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 人工智慧(AI)產業正經歷快速發展與複雜挑戰:
- AI 深度偽造(Deepfake)與不當內容生成服務持續獲利,並利用主流科技公司的服務維持運作。
- 大型語言模型(LLM)雖能力日益增強,但在處理長篇輸入時,其效能仍會顯著下降,尤其在面臨模糊或複雜任務時更為明顯。
- AI 程式編寫工具的應用呈現兩極化,研究顯示其有時反而會降低開發人員的效率。
- 科技巨頭積極透過收購與策略聯盟強化 AI 佈局:
- Google 成功從 OpenAI 手中搶下 Windsurf 的關鍵人才與技術,顯示 AI 人才爭奪戰的白熱化。
- Meta 正在考慮調整其 AI 策略,可能從開放原始碼轉向封閉模型,以提升競爭力。
- Anthropic 的 Claude AI 透過與 Canva、Figma 等平台的整合,擴展了 AI 在設計與創意領域的應用。
- 資料隱私與資安風險日益嚴峻:
- 資料掮客將旅客的敏感飛行資訊販售給美國執法機構,引發對個人隱私與公民自由的嚴重擔憂。
- 大型醫療帳務公司 Episource 遭受網路攻擊,導致數百萬人的個人健康資料外洩。
- 科技巨頭在產品策略與市場競爭上不斷調整:
- Google 計劃在未來整合 Chrome 作業系統和 Android,以期提升平板裝置的使用者體驗並與蘋果(Apple)競爭。
- 通用汽車(GM)正透過採用低成本電池技術來降低電動車(EV)的生產成本,以達到價格平價化。

AI 應用與挑戰
- 有害 AI 內容的普及與獲利:
- 數百萬人正在存取有害的 AI 「裸露化」(Nudify)網站,這些網站透過銷售「點數」或訂閱服務,每年可能賺取高達 3,600 萬美元 的收入。
- 這些網站大部分仰賴 Google、亞馬遜(Amazon)和雲端服務公司(Cloudflare)的技術服務來運作與維持在線。
- 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和雲端服務公司為 85 個網站中的 62 個提供主機或內容傳遞服務,而 Google 的登入系統被用於其中 54 個網站上。
- 儘管科技公司和立法者已採取措施限制此類服務,但問題依然存在。
- AI 專家 Henry Ajder 指出,從 2019 年開始,「裸露化」應用程式已從少數低品質的副業轉變為擁有數百萬用戶的專業化非法產業。
- 科技公司對問題的回應:
- 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表示,其服務條款要求客戶遵守「適用」法律,並在收到潛在違規報告時會迅速採取行動停用違禁內容。
- Google 發言人表示,其登入系統要求開發者同意禁止非法及騷擾內容的政策,並正在採取行動處理違規行為並開發長期解決方案。
- 「裸露化」網站正更新策略以逃避偵測,例如使用「中介網站」來偽裝註冊網址。
- 法律與監管行動:
- 製造或分享明確的深度偽造影像已日益成為非法行為。
- 舊金山市檢察官已起訴 16 家未經同意的影像生成服務。
- 美國總統川普在 2025 年 5 月簽署的《下架法案》(Take It Down Act),要求科技公司迅速移除未經同意的影像濫用內容。
- 英國政府也正將製造明確的深度偽造影像列為非法行為。
- 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長文本處理上的挑戰:
- 研究顯示,即使在簡單任務中,大型語言模型(LLM)在處理上下文(Context)長度增加時,效能會顯著下降且變得不可靠。
- 常見的基準測試,如「大海撈針」(Needle in a Haystack,NIAH),多數測試為直接詞彙匹配的簡單檢索任務,不足以代表實際應用中複雜的語義導向任務。
- 在真實世界的應用中,通常涉及更高的複雜性,這表示輸入長度對效能的影響可能更為顯著。
- 影響效能的關鍵因素:
- 針-問題相似度(Needle-Question Similarity):問題與答案之間的語義相似度越低,模型效能隨輸入長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越快。
- 干擾項的影響(Impact of Distractors):即使是單一干擾項也會降低效能,而干擾項的影響程度在輸入長度增加時會被放大。
- 上下文(Haystack)結構:模型在邏輯結構化(Original)的上下文上表現較差,而打亂(Shuffled)上下文反而能提升效能。這可能與模型處理輸入時的注意機制有關。
- 無關內容:在對話式問答任務中,加入無關內容會顯著影響模型效能,因為模型必須同時執行資訊檢索與推理兩項任務。
- 模型的特定行為差異:
