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連結
佛號梵唄 :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觸受生樂的法喜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一生成佛的大乘世界
佛號梵唄 :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觸受生樂的法喜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一生成佛的大乘世界
Top 5
1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2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
3
頂禮過去七佛
4
九品蓮花圖說 : 上品往生
5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1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2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
3
頂禮過去七佛
4
九品蓮花圖說 : 上品往生
5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淨土五經一論
往生論講記 ‧ 第一篇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2025/07/03
1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三) 拜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二) 拜文殊師利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一) 拜彌勒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 拜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九) 拜寂靜婆羅門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2
查看更多
往生論講記 ‧ 第一篇
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篇文章留給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淨宗三經一論,論就是這一篇。宗旨就是願生。
2025/07/03
1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三) 拜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二) 拜文殊師利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一) 拜彌勒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 拜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九) 拜寂靜婆羅門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2
查看更多
夏蓮居老居士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黃檗傳心法要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爾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秖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2025/03/07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八) ‧ 黃念祖
欣厭之心要切,欣慕極樂世界,厭離娑婆世界。對於娑婆世界的種種,進一退九,退緣這麼多,願意早點離開,但不是永遠捨棄它,往生之後,還可以再回來度眾生。所以,不是在極樂世界不回來了,要趕緊回來,見了佛之後,馬上回到這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
2025/02/12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七) ‧ 黃念祖
觀音就是極樂世界補佛位的,彌勒就是這個世界補佛位的,當來彌勒成佛,所以,有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彌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賢;文殊大智,普賢大願。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補處,將來他補佛位。彌勒菩薩是咱們這世界補佛位的。這麼幾位,都在極樂聚會,以證明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無二,沒有分別。
2025/02/11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六) ‧ 黃念祖
諸佛的法界,徧攝徧融。咱們本師的法界、阿彌陀佛的法界,如電燈光,這燈那燈都打開,這些燈所放的光,你攝我,我融你。佛剎也如此。所以,彌陀全體是毘盧遮那。極樂世界,一切不離開華藏。隨眾生心,而各各所見不同,千差萬別,而佛本來恒常不動。
2025/02/10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五) ‧ 黃念祖
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裏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的道理。「能于一佛念念相續」,能於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
2025/02/09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四) ‧ 黃念祖
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報身、化身。用這變化身來救度眾生。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放棄不捨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
2025/02/07
查看更多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黃檗傳心法要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爾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秖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2025/03/07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八) ‧ 黃念祖
欣厭之心要切,欣慕極樂世界,厭離娑婆世界。對於娑婆世界的種種,進一退九,退緣這麼多,願意早點離開,但不是永遠捨棄它,往生之後,還可以再回來度眾生。所以,不是在極樂世界不回來了,要趕緊回來,見了佛之後,馬上回到這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
2025/02/12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七) ‧ 黃念祖
觀音就是極樂世界補佛位的,彌勒就是這個世界補佛位的,當來彌勒成佛,所以,有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彌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賢;文殊大智,普賢大願。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補處,將來他補佛位。彌勒菩薩是咱們這世界補佛位的。這麼幾位,都在極樂聚會,以證明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無二,沒有分別。
2025/02/11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六) ‧ 黃念祖
諸佛的法界,徧攝徧融。咱們本師的法界、阿彌陀佛的法界,如電燈光,這燈那燈都打開,這些燈所放的光,你攝我,我融你。佛剎也如此。所以,彌陀全體是毘盧遮那。極樂世界,一切不離開華藏。隨眾生心,而各各所見不同,千差萬別,而佛本來恒常不動。
2025/02/10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五) ‧ 黃念祖
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裏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的道理。「能于一佛念念相續」,能於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三世諸佛。
2025/02/09
1
華嚴念佛三昧論 講記 (四) ‧ 黃念祖
佛有無量無邊功德,出生諸佛的報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從佛的法身出現報身、化身。用這變化身來救度眾生。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放棄不捨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
2025/02/07
查看更多
九品蓮花圖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三) 拜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二) 拜文殊師利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一) 拜彌勒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 拜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九) 拜寂靜婆羅門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2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八) 拜無勝軍長者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1
查看更多
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6/05
淨業三福.(二) 二乘福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2025/06/04
3
淨業三福.(一) 人天福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9
1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5/05/27
3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三) 拜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二) 拜文殊師利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21
1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一) 拜彌勒菩薩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五十) 拜參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9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九) 拜寂靜婆羅門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2
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四十八) 拜無勝軍長者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2025/04/18
1
查看更多
