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版本說明 〕1. 本詩在流傳過程中存在個別異文(如「青楓浦」或作「清楓浦」,「擣衣砧」或作「搗衣砧」等),但整體內容一致。 2. 詩題《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張若虛以此題創新,賦予其哲學深度與藝術高度。)…
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雖僅存於《全唐詩》二篇,然其《春江花月夜》藝術成就之高,意境之深,卻足以橫絕一時,為千古傳誦名篇。詩題雖沿承樂府舊題,然全詩已脫離傳統樂府歌辭俗艷之習氣,藉由「春、江、花、月、夜」五字作為構思綱領,四句一段一換韻,結構儼然;鋪展出一幅融合自然、情感與哲理的長卷,展現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之巔峰境界。 意象交織:從自然觀照人生 詩之開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壯麗景觀發端,兼具動態與靜態之美。「潮生」與「月出」互為映照,自然景象已蘊藏著宇宙律動的哲思。緊接而來的「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將空間鋪展至無邊江海,月光普照萬川,引人思索其恒常與普遍性。 自「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至「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詩人細膩描繪夜色下春江景物,將花影、月光與江水交融為一體,營造出虛實相生、清澈空靈的詩境,既具繪畫之美,又帶冥想之思。 哲思寄情:宇宙永恆與人生短暫 詩中段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起,語氣一轉,由景入情,開始對時間、人生提出追問。此二句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層哲理,映照出「人之有限」與「月之不息」的對照。隨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點明人在時光流轉中如浮木般漂泊,而自然景物卻恆常不變,生命之無奈與短促不言而喻。 詩人不以抽象說理為尚,而是透過「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等具象描寫,將離愁與孤獨寫得入骨而不露痕跡。其後「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一問一答,情思繾綣,具宋人詞意之先聲,亦見詩人於景物中寄託個人情感之深切。 情景交融:從相思至永別 詩之高潮,或可見於「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此乃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身雖兩地,月色同照,願以月光為媒,傳遞無聲的情意。緊接著「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情感遭受現實阻隔,轉而寓悲於景,表現出無可奈何的幽愁。 尾聲部分「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至「落月搖情滿江樹」,則以夢境與落月雙重意象,交織出一種黯淡而深邃的情感氛圍。月光由皎潔轉為斜斜西沉,寓意人生從希望走向告別,於是詩之收束既含哀愁,又不失一種超脫的靜美。 藝術成就:音律與結構的完美結合 從形式觀之,《春江花月夜》運用近體詩的工整格律,句式節奏緩慢而有致,音韻協調優美,極具音樂性。對仗之妙、虛實之變、色彩之層次,皆見詩人鍛字煉句之功力。 結構上,全詩由寫景入題,漸轉情思,再昇華至哲理,最後歸於落月搖情之沉思,層次分明、過渡自然。首尾呼應之巧妙,使詩如一曲流動的音樂,由清晨微光至夜幕低垂,從生命之始至歸寂之境。 歷史評價與詩歌地位 《春江花月夜》自唐以降長期湮沒,至明清始漸為詩論家所重。胡應麟稱其「孤篇橫絕」,王闓運讚之為「竟為大家」,聞一多更推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足見其後世影響之深。今人如葉嘉瑩、錢鍾書、袁行霈等皆有深入賞析,強調其藝術成就與思想深度兼備,於詩史中可與《登高》《將進酒》比肩。 張若虛之聲名,因《春江花月夜》而永垂不朽。其詩非僅為一首描寫自然風景之作,更是穿越時空的哲理長詩。在浩瀚宇宙與流轉時光之中,一輪明月,照見詩人的孤寂與深情,也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的凝望與回聲。詩雖「孤篇」,然其藝境之高、情思之深,足以冠蓋全唐矣。

以Gemini軟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