- Claude 系列模型(特別是 Sonnet 4 和 Opus 4)在面對模糊內容時,傾向於保守地拒絕回答,而不是產生幻覺(hallucinate),因此其幻覺率最低。
- GPT 系列模型則顯示最高的幻覺率,即使在干擾項存在時也常產生自信但錯誤的回應。
- 輸出長度對效能的影響:
- 在重複單詞的任務中,當輸入與輸出長度一同增加時,模型的效能會持續下降。
- Claude Opus 4 雖然效能下降速度最慢,但有約 2.89% 的任務會拒絕執行。
- 拒絕的原因可能包括生成版權資料的風險,或輸入序列中存在的不一致。
- AI 程式編寫工具的實際效益:
-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經驗豐富的開源碼軟體開發人員在使用現有 AI 工具(如 Cursor Pro 或 Anthropic 的 Claude)時,程式編寫任務的效率反而降低了 19%。
- 儘管開發人員預期 AI 工具能節省 24% 的時間,且任務完成後仍認為 AI 讓他們快了 20%。
- AI 工具雖然減少了實際程式編寫、測試/偵錯、閱讀/搜尋資訊的時間。
- 但這些節省的時間被花費在審查 AI 輸出、提示 AI 系統、等待 AI 生成以及閒置/雜務時間上。
- 開發人員僅接受不到 44% 的 AI 生成程式碼,且多數需要修改,其中 9% 的任務時間用於審查。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影響 AI 工具效能的因素:
- 研究指出,現有程式碼庫的複雜性(平均 10 年歷史,超過 100 萬行程式碼)限制了 AI 的協助能力。
- AI 無法有效利用程式碼庫的「隱性知識或上下文」。
- 這表示目前的 AI 程式編寫工具可能不適用於對品質要求極高,或有大量隱性要求(如文件、測試覆蓋率、程式碼格式)的複雜情境。
- 未來展望:
- 研究人員對 AI 工具的未來改進持樂觀態度,例如提升可靠性、降低延遲或透過提示工程(prompt scaffolding)和微調(fine-tuning)提供更相關的輸出,有望提升開發人員的效率。
- 已有初步證據表明 Claude 3.7 能夠正確實作研究中某些程式碼庫的核心功能。
科技巨頭的策略佈局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AI 人才與技術的爭奪:
- Google 成功從 OpenAI 手中搶下 AI 程式編寫新創公司 Windsurf 的關鍵人才與技術,顯示 AI 產業的人才爭奪戰達到新高峰。
- OpenAI 曾提出 30 億美元 的收購邀約,但其專屬期滿後,Google 迅速介入,以 24 億美元 的非專屬授權費,聘用 Windsurf 的執行長瓦倫·莫漢(Varun Mohan)、共同創辦人道格拉斯·陳(Douglas Chen)以及部分研發領導人,讓他們加入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團隊。
- OpenAI 的交易據報破裂,部分原因是 Windsurf 擔心微軟(Microsoft)會取得其智慧財產權(IP),而微軟不同意此條件。
- 這次交易突顯了微軟在 OpenAI 與其重組為商業實體談判中,所擁有的控制權。
- 認知公司(Cognition)隨後收購了 Windsurf 的剩餘資產,包括其智慧財產權、產品(AI 驅動的整合開發環境),以及未被 Google 招募的員工。
- 認知公司表示,Windsurf 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已達 8,200 萬美元,且企業級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逐季翻倍。
- 認知公司此次收購承諾讓所有 Windsurf 員工都能從交易中獲得財務報酬,並免除其已完成工作的歸屬期限。
- 這次收購強化了認知公司在 AI 程式編寫領域的競爭力,使其同時具備 AI 程式編寫代理工具與 AI 驅動整合開發環境的能力。
- 其他類似的巨額人才收購案:
- Meta 在 2025 年 6 月斥資 143 億美元 投資 AI 新創公司 Scale AI,同時聘用了其執行長亞歷山大·王(Alexandr Wang)及數名頂尖員工。
- Google 在 2024 年以 27 億美元 的授權費聘用 Character AI 的共同創辦人。
- 微軟在 2024 年支付 6.5 億美元 的授權費,聘用 Inflection 的大部分員工。
- Meta AI 策略的潛在轉變:
- Meta 新成立的「超智慧實驗室」(Superintelligence Lab)正在討論其 AI 策略的重大調整,可能從過去堅持的開放原始碼模式轉向開發封閉模型。
- 新任首席 AI 長亞歷山大·王(Alexandr Wang)參與了此項初步討論。
