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用工具的物種,而是懂得如何加速能量轉換的物種。
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人類最關鍵的轉捩點,並不僅僅是發明工具或掌握語言,而是學會了如何讓能量以更高效率進入我們的大腦。這個能量轉換的邏輯,從火的掌握開始,經過網路革命,如今正在 AI 時代達到新的高峰。
然而,這個「能量轉換史觀」並非完整的人類文明敘事,它只是眾多演化驅力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讓我們以更嚴謹的角度來檢視這個假說。

火:蛋白質的代謝催化器
人類祖先最早與其他物種的差異,確實可能與能量運用策略的創新有關。哈佛演化人類學家 Richard Wrangham 提出的「烹飪假說」指出,火讓人類能預先消化食物,將蛋白質與脂肪從生食轉為熟食,使得吸收率大幅提升。具體而言,咀嚼時間從每天五到六小時縮短為一到兩小時,腸道相對長度較其他靈長類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而大腦相對體重比例則增加約三倍,基礎代謝率提高約百分之十六,其中大腦耗能佔比達到百分之二十。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只是演化拼圖的一塊。社會協作、語言發展、工具製造、氣候變遷等因素同樣重要。火的使用可能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它釋放了演化的可能性,但真正的躍升需要多重因素的協同作用。同時,火的使用也帶來了森林火災、空氣污染的早期形式,以及對熟食的依賴性,這讓人類在失去火源時變得極度脆弱。
網路:資訊的高速通道與知識民主化
接下來的能量革命來自於資訊處理效率的躍升。但這裡的「能量」概念需要更精確的定義,我們談論的是認知能量,也就是大腦處理、儲存、檢索資訊所需的神經活動強度。網際網路將資訊搜尋時間從圖書館的數小時縮短為搜尋引擎的數秒,知識傳播速度從郵遞的數週加速為即時通訊的毫秒級,協作規模從地域性小組擴展為全球性群眾智慧,學習模式從線性的師徒制轉為非線性的多源學習。
根據 IDC 的研究,2020 年全球每天產生 2.5 quintillion bytes 的數據,而人類處理這些資訊的平均時間僅為八秒。這意味著我們的資訊篩選效率必須急速提升。然而,網路革命也帶來了認知負荷的弔詭現象,包括資訊過載、注意力分散、深度思考能力下降。我們獲得了廣度,但可能失去了深度。這提醒我們,效率提升並非總是單向的益處。
AI:智慧推理的燃料引擎
如今,AI 代表著人類史上第一次將「推理過程」本身商品化和外包化。這裡的能量轉換更加抽象但更具革命性,我們正在用計算能量(電力*算力*時間)來換取認知能量(思考*分析*判斷)。
傳統的研究流程需要搜尋三十分鐘、閱讀兩小時、分析一小時、整合三十分鐘,總計四小時,而 AI 輔助流程只需提問五分鐘、對話釐清十五分鐘、驗證十分鐘,總計三十分鐘,效率提升約八倍。從 Token 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每個 token 約等於零點七五個英文單字,成本約為萬分之二到萬分之六美元,一次複雜查詢約消耗一千到五千個 tokens,成本介於千分之二到三十分美元之間,但節省的時間價值可能達數十美元。這是一種極度划算的「時間套利」。
但 AI 的能量轉換存在根本性限制。它提供的是「模式識別」而非「真實理解」,約有百分之三到十五的輸出包含事實錯誤,在整合既有知識方面表現優異,但在產生全新概念上仍有限制。更重要的是,凡事皆有兩面刃,過度依賴可能導致人類思考能力退化風險。這引發了更深層的哲學問題:當我們將推理外包給機器,我們是在「增強智慧」還是在「替代智慧」?這種能量轉換可能改變人類認知的本質特徵,因此自我意識的崛起更為重要,就像古人一樣,我們控制火,就如同料理大師一樣烹煮出一道道的美味的佳餚。
結語:能量轉換史觀的局限與價值
從火到 AI 的「能量轉換史觀」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文明演進框架,但它不應該被視為唯一的解釋模式。每次能量轉換革命都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同時也埋下了新的風險種子。
這個框架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跨領域的統一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技術進步的深層邏輯,並預測下一波革命的可能方向。但我們必須保持警覺,避免技術決定論的陷阱,重視人文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主動管理每次轉換的負面效應。
下一場革命可能涉及「意識的能量節奏」,透過腦機介面、量子計算、或我們尚未想像的技術來實現。但無論如何,人類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追求更快的能量轉換,而是學會明智地駕馭這些轉換,確保它們服務於人類的整體福祉。
因為最終,技術是放大器,它會放大我們的智慧,也會放大我們的愚蠢。關鍵在於,我們選擇放大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