安樂集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四) 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2024/10/04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三) 發願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2024/10/03
1
《安樂集》第十二大門
同歸向淨國,皆共成佛道。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7
《安樂集》第十一大門
命欲終時,佛自來迎。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6
《安樂集》第十大門
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5
4
《安樂集》第九大門
彌陀淨國,水鳥樹林,常吐法音。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2022/06/05
2
《安樂集》第八大門
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2022/06/04
2
《安樂集》第七大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3
2
《安樂集》第六大門
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3
查看更多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四) 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2024/10/04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三) 發願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2024/10/03
1
《安樂集》第十二大門
同歸向淨國,皆共成佛道。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7
《安樂集》第十一大門
命欲終時,佛自來迎。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6
《安樂集》第十大門
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5
4
《安樂集》第九大門
彌陀淨國,水鳥樹林,常吐法音。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2022/06/05
2
《安樂集》第八大門
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2022/06/04
2
《安樂集》第七大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3
2
《安樂集》第六大門
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2022/06/03
查看更多
善導大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2025/01/10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自‧信他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2024/09/26
【往生淨土要訣】信‧願‧持名 (一) 明宗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2024/09/25
1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念佛有四:(一)實相念(二)觀想念(三)觀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為簡易精深,直截了當,契理契機,萬修萬去。故持名一法稱為徑中之徑。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2024/09/03
1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2023/03/05
3
般舟贊 ‧ 後序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2022/06/29
4
般舟贊 ‧ 正讚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2022/06/29
2
般舟贊 ‧ 前序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2022/06/28
3
往生禮贊 ‧ 後序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2022/06/24
4
查看更多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2025/01/10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自‧信他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2024/09/26
【往生淨土要訣】信‧願‧持名 (一) 明宗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2024/09/25
1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念佛有四:(一)實相念(二)觀想念(三)觀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為簡易精深,直截了當,契理契機,萬修萬去。故持名一法稱為徑中之徑。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2024/09/03
1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
2023/03/05
3
般舟贊 ‧ 後序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2022/06/29
4
般舟贊 ‧ 正讚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2022/06/29
2
般舟贊 ‧ 前序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2022/06/28
3
往生禮贊 ‧ 後序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2022/06/24
4
查看更多
永明延壽大師
萬善同歸集 卷六 ‧ 永明延壽大師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2024/11/20
萬善同歸集 卷五 ‧ 永明延壽大師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2024/11/18
萬善同歸集 卷四 ‧ 永明延壽大師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2024/11/16
1
萬善同歸集 卷三 ‧ 永明延壽大師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2024/11/13
1
萬善同歸集 卷二 ‧ 永明延壽大師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2024/11/09
2
萬善同歸集 卷一 ‧ 永明延壽大師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2024/11/06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警世 ‧ 永明延壽大師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 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
2023/02/22
3
定慧相資歌 ‧ 永明延壽大師
祖教宗中有二門。十度萬行稱為尊。 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 唯一法。似雙分。 法性寂然體真止。寂而常照妙觀存。 定為父。慧為母。能孕千聖之門戶。 增長根力養聖胎。念念出生成佛祖。
2023/02/15
3
唯心訣 ‧ 永明延壽大師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歌詠。往哲詮量。非不洞明。為物故耳。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 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
2023/02/14
3
查看更多
萬善同歸集 卷六 ‧ 永明延壽大師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2024/11/20
萬善同歸集 卷五 ‧ 永明延壽大師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2024/11/18
萬善同歸集 卷四 ‧ 永明延壽大師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2024/11/16
1
萬善同歸集 卷三 ‧ 永明延壽大師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2024/11/13
1
萬善同歸集 卷二 ‧ 永明延壽大師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2024/11/09
2
萬善同歸集 卷一 ‧ 永明延壽大師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2024/11/06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警世 ‧ 永明延壽大師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沈之類。於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於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 設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如石火風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
2023/02/22
3
定慧相資歌 ‧ 永明延壽大師
祖教宗中有二門。十度萬行稱為尊。 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 唯一法。似雙分。 法性寂然體真止。寂而常照妙觀存。 定為父。慧為母。能孕千聖之門戶。 增長根力養聖胎。念念出生成佛祖。
2023/02/15
3
唯心訣 ‧ 永明延壽大師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歌詠。往哲詮量。非不洞明。為物故耳。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 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淨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
2023/02/14
3
查看更多
蓮池大師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2024/09/23
普勸念佛文 ‧ 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大師曰: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可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2023/08/28
3
阿彌陀經疏鈔 (三) . 流通分
結釋呪意 ~ 蓮池大師 述「正法滅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 廣度羣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 華嚴論云
2023/03/28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4)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2023/03/25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3)