- 多年來,Meta 一直倡導開放原始碼,認為這有助於 AI 技術加速發展並普及。
- 此舉將是 Meta 在哲學層面和技術層面的一大轉變,旨在提升公司在 AI 競賽中對抗 Google、OpenAI 和 Anthropic 等競爭對手的實力。
- 面臨的挑戰與目標:
- Meta 最近在 AI 技術上遭遇挫折,包括內部管理問題、員工流失和產品發布不佳。
-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超越人類大腦的「超智慧」AI。
- 為了新實驗室,Meta 大舉招聘頂尖研究人員,提供高達九位數薪酬,並將其整個 AI 部門更名為「Meta 超智慧實驗室」。
- 有員工預期,在 2025 年 8 月的股權歸屬期結束後,可能會有未被選入王領導團隊的 AI 人才流失。
- Anthropic Claude AI 與外部平台的整合:
- Anthropic 的 Claude 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夠直接連結並編輯 Canva 設計。
- 使用者可以透過自然語言提示,在已連結的 Canva 帳戶中完成設計任務,例如建立簡報、調整圖片大小和自動填寫預設範本。
- 此功能需同時付費訂閱 Canva 和 Claude 帳戶。
- 此項整合是 Claude 多項第三方工具與服務連結中的最新一例,無需離開聊天機器人介面即可使用,其他已整合的服務包括 Figma、Notion、Stripe 和 Prisma。
- 技術基礎與未來影響:
- 這項連結利用了 Canva 在 2025 年 6 月推出的模型上下文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伺服器,該協定是一種開放原始碼標準,被稱為 AI 應用程式的「USB-C 連接埠」。
- Claude 是第一個透過 MCP 支援 Canva 設計工作流程的 AI 助理,此舉象徵著朝向更方便使用者、AI 優先的工作流程邁出重要一步,融合了創意與生產力。
- Google 的 NotebookLM 導入策展內容:
- Google 正與作家、研究人員和出版商合作,在其 AI 筆記應用程式 NotebookLM 中推出「精選筆記本」(featured notebooks)。
- 這些精選筆記本預載研究內容,使用者可以與應用程式的 AI 工具(例如 AI 播客製作器)互動,深入學習主題。
- 首批推出的八本精選筆記本主題廣泛,包括《超齡者》(Super Agers)作者埃里克·托波爾(Eric Topol)的長壽建議、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以及來自《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內容。
- 此更新旨在讓使用者探索一系列預製筆記本,並展現了 AI 在知識管理與學習中的潛力。
- 使用方式與未來規劃:
- 精選筆記本包含原始資料文本、AI 自動摘要,並預載有關主題的筆記。
- 使用者可以向 AI 聊天機器人提問,並收聽 AI 主持人預先生成的回顧音檔(Audio Overviews),如同收聽播客。
- 自 2025 年 6 月 Google 開放使用者公開分享筆記本以來,過去四周已有超過 14 萬本公開筆記本被分享。
企業與市場動態
- 通用汽車(GM)的電動車電池策略:
- 通用汽車(GM)宣布其最新的電動車電池策略,將在 2027 年底前於田納西州春丘(Spring Hill)的工廠生產低成本的磷酸鐵鋰(LFP)電池芯。
- 該工廠由通用汽車與 LG 新能源解決方案(LG Energy Solution)的合資企業 Ultium Cells 擁有並營運。
- 此策略旨在降低電池成本,並使其電動車產品線在價格上與燃油車達到平價。
- 產品應用與技術路線圖:
- 更新版的 2026 年雪佛蘭 Bolt 電動車將使用 Ultium 的磷酸鐵鋰電池芯,並預計在 2025 年底前開始生產。
- 通用汽車在 2025 年 5 月宣布了第二種電池化學材料,稱為「富鋰錳」(LMR),聲稱其能量密度比磷酸鐵鋰高三分之一,成本卻相當。
- 首批富鋰錳電池芯將於 2027 年試產,並於 2028 年全面量產。
- 與競爭對手的對比:
- 福特(Ford)也正努力在密西根州馬歇爾(Marshall)建造磷酸鐵鋰電池廠,但其與中國寧德時代(CATL)授權智慧財產權的協議引發爭議。
- 通用汽車表示其與 LG 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芯,沒有任何智慧財產權歸中國實體所有。
- Google 整合作業系統的計畫:
- Google 的 Android 生態系統總裁薩米爾·薩馬特(Sameer Samat)證實,公司計劃將其行動作業系統 Android 與筆記型電腦使用的 Chrome 作業系統整合為單一平台。
