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中提到後天的「明中暗」、「暗中明」,其中,「勿以暗」、「勿以明」乃是對於是對於後天的明中之「暗」、暗中之「明」,亦即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之否定,不像《周易參同契》,是將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二者互相交換,亦即陰陽「交媾」,讓心火、腎水自然流轉,在身內循環。
Thumbnail
周易參同契對於道家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把原本在先天八卦中的離、坎二卦拿開,置於六卦圖的中央,使原本的八卦,成為六卦;依此,六個卦的陰陽消長,恰好類似於月相圖的陰晴圓缺。
Thumbnail
以太陰上加陰爻,為坤,太陰上加陽爻,為艮,少陰上加陰爻,為坎,少陰上加陽爻,為巽;以太陽上加陽爻,為乾,太陽上加陰爻,為兌,少陽上加陽爻,為離,少陽上加陰爻,為震。各從左右兩頭,向中央逼近。 如果排列成圓形圖,則乾在最頂端,依序,兌、離、震,沿逆時針左下;坤在最底端,依序,艮、坎、巽,沿逆時針右上
Thumbnail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佛性中無時間差異,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的差異被打通。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佛性充滿宇宙。證得無我之佛性時,此佛性 (無生法忍),浸滿恒河沙世界,遍佈宇宙虛空。
Thumbnail
聲聞緣覺只能降伏魔,把妄想雜念摒除,用冥想的方法沈浸在「空」的境界中。殊不知,魔者,不是真魔,而是使者;真正的降魔,是要把魔納為己用,成為佛的使者。所以,聲聞緣覺只能「入佛」,而不能「入魔」,不能把「佛、魔」打成一片,這不是真正的降魔,只能稱為「接近」涅槃,而不是究竟的涅槃。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Thumbnail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中提到後天的「明中暗」、「暗中明」,其中,「勿以暗」、「勿以明」乃是對於是對於後天的明中之「暗」、暗中之「明」,亦即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之否定,不像《周易參同契》,是將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二者互相交換,亦即陰陽「交媾」,讓心火、腎水自然流轉,在身內循環。
Thumbnail
周易參同契對於道家理論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把原本在先天八卦中的離、坎二卦拿開,置於六卦圖的中央,使原本的八卦,成為六卦;依此,六個卦的陰陽消長,恰好類似於月相圖的陰晴圓缺。
Thumbnail
以太陰上加陰爻,為坤,太陰上加陽爻,為艮,少陰上加陰爻,為坎,少陰上加陽爻,為巽;以太陽上加陽爻,為乾,太陽上加陰爻,為兌,少陽上加陽爻,為離,少陽上加陰爻,為震。各從左右兩頭,向中央逼近。 如果排列成圓形圖,則乾在最頂端,依序,兌、離、震,沿逆時針左下;坤在最底端,依序,艮、坎、巽,沿逆時針右上
Thumbnail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佛性中無時間差異,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的差異被打通。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佛性充滿宇宙。證得無我之佛性時,此佛性 (無生法忍),浸滿恒河沙世界,遍佈宇宙虛空。
Thumbnail
聲聞緣覺只能降伏魔,把妄想雜念摒除,用冥想的方法沈浸在「空」的境界中。殊不知,魔者,不是真魔,而是使者;真正的降魔,是要把魔納為己用,成為佛的使者。所以,聲聞緣覺只能「入佛」,而不能「入魔」,不能把「佛、魔」打成一片,這不是真正的降魔,只能稱為「接近」涅槃,而不是究竟的涅槃。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Thumbnail
再者,須菩提!隨處隨地,只要有人,從這部經中,僅僅聽聞一偈的四句,就能夠完全地領受 (如來的意旨),並詳細地為他人闡釋,那麼,這些地方就是名副其實的佛塔廟;更何況,須菩提!那些能夠完全地領受 (如來的意旨) ,還能夠完整地受持這一整部經,並詳細地為他人誦讀、解說、和闡釋的人呢?