《阿彌陀經疏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 蓮池大師
2023/03/24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2)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2023/03/23
3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1)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2023/03/21
3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初序分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2023/03/20
4
阿彌陀經疏鈔 (一) 通序大意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2023/03/16
3
查看更多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2024/09/23
普勸念佛文 ‧ 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大師曰: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可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2023/08/28
3
阿彌陀經疏鈔 (三) . 流通分
結釋呪意 ~ 蓮池大師 述「正法滅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 廣度羣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 華嚴論云
2023/03/28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4)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2023/03/25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3)
《阿彌陀經疏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 蓮池大師
2023/03/24
2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2)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2023/03/23
3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1)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2023/03/21
3
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初序分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2023/03/20
4
阿彌陀經疏鈔 (一) 通序大意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2023/03/16
3
查看更多
蕅益大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2025/01/10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六) 往生記實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2024/10/10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五) 妙果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2024/10/09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四) 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2024/10/04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三) 發願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2024/10/03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事‧信理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事與理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相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
2024/10/0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因‧信果
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2024/09/28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自‧信他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2024/09/26
【往生淨土要訣】信‧願‧持名 (一) 明宗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2024/09/25
1
查看更多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2025/01/10
1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六) 往生記實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2024/10/10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五) 妙果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2024/10/09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四) 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2024/10/04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三) 發願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2024/10/03
1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事‧信理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事與理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相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
2024/10/0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因‧信果
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2024/09/28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二) 生信 : 信自‧信他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2024/09/26
【往生淨土要訣】信‧願‧持名 (一) 明宗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2024/09/25
1
查看更多
憨山大師
淨宗法要 ‧ 憨山大師
「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 憨山大師 《淨宗法要》一書,原出於憨山大師全集,憨山大師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壞,與六祖慧能大師肉身同在廣東南華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淨宗法要,乃清道光趙鉞居士自全集中所選錄出,內容精簡,開示習禪修淨學人,句句踏實真切。
2023/05/11
4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 憨山大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金剛決疑》 明曹溪沙門 憨山釋德清 撰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與不信耳。
2023/05/10
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 憨山大師
「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憨山大師 【自序】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
2023/05/03
5
淨土十六妙觀頌 ‧ 憨山大師
「金剛池底金沙布,念念心開七寶蓮。」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五經中之一。修淨土法門,有持名念佛及觀想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觀想為主,故稱十六觀經。 佛因韋提希夫人遭受惡子之難,至心懇禱佛陀。佛陀乃說此十六觀經,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說淨業三福
2023/03/15
4
費閒歌 ‧ 憨山大師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
2023/03/11
4
醒世歌 ‧ 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 ,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 招愆多為狠心腸。
2023/03/09
3
示修淨土六首 ‧ 憨山大師
眾緣消盡絕疎親。老眼何容著點塵。 莫使六時蓮漏斷。華中已有未來身。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 要得蓮華為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見聞知覺盡常光。心地蓮華暗吐香。 若使六根無染著。自然觸目是西方。 眉閒一道白毫光。諸佛眾生總覆藏。
2023/03/08
2
淨宗法要 ‧ 憨山大師
「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 憨山大師 《淨宗法要》一書,原出於憨山大師全集,憨山大師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壞,與六祖慧能大師肉身同在廣東南華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淨宗法要,乃清道光趙鉞居士自全集中所選錄出,內容精簡,開示習禪修淨學人,句句踏實真切。
2023/05/11
4
金剛決疑 ‧ 憨山大師
「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 憨山大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金剛決疑》 明曹溪沙門 憨山釋德清 撰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與不信耳。
2023/05/10
5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 憨山大師
「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憨山大師 【自序】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
2023/05/03
5
淨土十六妙觀頌 ‧ 憨山大師
「金剛池底金沙布,念念心開七寶蓮。」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五經中之一。修淨土法門,有持名念佛及觀想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觀想為主,故稱十六觀經。 佛因韋提希夫人遭受惡子之難,至心懇禱佛陀。佛陀乃說此十六觀經,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說淨業三福
