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所畢業、通過教檢、實習半年,到實習最後一晚打包搬家,隔天就回台北進學校,這一系列「事件」像趕火車一樣一晃而過。在那慌亂疲憊的時間中這些「事件」對我來說總像是是無意義且心虛的,內心總會有一種被命運、被時間推著走,自己卻彷彿沒有真實的踏足努力過。這種感覺在裸考通過教檢、實習結束能無縫接軌進入學校種種別人看來很幸運的事情中達到巔峰。
隨之而來的便是,心虛以及惶恐。
我進入的是一所實驗學校。看著這裡老師對設計課程、教育理念的高談闊論,看著他們眼睛放光的模樣,我只感到無力,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通過考核能成為他們的一員。
在教學第二週,學校就安排幾位老師輪番觀課。對我來說,觀課一向是「找亮點、說好話」的禮貌儀式。
但新學校的觀課文化完全不同。課後,老師沒有立刻評論,而是先請我講:這堂課我怎麼看?這幾天來有什麼感受?在我如常回答,老師突然問:「你覺得有沒有什麼地方不好?」我愣住了。腦中首先冒出來的是:他這樣問我是不是我有很大的疏漏,要我先自己反省?還是⋯⋯

老師觀察了我的上課風格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很真誠地對待這件事。我不是在對話,而是在演出我以為的正確模樣。

超級詳細的課堂觀察紀錄
但觀課老師並不是來打分數的。他誠實、細緻地分享他的觀察——學生什麼時候開始出神、哪裡你說得太快、哪個舉例其實學生沒跟上。他沒有評價我好不好,而是帶我一起看這堂課發生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習觀誠實的面對自己的課程,無關好壞,練習開清楚真相。
熟悉學校運作之後,我迎來第一堂完全由我獨立設計的課。這本該是令人期待的挑戰,但「我真的做得到嗎?」的聲音又浮上心頭。我總是還怕自己不如別人,沒有讀過很多教學類書籍、沒有參與過許多研習培訓、有很多不懂的東西。
在這樣不安的心情下,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查找資料、翻閱前輩們的課程留存資料,最後設計的課程卻只是表面過關,其實我內心完全沒有具體明確的課程藍圖:我不知道我想教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那份教案,只是「做得出來」,並不代表我真的「想做這樣的課」。
想當然耳,那學期的課狀況一塌糊塗。學生一臉困惑,我自己也在教室裡越來越像一具例行公事的機器。甚至有學生舉手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你上課很無聊,可以下課嗎?」當下我語塞,那些我熬夜整理的課程、設計的環節、努力想說得清楚的內容,在他們眼中竟然這麼無趣?我開始懷疑:我還能教下去嗎?我真的適合當老師嗎?
面對反彈,我也一度走了彎路:想讓課變得好玩一點,活動多一點,只要他們願意參與,就算成功。用遊戲填補空白,用任務轉移注意力,但效果總是不持久。直到某一天,我看著學生在聽完我不甚明瞭的任務說明後,還是皺著眉頭努力完成的樣子,我突然明白:
學生不是在攻擊我,他們是在求助。
他們想知道:「你能帶我們去哪裡?」 他們不是在單純嫌課程無聊,他們是在提醒我:「我想知道這堂課的意義;我想知道我要學些什麼?」
近日,我突然發覺自己想要將過去許許多多的片段,慢慢地記錄下來。 教學滿一年了,我發現自己不再害怕分享,也不再擔心別人覺得我不夠格。 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書寫,留下成長的足跡,見證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曾經有一位老師對我說:「沒有老師是一開始就不愛學生的。」 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不快樂、緊張,甚至衝突的課室呢? 往往是因為我們忘了初心,把自己對教學和學生的期待,過度投射在他們身上。 但別忘了,那只是「我」的期待,而不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標準。 我能做的,是去分辨這些期待中,哪些是真正為了學生的成長,哪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
以下是一個微老菜鳥給想剛進入教育界的老師們的一些心得:
1.不要害怕看到自己的不足:接受有問題是「很正常」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當別人提出對你的課程的不同意見時,不妨先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麼覺得,不要急著解釋。
2.顧好自己才能看見學生:在教室內,學生就是老師的鏡子。如果你很緊張焦慮,學生也會反映出浮躁、試探和不穩定。是以,進教室前先衡量自己的狀態,進入教室後別忘了「照鏡子」讓學生告訴你,你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學生的狀態,是你教學的溫度計。
3.思考、紀錄自己的教學大方針:在學校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很難抽出時間好好的覆盤每一節課。不妨把角度放大,先思考幾件事: (1)我想透過OO(科目)帶給學生什麼,即學科本質。 (2)學生在我手上3年會有什麼轉變,可以是技能面的,也可以是態度面的。
(3)給自己訂下目標,每個學期學一件事。知道自己在哪裡、往哪裡走,才不會自亂陣腳。
最後,我想說不會有一張「成為好老師」的標準清單。 人會隨時間、空間、情境改變,學生亦然。 他們會因為科目不同、課堂內容不同、授課方式不同,甚至——天氣太熱也會影響。
所以與其執著於做得「正確」,不如練習保持彈性。 願意觀察、願意調整,願意在一次次撞牆後重新站起來的那個你,就是一位老師。 教學路上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前進的樣子。
你在走,就在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