Thumbnail
世尊又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如果有像恆河沙粒的數量那麽多的恆河,再把這些恆河的沙粒全部加總起來,這數量的總和,多嗎?」
Thumbnail
世尊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有沒有任何 (現象界的) 意旨,是如來從燃燈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那裡,用他的思維義解所領會到的呢?」
Thumbnail
世尊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入流者,(從真實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入流果位』的這麼一件事情嗎?」
Thumbnail
世尊又問道:「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如果,有善家子、善家女,用七種寶物填滿這個宇宙中的十億個世界,並施與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這些善家子、善家女,所得到的福德積聚 (的回報) 多嗎?」
Thumbnail
接著,世尊在尊者須菩提旁邊說道:「你認為如何呢?有沒有任何 (現象界的) 境界是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所證悟的呢?又有沒有什麼 (現象界的) 意旨是如來所傳授的呢?」
Thumbnail
說完,尊者須菩提在世尊旁邊問道:「雖然,世尊!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長時間、五百年後、正確的教法崩壞時、教法崩壞後的轉變時,聽聞這有形文字的經典的教導,能夠生起真實的心念,(並證悟佛性的內涵呢)?」
Thumbnail
世尊繼續說:「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可以用看到了如來 (表面上) 的美好相貌具足,來說看到了如來嗎?」
Thumbnail
雖然,再者,須菩提!菩薩的布施,不應該保有任何事物,也不應該佇足停留在任何地方。
Thumbnail
世尊接著說道:「須菩提!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
Thumbnail
再者,須菩提!隨處隨地,只要有人,從這部經中,僅僅聽聞一偈的四句,就能夠完全地領受 (如來的意旨),並詳細地為他人闡釋,那麼,這些地方就是名副其實的佛塔廟;更何況,須菩提!那些能夠完全地領受 (如來的意旨) ,還能夠完整地受持這一整部經,並詳細地為他人誦讀、解說、和闡釋的人呢?
Thumbnail
世尊又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如果有像恆河沙粒的數量那麽多的恆河,再把這些恆河的沙粒全部加總起來,這數量的總和,多嗎?」
Thumbnail
世尊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有沒有任何 (現象界的) 意旨,是如來從燃燈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那裡,用他的思維義解所領會到的呢?」
Thumbnail
世尊問:「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入流者,(從真實的佛性觀點看來),有『我得到了入流果位』的這麼一件事情嗎?」
Thumbnail
世尊又問道:「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如果,有善家子、善家女,用七種寶物填滿這個宇宙中的十億個世界,並施與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這些善家子、善家女,所得到的福德積聚 (的回報) 多嗎?」
Thumbnail
接著,世尊在尊者須菩提旁邊說道:「你認為如何呢?有沒有任何 (現象界的) 境界是如來、無垢者、正遍知者所證悟的呢?又有沒有什麼 (現象界的) 意旨是如來所傳授的呢?」
Thumbnail
說完,尊者須菩提在世尊旁邊問道:「雖然,世尊!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長時間、五百年後、正確的教法崩壞時、教法崩壞後的轉變時,聽聞這有形文字的經典的教導,能夠生起真實的心念,(並證悟佛性的內涵呢)?」
Thumbnail
世尊繼續說:「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可以用看到了如來 (表面上) 的美好相貌具足,來說看到了如來嗎?」
Thumbnail
雖然,再者,須菩提!菩薩的布施,不應該保有任何事物,也不應該佇足停留在任何地方。
Thumbnail
世尊接著說道:「須菩提!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此中地分,此法本,乃至四句等偈,為他等說若、分別若、廣說若,彼地分,支帝有,天、人、阿脩羅世;何復言,善實!若此法本持當、讀當、誦當、他等及分別廣說當,最勝,彼,希有具足當有!此中,善實!地分,教師遊行、別異尊重處,相似共梵行。」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所有恆伽大河沙,彼所有,如是恆伽大河有,彼中若沙,雖然,彼多沙有?」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有一法,若如來,燈作如來、應、正遍知受取?」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雖然,流入如是念:『我流入果得到。』?」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若有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滿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彼何意念?善實!雖然,彼善家子若、善家女若,彼緣,多福聚生?」
Thumbnail
復次,世尊命者善實邊如是言: 「彼何意念?善實!有如來、應、正遍知、無上正遍知證覺?有復法如來說?」
Thumbnail
