人在強調「速讀」、「略讀」,並宣稱那是一種能夠幫助學習、讓人快速掌握知識的重要技巧。或許在網路資訊還不發達,多數知識需要從書本中取得的時代,這種方式確實可以讓人讀更多書、接觸更多領域。
但我認為,在這個時代,「細讀」反而才是那個愈加不容忽視的能力。因為我們每天都會在網路上瀏覽大量資訊,無數的網路文章、影音,都可以讓我們以最快速方便的方式得到知識。
在這樣的環境生活的現代人,幾乎都已經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名為「瀏覽」的略讀方式。我們能快速地掃視網路文章(甚至書籍),挑出自己感興趣的關鍵字才展開來提取資訊。
然而,如果只是為了得到資訊,許多書籍中包含的知識如今都已經在網路上能夠找到,在AI的輔助下,甚至可能比自己翻書更快查到需要的部分。我並不是要說閱讀因此變得不重要,而是,在當前這個時代,如果只是「略讀」,我們將無法發揮書本真正的價值。
在書本敞開的空間裡呼吸
如同論語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不能單純地接收資訊而不反思,也不應該耽溺於自己的成見裡面,不接觸他人研究過的成果。
在資訊已經如此爆炸的時代,閱讀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並不是讓我們獲取更多的資訊(更不是為了快速記憶),而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在特定主題中深入探索、反思的時間與空間。
當我長時間讀一本關於某議題的書,那幾週、甚至那幾個月裡,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事件,時不時都會回扣到書中的內容,讓我對議題、對生活、乃至於一段時間內接觸的作品,都有更多了解。
我會用《生時間》的架構思考自己平時的行程安排、用《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反思社群媒體對人的影響;我在看《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時一直聯想到《科學革命的結構》談的內容;讀《戰爭的框架》時,則回想起先前看《86-不存在的戰區-》時得到的觸動……。
這不是我刻意想要「學以致用」,而是因為我讀得很慢,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這些書本的空間都對我敞開。也讓我得以在這些場域裡面呼吸,得到有別於平時高速生活的喘息。
慢一點、輕鬆一點,感受手中的作品
意識到自己讀書時「內在聲音」變快的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個警訊。它提醒我必須更加注意地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陷入某種「任務式」的狀態,為了抵達某種想像中的終點而讀書。
我想起大學時一名優秀且博學的哲學老師,他說自己喜歡用德文原文朗讀那些哲學作品,在那個過程中,想像、感受作者的語氣與他所處的時代處境,理解他透過著作欲回應與對話的是哪些問題。
雖然我沒有像那位令人尊敬的老師那麼浪漫,讀書時也沒有把文字實際唸出來的習慣。但我相信,每一本真正好的作品都會有它獨特的「呼吸方式」,閱讀是為了感受它,並讓自己有辦法用相似的方式感受自己身處的環境。
使這樣的願景得以成立的條件是慢、是忘卻功利。當我們用更加輕鬆、舒適但抱持敬意的方式投身於閱讀,它會無私且大方地向我們展開最深刻與廣袤的沃土。
延伸閱讀:
〈從「倍速觀看」到「追求TP」:快節奏社會與隨之而來的焦慮〉
〈閱讀,但不為了個別的知識獲取〉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