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在股市投資上,常會看到有人推薦應該要ALL IN股市,也看到更多人建議應該要定期定額,因為一但在股市高點ALL IN所有資金,不幸碰上大跌後,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回本。 到底投資股市應該要把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ALL IN,還是應該要設定好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以取得平均成本呢?我的答案是
Thumbnail
我們在談到長期投資的時候,會提到預先準備一筆6個月以上的生活備用金,剩下的資金才能全部投入投資部位。保留生活備用金的目的是當突然失業或有其他意外急用的時候,可以先支應3至6個月的生活無虞,不需要動用到長期投資的部位。 也聽過有人說,盡量不要保留現金,連生活備用金也不要,所有閒置資金都應該要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文章內容我簡短節錄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
Thumbnail
這兩週美國公債跌跌不休,許多傳言扶搖塵上,譬如是中國與日本在大賣美國公債,或是有有人槓桿操作美債爆倉了,也有人怕美國會倒債,積極的出脫手上的美債。 據美國證券產業暨金融市場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止,美財政部債券發行總額達到26.7兆美元,較2023年暴增28.5%,2025年初
Thumbnail
我想近幾年不時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公債已經沒有避險效果了,股債配置已經失效,債券不值得持有等等。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看第一張圖表,這是近5年內的長(藍)、中(黃)、短(淺藍)債價格走勢,這5年來的報酬率幾乎都是負的,而且到期日越久的,波動越大,跌的越多。 近5年才開始買債券的人,尤
Thumbnail
今天無意間在暗黑真相網看到一篇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暗黑真相網的內容主要在說一些表面上看到令人羨慕的現象,其實其背後真正暗黑的真相是甚麼。關於那篇提到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我認為有些需要釐清的部分,所以特別寫下這篇。 引用文章部分內容如下: 「從2008年9月起算至今的16年,不僅是台股
Thumbnail
有些人對於長期投資與定期定額的想法有點混淆,我們說長期投資30年,若年化報酬率是7.2%,則每十年資產可以翻一倍,30年可以將資產翻8倍。投入一筆10萬元的本金,可期待30年後變成80萬元。 有人會將定期定額的本金與報酬率搞混,假設每個月投入1萬元到理想年化報酬率7.2%的金融商品,連續投
Thumbnail
如果你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並從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那麼其實你不需要急著提早離開職場。退休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還有一種選擇叫做「半退休」。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尤其到了週一,常感到焦慮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也被戲稱為「藍色星期一」。即使你的工作與
Thumbnail
之前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個『存金融股非常低能』的影片,裡面有幾句話,個人不太能認同,一個是銀行的負債是93%,你怎麼會覺得這種公司很穩(它的產業性質本來就是那樣)? 另一個因為它不會倒,所以金融業從業人員不會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這個就讓身邊的金融從業人員不開心了,他們相信他們的工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Thumbnail
在股市投資上,常會看到有人推薦應該要ALL IN股市,也看到更多人建議應該要定期定額,因為一但在股市高點ALL IN所有資金,不幸碰上大跌後,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回本。 到底投資股市應該要把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ALL IN,還是應該要設定好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以取得平均成本呢?我的答案是
Thumbnail
我們在談到長期投資的時候,會提到預先準備一筆6個月以上的生活備用金,剩下的資金才能全部投入投資部位。保留生活備用金的目的是當突然失業或有其他意外急用的時候,可以先支應3至6個月的生活無虞,不需要動用到長期投資的部位。 也聽過有人說,盡量不要保留現金,連生活備用金也不要,所有閒置資金都應該要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文章內容我簡短節錄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某種投資方法,但到實際下場後才會發現什麼叫「知易行難」,其實自己懂得太少了。例如你之前學習了某種投資方法,透過下場實操確實賺到錢,那你心中便很容易產生一些想法,認為這個方法太好用了,只要不斷重複,
Thumbnail
這兩週美國公債跌跌不休,許多傳言扶搖塵上,譬如是中國與日本在大賣美國公債,或是有有人槓桿操作美債爆倉了,也有人怕美國會倒債,積極的出脫手上的美債。 據美國證券產業暨金融市場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止,美財政部債券發行總額達到26.7兆美元,較2023年暴增28.5%,2025年初