如是語已,命者善實世尊邊如是言:「雖然,世尊!頗有眾生當有,未來世、後時、後長時、後分五百、正法破壞時中、轉時中,若此中,如是色類經中說中,實想發生當有?」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不,菩薩摩訶薩,事住施與應,無所住施與應。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此中地分,此法本,乃至四句等偈,為他等說若、分別若、廣說若,彼地分,支帝有,天、人、阿脩羅世;何復言,善實!若此法本持當、讀當、誦當、他等及分別廣說當,最勝,彼,希有具足當有!此中,善實!地分,教師遊行、別異尊重處,相似共梵行。」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所有恆伽大河沙,彼所有,如是恆伽大河有,彼中若沙,雖然,彼多沙有?」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有一法,若如來,燈作如來、應、正遍知受取?」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雖然,流入如是念:『我流入果得到。』?」
Thumbnail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實!若有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滿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彼何意念?善實!雖然,彼善家子若、善家女若,彼緣,多福聚生?」
Thumbnail
復次,世尊命者善實邊如是言: 「彼何意念?善實!有如來、應、正遍知、無上正遍知證覺?有復法如來說?」
Thumbnail
如是語已,命者善實世尊邊如是言:「雖然,世尊!頗有眾生當有,未來世、後時、後長時、後分五百、正法破壞時中、轉時中,若此中,如是色類經中說中,實想發生當有?」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不,菩薩摩訶薩,事住施與應,無所住施與應。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Thumbnail
大富黃金鋪滿園,大貧遍地無錐立, 其中樹梢春綠意,嗅出戰勝真消息。
Thumbnail
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開頭。 當佛陀從舍衛大城乞食回來,吃完飯,收拾起他的缽和外衣,洗好雙足,坐定之後: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金剛經有「於法不說斷滅相」(鳩譯,第二十七分) 之句,那麼,什麼是「斷滅相」呢?
Thumbnail
《蛇喻經》(Alagaddūpamasuttaṃ,巴利藏,中部經典,第二二蛇喻經) 被一些人當作是金剛經的淵源;相同的文本,但是是梵文、已被翻譯成中文者,見於《中阿含,第二〇〇阿梨吒經》。
Thumbnail
一個人死後,將依據他這一生所累積的善惡業的業力、和所修為的行力的深淺,決定投生於六道中的哪一道,這稱為「六道輪迴」。
Thumbnail
「得」,就一個人的可支配範圍而言,指的是某物從「沒有」到「有」的變化過程。
Thumbnai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個金剛經名句,之所以流傳甚廣,除鳩摩羅什的翻譯本身文字優美以外,與《六祖壇經》的推波助瀾亦不無關係。
Thumbnail
「住」這個字在金剛經的意義,應就文言文來理解。 在白話文,「住」是「居住」、「住宿」之意。 在文言文,「行、住、坐、臥」乃指日常的四種舉措。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大富黃金鋪滿園,大貧遍地無錐立, 其中樹梢春綠意,嗅出戰勝真消息。
Thumbnail
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開頭。 當佛陀從舍衛大城乞食回來,吃完飯,收拾起他的缽和外衣,洗好雙足,坐定之後: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金剛經有「於法不說斷滅相」(鳩譯,第二十七分) 之句,那麼,什麼是「斷滅相」呢?
Thumbnail
《蛇喻經》(Alagaddūpamasuttaṃ,巴利藏,中部經典,第二二蛇喻經) 被一些人當作是金剛經的淵源;相同的文本,但是是梵文、已被翻譯成中文者,見於《中阿含,第二〇〇阿梨吒經》。
Thumbnail
一個人死後,將依據他這一生所累積的善惡業的業力、和所修為的行力的深淺,決定投生於六道中的哪一道,這稱為「六道輪迴」。
Thumbnail
「得」,就一個人的可支配範圍而言,指的是某物從「沒有」到「有」的變化過程。
Thumbnai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個金剛經名句,之所以流傳甚廣,除鳩摩羅什的翻譯本身文字優美以外,與《六祖壇經》的推波助瀾亦不無關係。
Thumbnail
「住」這個字在金剛經的意義,應就文言文來理解。 在白話文,「住」是「居住」、「住宿」之意。 在文言文,「行、住、坐、臥」乃指日常的四種舉措。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若復,時,善實!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世界七寶、滿中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
Thumbnail
「彼何所因?若此有,善實!如是說:『我見,如來說,眾生見、壽見、人見,如來說。』雖然,彼,善實!正說語?」
Thumbnail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彼如是色類、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數,譬如最小聚。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Thumbnail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寶、滿作已,施與;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無上正遍知證覺?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雖然,如來如是念:『我眾生度脫』?