- 這項整合是 Google 長期以來的目標,旨在加速功能開發,並改善平板裝置的使用體驗,以更好地與蘋果的 iPad 作業系統競爭。
- 整合進程與趨勢:
- 早在 2013 年就有相關報導,2015 年也曾傳出兩者合併的消息。
- 2024 年 6 月,Google 宣布 Chrome 作業系統將「在 Android 大部分堆疊上進行開發」,顯示整合過程已經開始。
- Chromebooks 已能執行許多 Android 應用程式。
- Android 在 2025 年也新增了桌面模式、可調整大小的視窗以及更好的外部顯示支援,使其更接近 Chrome 作業系統的功能。
- 弗利匹克(Freepik)圖庫的無限 AI 生成服務:
- 弗利匹克圖庫(Freepik)宣布,付費使用者(Premium+ 和 Pro 方案)現在可以無限量地生成 AI 影像和影片。
- 此舉是市場上首批完全取消限制的主要平台之一,旨在消除使用者在使用 AI 工具時面臨的「摩擦」和限制。
- 策略與展望:
- 弗利匹克圖庫執行長華金·昆卡(Joaquín Cuenca)解釋說,公司選擇吸收技術成本,以促進長期平台忠誠度,從而實現永續收入。
- 付費使用者還可享有使用 ChatGPT、Imagen 4 和 Veo 3 等模型的優先加速,並提早取得未來的 AI 功能。
- 資料掮客與隱私侵犯: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一項最新調查揭露,資料掮客正在將旅客的敏感飛行資訊販售給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和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
- 由美國主要航空公司(包括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擁有並營運的航空公司報告公司(Airlines Reporting Corporation,ARC),銷售國內航班記錄給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並阻止該局透露其資訊來源,形成政府規避第四修正案(需令狀)獲取個人資料的途徑。
- ARC 的「旅行情報計畫」(Travel Intelligence Program,TIP)彙整了超過 10 億筆記錄,涵蓋過去 39 個月和未來航班的美國及非美國公民旅行資料。
- 影響與呼籲:
-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聲稱需要這些資料來追蹤「關切對象」,但在移民執法日益收緊的背景下,這引發了對無辜旅客遭到擴大監控的擔憂。
- 運動不受政府限制是自由社會的標誌,這種資料追蹤可能導致政府基於人們的國家、宗教或政治立場進行報復。
- 電子前鋒基金會(EFF)呼籲制定「隱私優先」的立法,限制企業收集與處理資料的同意與最小化原則。
- 同時,呼籲通過《第四修正案不容出售法案》(Fourth Amendment is not for sale act),以阻止警方透過購買數據來規避司法審查。
- 大規模健康資料外洩事件:
- 醫療帳務巨頭 Episource 正在通知數百萬美國民眾,其個人與健康資訊在 2025 年初的網路攻擊中遭到竊取。
- 此次洩漏影響了超過 540 萬人,是 2025 年迄今為止最大的醫療保健資料外洩事件之一。
- 遭竊取的資訊包括姓名、地址、電子郵件、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以及病歷號碼、醫生、診斷、藥物、檢測結果、影像等受保護的健康資料。
- 公司背景與過往事件:
- Episource 隸屬於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的子公司 Optum。
- 這也是聯合健康集團近年來最新一起網路安全事件。
- 在 2024 年 2 月,聯合健康集團旗下的 Change Healthcare 曾遭受勒索軟體攻擊,導致超過 1.9 億美國民眾的資料被竊取,為美國史上最大的醫療保健資料洩漏事件。
其他科技新聞
- LIGO 偵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質量黑洞合併:
- LIGO-Virgo-KAGRA(LVK)合作組織利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 LIGO 觀測站,偵測到有史以來透過重力波觀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合併事件。