2023/03/15
4
費閒歌 ‧ 憨山大師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
2023/03/11
4
醒世歌 ‧ 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 ,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 招愆多為狠心腸。
2023/03/09
3
示修淨土六首 ‧ 憨山大師
眾緣消盡絕疎親。老眼何容著點塵。 莫使六時蓮漏斷。華中已有未來身。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 要得蓮華為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見聞知覺盡常光。心地蓮華暗吐香。 若使六根無染著。自然觸目是西方。 眉閒一道白毫光。諸佛眾生總覆藏。
2023/03/08
2
截流大師
淨土警語 ‧ 截流大師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2023/12/26
2
觀佛毫相法 ‧ 截流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生西方者。當觀一丈六像在池水上。身相眾多不可徧觀。須從一相好入。謂專觀白毫一相。待觀成熟。餘相自然顯現。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中則虗通彷彿如瑠璃筒。在兩眉中間。表中道也。右旋宛轉。白如珂雪。瑩淨明徹。顯暎金軀。依此想時令心堅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靜。葢明則不昏。靜則不散。
2023/12/25
2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截流大師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
2023/12/24
3
九品略辯 ‧ 截流大師
淨土一門。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九品略辯~淨土一門雖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而見佛久近。聞法大小。證果授記遲速。不啻天淵懸絕。大本經略分三輩。不及觀經九品為詳。總而論之。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析而計之。
2023/12/23
2
料柬法門 ‧ 截流大師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2023/12/22
3
申勸 ‧ 截流大師
淨土警語之申勸。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神力。興無緣慈。擴同體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諸惡趣中。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菩薩。誓空地獄。如地藏王菩薩。拔一切眾生苦因苦果。與一切眾生世出世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慈父。到究竟安隱處。
2023/12/22
2
勸發真信文 ‧ 截流大師
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截流大師。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
2023/12/20
3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 截流大師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2023/12/20
1
淨土警語 ‧ 截流大師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2023/12/26
2
觀佛毫相法 ‧ 截流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生西方者。當觀一丈六像在池水上。身相眾多不可徧觀。須從一相好入。謂專觀白毫一相。待觀成熟。餘相自然顯現。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中則虗通彷彿如瑠璃筒。在兩眉中間。表中道也。右旋宛轉。白如珂雪。瑩淨明徹。顯暎金軀。依此想時令心堅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靜。葢明則不昏。靜則不散。
2023/12/25
2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截流大師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
2023/12/24
3
九品略辯 ‧ 截流大師
淨土一門。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九品略辯~淨土一門雖廣攝諸根。咸登不退。而見佛久近。聞法大小。證果授記遲速。不啻天淵懸絕。大本經略分三輩。不及觀經九品為詳。總而論之。上品以解悟為本。中品以戒善為本。下品純惡無善。惟臨終遇善友。一念信心。滅罪往生。析而計之。
2023/12/23
2
料柬法門 ‧ 截流大師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2023/12/22
3
申勸 ‧ 截流大師
淨土警語之申勸。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神力。興無緣慈。擴同體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諸惡趣中。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菩薩。誓空地獄。如地藏王菩薩。拔一切眾生苦因苦果。與一切眾生世出世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慈父。到究竟安隱處。
2023/12/22
2
勸發真信文 ‧ 截流大師
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截流大師。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
2023/12/20
3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 截流大師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2023/12/20
1
省庵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三) 流通分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2024/06/15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次依徵釋 十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4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歎德明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3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發心去取須明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2024/06/12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修行心願為本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2024/06/11
4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 前言 ‧ 十門解釋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0
7
勸修淨土詩 ‧ 省庵大師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原夫淨土一門。理極頓圓。事誠簡易。在因強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淺之則夫婦與知。深之則聖賢莫測。三根普被。萬類均收。撈漉苦海之魚。信為巨網。挽回末法之症。的是奇方。離斯捷徑。出生死以奚從。捨此法門。脫輪囘而何日。
2023/12/19
3
勸發菩提心文 ‧ 省庵大師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2023/12/16
4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十念一念,亦能見佛。縱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西方發願文》為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為其復作註文,謂其文可分為六章:自發菩提心為始,而後懺悔三障、立四宏誓以此立願求生淨土。
2023/03/01
6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三) 流通分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2024/06/15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次依徵釋 十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4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歎德明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3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發心去取須明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2024/06/12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修行心願為本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2024/06/11
4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 前言 ‧ 十門解釋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0
7
勸修淨土詩 ‧ 省庵大師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原夫淨土一門。理極頓圓。事誠簡易。在因強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淺之則夫婦與知。深之則聖賢莫測。三根普被。萬類均收。撈漉苦海之魚。信為巨網。挽回末法之症。的是奇方。離斯捷徑。出生死以奚從。捨此法門。脫輪囘而何日。
2023/12/19
3
勸發菩提心文 ‧ 省庵大師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2023/12/16
4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十念一念,亦能見佛。縱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西方發願文》為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為其復作註文,謂其文可分為六章:自發菩提心為始,而後懺悔三障、立四宏誓以此立願求生淨土。
2023/03/01
6
徹悟大師
念佛伽陀弁言 ‧ 倓虛法師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2024/06/21
2
示眾 ‧ 徹悟大師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2024/01/20
2
雜著 ‧ 徹悟大師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2024/01/16
2
念佛偈 ‧ 徹悟大師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2024/01/05
3
念佛伽陀 ‧ 徹悟大師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
2024/01/04
1
生死事大 ‧ 徹悟大師
生死事大~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