Thumbnail
我想近幾年不時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公債已經沒有避險效果了,股債配置已經失效,債券不值得持有等等。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看第一張圖表,這是近5年內的長(藍)、中(黃)、短(淺藍)債價格走勢,這5年來的報酬率幾乎都是負的,而且到期日越久的,波動越大,跌的越多。 近5年才開始買債券的人,尤
Thumbnail
今天無意間在暗黑真相網看到一篇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暗黑真相網的內容主要在說一些表面上看到令人羨慕的現象,其實其背後真正暗黑的真相是甚麼。關於那篇提到指數化投資的文章,我認為有些需要釐清的部分,所以特別寫下這篇。 引用文章部分內容如下: 「從2008年9月起算至今的16年,不僅是台股
Thumbnail
有些人對於長期投資與定期定額的想法有點混淆,我們說長期投資30年,若年化報酬率是7.2%,則每十年資產可以翻一倍,30年可以將資產翻8倍。投入一筆10萬元的本金,可期待30年後變成80萬元。 有人會將定期定額的本金與報酬率搞混,假設每個月投入1萬元到理想年化報酬率7.2%的金融商品,連續投
Thumbnail
如果你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並從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那麼其實你不需要急著提早離開職場。退休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還有一種選擇叫做「半退休」。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尤其到了週一,常感到焦慮不安,這就是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也被戲稱為「藍色星期一」。即使你的工作與
Thumbnail
之前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個『存金融股非常低能』的影片,裡面有幾句話,個人不太能認同,一個是銀行的負債是93%,你怎麼會覺得這種公司很穩(它的產業性質本來就是那樣)? 另一個因為它不會倒,所以金融業從業人員不會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這個就讓身邊的金融從業人員不開心了,他們相信他們的工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影片,討論到不要緊是追求財富,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也有影片訪問到一些已經達到一些財富地位的人,開始積極地參與公益活動與捐獻等事情。 這些人分別在不同的財富階層,但都在反思錢對人生的重要性,與除了錢以外的其他價值。藉由這些內容與探討,我也在想,我們到底要追求多少財富,除了
Thumbnail
每個人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觀都不太一樣,許多人認為消費習慣常是來自於原生家庭,包含父母親的消費習慣與家庭經濟條件。但有些消費行為是與人性有很大的關係的,商業的行銷手法也會利用這一點來提高消費。 這本書是樂金文化出版,由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所著,深入探討了人類在金錢
Thumbnail
想要變有錢人,除了要有對的金錢心態以外,還需要有一個能讓自己變有錢人的頭腦。這不是指一個聰明的、或是特別好的商業頭腦,而是指擁有一個正向且有明確目標的富人頭腦。 這本書是由幸福文化出版,作者是MBA腦科學家上岡正明,他是一位人氣網紅,頻道訂閱數超過24萬人。這本書旨在透過大腦科學的角度,教
Thumbnail
每個人對於金錢的慾望都不同,對於人生的目標與價值認知也不同,到底該過甚麼樣的生活,該多努力在賺錢這件事情,與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都有不一樣的標準。有時參考別人的故事與想法,能提供自己更多不同的思考脈絡。 這本書是由今周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喬納森.克雷蒙,他是美國最大財務顧問公司之一「創意規
Thumbnail
步入中年後,很可能就成為了所謂的三明治族群,也就是上有年長的父母,下有年紀還小的小孩。當爸媽過了65歲,退休費用與身體健康慢慢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在儒家思想為主的台灣,照顧父母的責任也將需要一肩扛下。 身為子女,面對年邁的父母,最好是預先做好準備。如父母久病,需要辭去工作照顧時,需要承受的身
Thumbnail
你覺得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所做的決定大多是基於理性的因素嗎?有沒有想過,你所認為的理性決定,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理性呢? 這本書是由先覺所出版,由鄭毓煌和蘇丹共同撰寫的一本書。鄭毓煌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銷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被譽為「中國科學行銷倡導者」;蘇丹則是美國紐澤西州立
Thumbnail
我相信多數人想要追求的是長期的財富,而非一時的富有。想要致富,需要的是能夠致富的心態與觀念,而不是變富有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可以努力追求財富,但不能讓變富有成為人生唯一的目標。 這本由高寶書版所出版的《斯多葛致富之道》,是達瑞斯.佛魯(Darius Foroux)所著的一本書,旨在將斯多葛主
Thumbnail