Thumbnail
「若復,善實!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彼所有聚七寶,普散如來、應、等正遍知,施與;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說名無上正遍知者。
Thumbnail
「若復,時,善實!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世界七寶、滿中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
Thumbnail
「彼何所因?若此有,善實!如是說:『我見,如來說,眾生見、壽見、人見,如來說。』雖然,彼,善實!正說語?」
Thumbnail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彼如是色類、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數,譬如最小聚。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Thumbnail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寶、滿作已,施與;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無上正遍知證覺?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
Thumbnail
「彼何意念?善實!雖然,如來如是念:『我眾生度脫』?
Thumbnail
「若復,善實!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彼所有聚七寶,普散如來、應、等正遍知,施與;
Thumbnail
「雖然,復次,時,善實!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說名無上正遍知者。
Thumbnail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Thumbnail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Thumbnail
隋代法經等撰《眾經目錄》、云: 「《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
Thumbnail
有明一代,「大慧宗杲 (妙喜) 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之說,炎炎然盛傳。 此說、不知起自何人;傳者,未能見而思、思而察,乍見合於己意者,便婪婪然遽記寫而廣傳之。
Thumbnail
《太乙金華宗旨》,全名《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先收於邵志琳編、六十四卷《呂祖全書》卷第四十九,後、蔣豫蒲 (元庭) 收入其編《道藏輯要》中。
Thumbnail
* 高峰原妙 (1238~1295),號高峰;南宋 (1127~1279) 末、元 (1271~1368) 初時僧。
Thumbnail
[鳩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Thumbnail
道場法全 (1114~1169),號無庵,北宋 (960~1127)、南宋 (1127~1279) 交際時僧;嗣育王端裕。
Thumbnail
雪巖祖欽 (1216~1287),號雪巖;南宋 (1127~1279) 末、元 (1271~1368) 初時僧。 雪巖祖欽嗣無準師範,無準師範嗣破庵祖先,破庵祖先嗣密庵咸傑,密庵咸傑嗣應庵曇華,應庵曇華嗣虎丘紹隆,虎丘紹隆嗣圓悟克勤;
Thumbnail
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疎。在向塵而遂失。 家山漸遠。岐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
Thumbnail
臨濟義玄 (?~867),禪宗臨濟宗之開山祖,嗣黃檗希運。 唐、安史亂 (755~763) 後,代宗封河北安史降將、為節度使;成德、魏博、燕薊 (盧龍) 三藩鎮,並稱河朔三鎮。
Thumbnail
大般若經第六會,即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玄奘譯成八卷、一十七品。
Thumbnail
隋代法經等撰《眾經目錄》、云: 「《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
Thumbnail
有明一代,「大慧宗杲 (妙喜) 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之說,炎炎然盛傳。 此說、不知起自何人;傳者,未能見而思、思而察,乍見合於己意者,便婪婪然遽記寫而廣傳之。
Thumbnail
《太乙金華宗旨》,全名《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先收於邵志琳編、六十四卷《呂祖全書》卷第四十九,後、蔣豫蒲 (元庭) 收入其編《道藏輯要》中。
Thumbnail
* 高峰原妙 (1238~1295),號高峰;南宋 (1127~1279) 末、元 (1271~1368) 初時僧。
Thumbnail
[鳩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Thumbnail
道場法全 (1114~1169),號無庵,北宋 (960~1127)、南宋 (1127~1279) 交際時僧;嗣育王端裕。
Thumbnail
雪巖祖欽 (1216~1287),號雪巖;南宋 (1127~1279) 末、元 (1271~1368) 初時僧。 雪巖祖欽嗣無準師範,無準師範嗣破庵祖先,破庵祖先嗣密庵咸傑,密庵咸傑嗣應庵曇華,應庵曇華嗣虎丘紹隆,虎丘紹隆嗣圓悟克勤;
Thumbnail
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疎。在向塵而遂失。 家山漸遠。岐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
Thumbnail
臨濟義玄 (?~867),禪宗臨濟宗之開山祖,嗣黃檗希運。 唐、安史亂 (755~763) 後,代宗封河北安史降將、為節度使;成德、魏博、燕薊 (盧龍) 三藩鎮,並稱河朔三鎮。
Thumbnail
大般若經第六會,即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玄奘譯成八卷、一十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