2024/01/03
3
念佛伽陀弁言 ‧ 倓虛法師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2024/06/21
2
示眾 ‧ 徹悟大師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2024/01/20
2
雜著 ‧ 徹悟大師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2024/01/16
2
念佛偈 ‧ 徹悟大師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2024/01/05
3
念佛伽陀 ‧ 徹悟大師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念佛伽陀 :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
2024/01/04
1
生死事大 ‧ 徹悟大師
生死事大~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
2024/01/03
3
印光大師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六) 往生記實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2024/10/10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五) 妙果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2024/10/09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2024/09/23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九) 諭在家善信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2024/09/21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八) 釋普通疑惑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2024/09/19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七) 分禪淨界限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2024/09/18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六) 勸注重因果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2024/09/13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五) 勉居心誠敬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2024/09/12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四) 論生死事大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2024/09/11
1
查看更多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2024/10/11
2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六) 往生記實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2024/10/10
【往生淨土要訣】信 ‧ 願 ‧ 持名 (五) 妙果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2024/10/09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2024/09/23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九) 諭在家善信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2024/09/21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八) 釋普通疑惑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2024/09/19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七) 分禪淨界限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2024/09/18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六) 勸注重因果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2024/09/13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五) 勉居心誠敬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2024/09/12
1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四) 論生死事大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2024/09/11
1
查看更多
倓虛法師
念佛伽陀弁言 ‧ 倓虛法師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2024/06/21
2
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簡介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2024/06/20
5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二)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2024/06/19
5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一)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2024/06/16
6
念佛論 ‧ 倓虛大師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2024/06/16
3
念佛伽陀弁言 ‧ 倓虛法師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2024/06/21
2
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簡介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2024/06/20
5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二)
「一切修行法門,最方便丶最簡單丶最容易的,就是念佛法門。」 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2024/06/19
5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一)
以下是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間的兩篇開示: 他先介紹佛法綱要,其次即談到淨土宗。因為老法師親眼看到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因此他對念佛法門深信不疑,勸導大家下定決心,念佛求往生淨土。願大家真能一切放下,明白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
2024/06/16
6
念佛論 ‧ 倓虛大師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2024/06/16
3
圓瑛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三) 流通分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2024/06/15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次依徵釋 十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4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歎德明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3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發心去取須明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2024/06/12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修行心願為本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2024/06/11
4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 前言 ‧ 十門解釋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0
7
勸修念佛法門 (十二) ‧ 圓瑛法師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2023/07/28
1
勸修念佛法門 (十一) ‧ 圓瑛法師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2023/07/25
勸修念佛法門 (十) ‧ 圓瑛法師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2023/07/20
2
勸修念佛法門 (九) ‧ 圓瑛法師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2023/07/19
2
查看更多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三) 流通分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2024/06/15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次依徵釋 十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4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二) 正宗分 ‧ 歎德明緣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3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發心去取須明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2024/06/12
5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修行心願為本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2024/06/11
4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 前言 ‧ 十門解釋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2024/06/10
7
勸修念佛法門 (十二) ‧ 圓瑛法師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2023/07/28
1
勸修念佛法門 (十一) ‧ 圓瑛法師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2023/07/25
勸修念佛法門 (十) ‧ 圓瑛法師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2023/07/20
2
勸修念佛法門 (九) ‧ 圓瑛法師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2023/07/19
2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