人生一輩子有做不完的財務決定,小從每天考慮這樣東西該不該買,大到幾百萬的房產買賣,即使到年老後,都還要煩惱財產該不該先贈與給小孩,或是留到身後變成遺產。諸多的困難問題,大多都跟錢有關。 邁入AI時代,許多事情都有AI可以代勞,就連理財也可以藉由AI的協助,來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案。但AI是輔助
Thumbnail
想要增加投資金額,除了省下更多錢外,還可以試著增加收入。但是本業要在短時間內增加收入實屬不易,於是有的人考慮去多兼一份工作,或是送外送。 打工或是送外送是最快速可以直接提高收入的,但是這些工作成果無法累積,必須要投入時間才能獲得收入,隨著年紀增加,家庭環境改變,可能就無法持續下去。
Thumbnail
隨著2025年到來,應該有不少人對於新一年度的股市發展充滿想像與疑惑,到底手上的持股能不能續抱,債券該不該繼續持有,或是新一年的趨勢是甚麼,充滿想像。這次,股海老牛在大是文化出版的這本新書,就來跟大家分享他對2025年的台股與債券的看法。 自從川普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後,不少人開始關心中
Thumbnail
我相信投資人應該都很怕自己投資的市場崩盤,不論是股票市場或是房地產市場,或甚至是原物料市場。但投資人應該要知道,金融市場的崩盤是無法避免的,只是何時發生與幅度多大的差別。 金融市場的崩盤無法避免,但人生可千萬不能崩盤,不是每個人崩盤後,都可以像金融市場一樣重新再站起來。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就
Thumbnail
每個人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觀都不太一樣,許多人認為消費習慣常是來自於原生家庭,包含父母親的消費習慣與家庭經濟條件。但有些消費行為是與人性有很大的關係的,商業的行銷手法也會利用這一點來提高消費。 這本書是樂金文化出版,由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所著,深入探討了人類在金錢
Thumbnail
想要變有錢人,除了要有對的金錢心態以外,還需要有一個能讓自己變有錢人的頭腦。這不是指一個聰明的、或是特別好的商業頭腦,而是指擁有一個正向且有明確目標的富人頭腦。 這本書是由幸福文化出版,作者是MBA腦科學家上岡正明,他是一位人氣網紅,頻道訂閱數超過24萬人。這本書旨在透過大腦科學的角度,教
Thumbnail
每個人對於金錢的慾望都不同,對於人生的目標與價值認知也不同,到底該過甚麼樣的生活,該多努力在賺錢這件事情,與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都有不一樣的標準。有時參考別人的故事與想法,能提供自己更多不同的思考脈絡。 這本書是由今周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喬納森.克雷蒙,他是美國最大財務顧問公司之一「創意規
Thumbnail
步入中年後,很可能就成為了所謂的三明治族群,也就是上有年長的父母,下有年紀還小的小孩。當爸媽過了65歲,退休費用與身體健康慢慢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在儒家思想為主的台灣,照顧父母的責任也將需要一肩扛下。 身為子女,面對年邁的父母,最好是預先做好準備。如父母久病,需要辭去工作照顧時,需要承受的身
Thumbnail
你覺得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所做的決定大多是基於理性的因素嗎?有沒有想過,你所認為的理性決定,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理性呢? 這本書是由先覺所出版,由鄭毓煌和蘇丹共同撰寫的一本書。鄭毓煌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銷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被譽為「中國科學行銷倡導者」;蘇丹則是美國紐澤西州立
Thumbnail
我相信多數人想要追求的是長期的財富,而非一時的富有。想要致富,需要的是能夠致富的心態與觀念,而不是變富有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可以努力追求財富,但不能讓變富有成為人生唯一的目標。 這本由高寶書版所出版的《斯多葛致富之道》,是達瑞斯.佛魯(Darius Foroux)所著的一本書,旨在將斯多葛主
Thumbnail
人生一輩子有做不完的財務決定,小從每天考慮這樣東西該不該買,大到幾百萬的房產買賣,即使到年老後,都還要煩惱財產該不該先贈與給小孩,或是留到身後變成遺產。諸多的困難問題,大多都跟錢有關。 邁入AI時代,許多事情都有AI可以代勞,就連理財也可以藉由AI的協助,來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案。但AI是輔助
Thumbnail
想要增加投資金額,除了省下更多錢外,還可以試著增加收入。但是本業要在短時間內增加收入實屬不易,於是有的人考慮去多兼一份工作,或是送外送。 打工或是送外送是最快速可以直接提高收入的,但是這些工作成果無法累積,必須要投入時間才能獲得收入,隨著年紀增加,家庭環境改變,可能就無法持續下去。
Thumbnail
隨著2025年到來,應該有不少人對於新一年度的股市發展充滿想像與疑惑,到底手上的持股能不能續抱,債券該不該繼續持有,或是新一年的趨勢是甚麼,充滿想像。這次,股海老牛在大是文化出版的這本新書,就來跟大家分享他對2025年的台股與債券的看法。 自從川普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後,不少人開始關心中
Thumbnail
我相信投資人應該都很怕自己投資的市場崩盤,不論是股票市場或是房地產市場,或甚至是原物料市場。但投資人應該要知道,金融市場的崩盤是無法避免的,只是何時發生與幅度多大的差別。 金融市場的崩盤無法避免,但人生可千萬不能崩盤,不是每個人崩盤後,都可以像金融市場一樣重新再站起來。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就