- 此事件代號為 GW231123,於 2023 年 11 月 23 日在 LVK 網路的第四次觀測期間偵測到。
- 這次強大的合併產生了一個約為太陽質量 225 倍的最終黑洞,對現有的黑洞形成模型構成了挑戰。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事件特點與未來研究:
- 合併的兩個黑洞質量分別約為太陽質量的 100 倍和 140 倍,且快速旋轉,接近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允許的極限。
- 從訊號中提取精確資訊需要使用考慮高度旋轉黑洞複雜動力學的模型。
- LVK 合作組織的科學家表示,此次觀測再次證明了重力波在揭示宇宙中黑洞基本而奇特性質方面的獨特能力。
- 研究人員將繼續精進分析並改進用於解釋此類極端事件的模型,預計需要數年才能完全解讀此複雜訊號。
- 資訊發布:
- GW231123 的校準資料將透過重力波開放科學中心(GWOSC)提供給其他研究人員分析。
- 此次發現將在 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8 日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第 24 屆廣義相對論與重力國際會議(GR24)及第 16 屆埃多阿爾多·阿馬爾迪(Edoardo Amaldi)重力波會議上發表。
資料來源
- Mon. 07/14 – Google Snatches Windsurf From OpenAI
- US defense department awards contracts to Google, Musk's xAI
- Meta’s New Superintelligence Lab Is Discussing Major A.I. Strategy Changes
- Cognition, maker of the AI coding agent Devin, acquires Windsurf
- Anthropic’s Claude chatbot can now make and edit your Canva designs
- Google’s curated AI ‘notebooks’ talk you through topics from parenting to Shakespeare
- NotebookLM adds featured notebooks from The Economist, The Atlantic, and others
- If you want to write a book, this AI book generator can help
- Top AI image generator announces unlimited usage - so get creating now
- Elon Musk’s AI bot adds a ridiculous anime companion with ‘NSFW’ mode
- Google exec: ‘We’re going to be combining ChromeOS and Android’
- LIGO Detects Most Massive Black Hole Merger to Date
- Context Rot: How Increasing Input Tokens Impacts LLM Performance
- Study finds AI tools made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ers 19 percent slower
- Data Brokers are Selling Your Flight Information to CBP and ICE
- Episource is notifying millions of people that their health data was stolen
- GM’s Final EV Battery Strategy Copies China’s Playbook: Super Cheap Cells
- AI ‘Nudify’ Websites Are Raking in Millions of Dollars
- Two guys hated using Comcast, so they built their own fiber ISP
- Microsoft will halt new Office features for Windows 10 in 2026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