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成長條圖的話,文章流量根本是現實對我比中指。

六月底的三篇文章,每篇都超過3000流量。那陣子,我甚至開始幻想自己是寫作達人,只要繼續寫下去,肯定能成為專欄作家。
幾天後,現實狠狠打臉:七月之後,每篇文章平均只有30個瀏覽,換算下來,等於暴跌100倍。這樣的打擊,別說繼續寫作,連偶爾更新都辦不到。
真不敢相信這是清醒時的想法——說是做夢,我還不會那麼羞恥。我中途輟筆一個月,雖然藉口是寫小說,但實際上什麼也沒寫。只是讀了很多書,寫了一堆沒發布的筆記。
直到前幾天被格友的文章啟發,寫了篇回文後,那種「不寫不行」的覺悟才又跑回來。
為了真的成為寫作達人,我得先知道為什麼沒有成為達人。仔細分析後才發現:
流量不好的文章全部都是「杜口文」!
什麼是「杜口文」?
「杜口文」取自英文「Duplicate and Copy」(DU-CO)的諧音。
是的,它不是專有名詞,是我發明的詞。用來指稱:「杜」絕用自己的「口」說話,只會複製貼上別人的觀點。
別誤會,我絕對沒有抄襲。
相反地,我很努力改善結構、找資料豐富內容、絞盡腦汁下標題。但怎麼樣都沒用。即使有兩篇衝到5000流量,互動率還是極差,完全比不上那篇數位成癮的文章。
那篇數位成癮的文章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讓部落格一飛衝天?
爆紅文章的三個秘密
分析後,我發現三個關鍵:
1. 有具體案例
我附上自己滿意的畫作,讓讀者看到實際成果。
2. 有具體數字
「從每天滑手機5小時減到30分鐘」——明確的轉變數據。
3. 最重要的:真實共鳴
讓讀者感覺「這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我也可以辦到!」
第三點的發現,不只是個案,還有一個美麗的意外可以應證。
某天我忘記帶鑰匙,索性去圖書館看書打發時間,意外翻到《如果想要改變內向性格,可以讀這本書》(内向型の自分を変えたい読む本。作者:渡瀨謙)。
本來只是打發時間,卻讓我讀到心流狀態!
我突然想:要是網路文章可以寫成這樣,部落格豈不是能起死回生?
回家檢視自己的文章,才發現數位成癮那篇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我用了跟《內向性格》一模一樣的寫法。
為什麼AI時代不需要「杜口文」?
探討什麼能讓讀者手不釋卷之前,必須回到流量差的「杜口文」到底是怎麼回事,比較好判斷兩者的差異。
杜口文的「複製(Du)與貼上(Co)」,不是完全照抄,而是沒有新意:「杜」絕用自己用「口」說話,反而說著別人的話。
流量差的文章,主要觀點全來自其他書籍跟資料,我比較像是翻譯官跟重點整理。
翻譯跟重點整理,AI就能辦到。
坦白說,我沉迷AI的時候也不太讀書了——ChatGPT能講出有參考價值的金句,Google的NoteLM更能直接消化一本書。也就是說,如果只是整理別人的觀點,根本不值得寫成文章。
但AI永遠做不到一件事:它沒有真實的經歷和情感。
超越杜口文的寫作公式
重點來了,什麼能超越杜口文,又能讓人讀到有心流呢?
讀到有心流的文章真的很享受,寫出能夠讓人有心流的文章,更是享受!數位成癮的那篇文底下,也有人留言說:「難得看完整篇文章。」現在,終於要跟大家分享這個魔法了。
分析暢銷書籍的文筆和自己的文章之後,我整理出一個原理:
我跟你一樣經歷過那種難堪的時刻,而且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成功解決了問題!
具體來說,要做到三點:
1. 拉近距離
別讓讀者覺得「你是你,我是我」。
要是文章的主題是要幫助讀者,結果讀者打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了,整篇文章就等於沒有價值。
我寫那些杜口文,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希望讀者覺得很有料。
但一轉換成讀者視角,我就覺得作者不老實,要不然就是淨講些人人都懂,但都做不到的東西。
2. 大道至簡
吸引人的文章,道理往往很簡單。原理和方法都不要超過三個。
除了三個比較好記之外,那種方法很多的文章,往往是沒整理出可以因地制宜的重點。
平常就已經選擇困難了,找方法還要找半天,也沒什麼參考價值。
3. 分享人類獨有的脆弱
人工智慧也是智慧。
它們能寫詩、音樂、程式、故事、文章等等。就算寫得不好,你也不能否定人工智慧確實辦得到。
如同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所言:只要物理上有可能,剩下的就是技術問題。
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到什麼境界,純粹是時間問題。然而,人工智慧不可能有經歷和情感。
這不是說經歷跟情感有多麼高尚,相反,人工智慧能這麼厲害,就是因為機器沒有這些落後的機能扯後腿,才能心無旁鶩地學習跟成長。
人類不一樣,有七情六慾,有工作,有身體跟家庭要養。不可能一天打幾萬局來迭代學習。但正是這種可悲到不行的弱點,才讓我們有共鳴,才讓讀者有認同感。
我們想要的讀者永遠都是有情感的人類,不是人工智慧。所以,情感和經歷才是王道。
寫在最後
我曾是基督徒,雖然現在已經不信了,但我理解為什麼基督教能傳播——因為《新約聖經》的主旨正是「有個真實的人,經歷過真實的苦難,告訴大家救贖是可能的。」
現在,AI就像全知卻沒有肉身的上帝,而作者就是明白道理又經歷過人類脆弱的傳道者。每次讀到令人手不釋卷的文章,我都覺得「作者救了我」。
所以我大膽預言:重點整理類的文章會迅速衰退。只有能說出真實經歷、觸動人心的文章,才是未來的主流。
當然,這篇只是我超越杜口文的第一個實驗。後續的數據才能證明這個假說是否正確
至少,你讀到這裡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